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程鹏  吉惠敏  刘琴  刘抗  孟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33-18036
对2008年12月2~5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陕西4省区出现的1次冬季寒潮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属于"横糟转竖型";乌山脊崩溃、横槽的转竖、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乌山脊的建立和崩溃、横槽的转竖是预报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散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物理量是寒潮天气预报中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玉莲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75-79,84
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甘肃2008年12月2~3日寒潮天气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主要是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由乌山脊崩溃、横糟转竖造成的;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重要原因;西伯利亚低涡发展南下对寒潮的爆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温度平流、高空急流、垂直速度以及锋生函数等物理量在此次寒潮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EC、T639和T213数值预报在此次寒潮过程预报中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彭鹏 《北京农业》2013,(12):182-183
2011年3月中旬满洲里出现了当年入春后第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得出,高空横槽、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横槽转竖、冷锋及冷高压的快速南下是导致此次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4~16日运城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发生在乌拉尔山高压阻塞形势建立并缓慢东移、中西伯利亚的横槽转竖的过程中,横槽后部的偏北风引导极地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横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使横槽东南方产生负变高,横槽后部的暖平流、正变高使得横槽转竖并向南加深,与南部的高原槽合并加强,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寒潮爆发。2)降温的大值区与强冷平流区基本一致,强冷平流是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3)大风的形成与高空动量下传、冷平流入侵造成的变压梯度和气压梯度加大有密切关系。4)寒潮预报着眼点:前期回暖;寒潮强冷空气堆积预报;冷高压强度及冷空气路径预报;对运城上游850hPa变温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胥执强  李海花  李焕  刘大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50-8651,866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9年12月22-24日出现的一次入冬以来第1场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黑海脊与欧洲北部脊合并加强并东移,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新地岛附近极涡南掉,横槽逐渐转竖,锋区南压;转竖的横槽与威海东移的低槽合并加强,建立贝加尔湖大槽;贝加尔湖大槽东移,引导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NCEP再分析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6年1月22—24日且末县强低温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温寒潮天气过程冷空气来临前,且末县天气存在增温现象,增温越大则降温越大,前期增温显著可作为冬季寒潮天气预报的关键指标;此次且末县寒潮天气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强烈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快速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向南加深,推动地面冷空气向南增强导致且末县低温寒潮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16年11月21—22日中卫市出现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降温天气,48 h最高降温达18.1℃。利用NCEP 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得到极涡的位置和强度、西伯利亚附近冷空气的堆积、横槽转竖时间等此次寒潮预报的着眼点。强冷平流及水汽条件为此次寒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76-16677,16701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3~6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是500 hPa鄂霍茨克海附近强大的暖性高压脊阻挡冷空气东移,使冷空气堆积加强,形成横槽并转竖;泰梅尔半岛旋转南下的极涡南掉与转竖的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势力增强并取西北路径从黄河流域大举南下,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16年1月22—25日四会市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2—25日在四会市发生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显著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强烈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加快速度移动、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向南加深,推动了地面冷空气持续向南边区域增强,进而造成四会市强寒潮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6~27日呼伦贝尔市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极涡亚洲一侧强度偏强,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形成横槽,乌山阻高迅速建立、崩溃致使横槽转竖从而引导冷空气南下东进,产生剧烈的降温;黑海-里海地面高压发展强盛,向东伸展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并导致贝湖气旋分裂演变为东北低压,高低压之间强大的气压梯度力导致大风的产生;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冷平流导致气温骤降,低层弱上升运动起到了辅助降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昕翼  谢娜  施娟  李愉  安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13-14916,14947
[目的]分析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方法]利用NECP 1°×1°的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前期环流背景、冷空气路径和预报着眼点等方面,对2010年3月21-24日成都地区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500高空冷槽、700-850 hPa低层切变、地面冷锋是此次寒潮主要影响系统;500 hPa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为一脊区,过程前期受高压脊影响,前期增温明显,日平均气温较高;地面冷高压范围大,中心强度达1 043.0 hPa;冷空气强而深厚,与地面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空气从新疆经河套到陕甘的西风路径再折向沿东北回流路径进入四川盆地。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强偏北气流、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变化情况、南北海压差和温差、850 hPa温度变化、冷平流移动路径以及强度等可作为预报寒潮强度的参考因子。[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对寒潮天气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天  刘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02-9804
[目的]分析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方法]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环流形势、天气要素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的产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这是一次具有寒潮爆发性质的强冷空气影响过程;前期高空形势稳定,吉林省高温少雨,后期极涡大槽加深发展,强冷空气南下,在大槽冷锋东移之后,冷空气在该省爆发;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霜冻天气产生条件是东亚大槽和强冷锋的过境、高空处在西北气流的控制之下,该省中东部850 hPa温度)≤4℃,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20 hPa,且位置恰处该省中东部地区,冷空气的控制时间≥36 h、48 h内降水<10 mm。[结论]这次过程中产生的天气条件和要素条件对今后夏季霜冻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2011年第一场透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忠  刘淑梅  苟浩锋  张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38-11340,11470
[目的]分析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过程。[方法]通过对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天气发生的天气尺度、中尺度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透雨天气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高原低涡与西风带冷槽的结合是第1场透雨的影响系统,低层槽前700 hPa从四川盆地到河西有一条西南-东南向气流,俗称"倒扣风",为降水发生和持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垂直运动;物理量分析和中尺度分析也证实了低层"倒扣风"的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春季久旱转雨的实时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E;55°N~60°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 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周雪松  杨成芳  张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19-19422
[目的]研究地形对冷流暴雪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一次山东半岛冷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对比试验,并从水汽、热力场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冷流暴雪中地形对暴雪落区、强度造成影响的可能原因。[结果]山东半岛山脉地形对冷流暴雪落区、强度影响较大,使其强度明显增大,降雪中心明显北移;而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造成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和垂直运动增强,从而明显改变了冷流暴雪过程中水汽、雪水含量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继而影响整个暴雪过程。[结论]山东半岛山脉地形是冷流暴雪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月兰  耿爱菊  莫瑶  王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21-14923,15038
[目的]分析2010年盛夏山东省滨州市一次转折性天气过程。[方法]从短期预报思路出发,着重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0年8月4-5日滨州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西风槽及冷空气是造成这次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低槽是造成这次降水的主要系统;这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西北侧叠加西风槽的降水过程。前期持续高温,500 hPa冷空气使对流发展加强,是造成这次降水局地性强的主要原因。在预报暴雨中,比湿、K指数、SI指数是一个很好的物理量和参考指标;暴雨形成过程中K指数是一个增大的过程,暴雨结束或雨强减弱过程K指数明显减小,SI指数指示了对流性降水的发展。雷达回波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短时出现了中气旋,由于在移动过程中很快减弱并消失,在滨州西部形成了强降雨和大风,没有生成冰雹。[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玉峰  丁治英  黄先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81-10983
[目的]分析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1°×1°的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区域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结合使用FY-2C卫星云图和商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环流背景形势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飑线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飑线天气是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加大的有利形势下,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出现中尺度辐合并产生上升气流作为对流触发机制,来自南方的水汽持续供给,飑线最终得以形成并发展;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结论]该研究为以后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3-9876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蔡志海  贺发胜  陈秋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4-8425,8456
从大环流形势分析,结合广西寒潮和北部湾大风历史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7日北海市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和横槽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降温的主要环流背景;极地异常强的冷高压配合500 hPa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侵,是此次寒潮和大风的主要原因;ECMWF对此次寒潮过程的形势调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