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叶色参数与鲜烟叶片成熟度的关联模型,为精准判断大田烟草鲜叶采收成熟度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运用多元回归及BP神经网络构建叶色参数-烟叶成熟度判定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参数体系和不同建模方式对不同叶位鲜烟叶片成熟度的判定准确度,筛选最优成熟度智能化判定模型。【结果】以叶色偏态分布复合参数集(N2,共33个参数)作为输入因子,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的F4(33-10-1)模型是最佳的叶片成熟度判定模型,可以满足对不同叶位不同成熟度的判定精度需求,对下部、中部和上部烟叶成熟度的判定精度分别为84.44%、96.10%和92.56%,总体精度达94.15%。【结论】采用叶色偏态分布复合参数集(N2)作为输入因子且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的不同叶位鲜烟叶成熟度的判定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烟草叶片成熟度田间判定准确度低的问题,且可为烟叶实际生产过程中鲜烟成熟度的智能化识别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图像处理的烟叶等级标准图像合成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烤烟烟叶标准等级数据库,实现烤烟烟叶的自动分级。本文以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以已知等级的烤后烟叶为图像素材,通过提取烟叶样本颜色特征,得到了烟叶颜色特征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烟叶等级标准图像合成算法,并建立了烟叶标准等级数据库。结果表明,RGB颜色模型下对R、G、B分量进行处理后合成的烟叶等级标准图像,与烟叶实际人工分级的吻合率达到90%,符合实际分级合格标准且与烟叶分级专家判定一致,为烟叶分级自动化研究提供了前期技术依据和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河南烤烟叶片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规律,选取2012年河南省不同县市烤烟烟株不同部位烟叶样品共95种,采用单层法测定叶片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0%以上的产区烟叶叶片厚度呈现上部烟叶中部烟叶下部烟叶的趋势;许昌市烟叶整体较厚,尤以禹州烟叶最为突出;相同部位不同产地烟叶样本间的厚度差异极显著;以叶片厚度为指标对河南烤烟烟叶进行了快速聚类分析,将样品聚为薄、稍薄、中等、稍厚、厚5类,这与烟叶分级时厚度的档次划分相一致。第一类烤烟叶片厚度稍薄,下部烟叶居多,占总数的51.85%,中部烟叶次之,占29.63%,上部烟叶较少,占18.52%。第二类烤烟叶片厚度薄,82.35%都是下部烟叶,其余为中部烟叶。第三类烤烟叶片厚度稍厚,65.22%属于上部烟叶,中部烟叶占30.43%,下部叶仅来自禹州。第四类烤烟叶片厚度中等,38.46%属于上部烟叶,53.85%属于中部烟叶,下部烟叶较少,主要来自襄县、郾城。第五类烤烟叶片厚度厚,均为上部烟叶,主要来自禹州和许昌县。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烤烟烟叶替代的理论基础,采用灰色定权聚类法对25个清香型烤烟产区的C3F等级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烤烟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属于A类,为化学成分很协调区域;6个烤烟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属于B类,为化学成分协调区域;5个烤烟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属于C类,为化学成分一般区域。各类别化学成分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等特征数存在差异,不同类别在主要化学成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烤烟烟叶替代的理论基础,采用灰色定权聚类法对25个清香型烤烟产区的C3F等级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烤烟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属于A类,为化学成分很协调区域;6个烤烟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属于B类,为化学成分协调区域;5个烤烟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属于C类,为化学成分一般区域。各类别化学成分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等特征数存在差异,不同类别在主要化学成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烟叶等级判定是烟叶分级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烟叶分级技术员必须掌握的技能。烟叶分级体系按照分类-分型-分组-分级来进行,同一类型烟叶中分组是分级的前提,而部位是首要的分组因素,只有将部位判定准确,才能将烟叶等级判定正确,从而将烟叶按等级质量区分开来,提高可用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烤烟分级实训中部位错判率及错误趋向进行分析,找出易错等级,并对错判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提高烟叶分级实训中部位判定准确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烟叶收购中,烟叶等级的判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等级判定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烟叶的收购质量,影响着烟叶的调拨质量。本文结合烟叶分级收购实践,总结了判定烤烟主组等级的"三定"及副组等级的"三把握"技巧,以期实现准确、快捷、灵活定级。  相似文献   

8.
为及时准确预测烟草工业所调拨烟叶的出片率,利用2013—2015年毕节大方基地云烟87不同等级烟叶的含梗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6类。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拨烟叶等级平均含梗率和类群平均含梗率作为自变量,利用2013—2014年的加工数据统计建模,探究调拨烤烟含梗率对加工出片率的影响,并用2015年的加工数据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烤烟出片率随烟叶收购等级含梗率呈logistic曲线变化,且等级含梗率与类群含梗率预测模型的RMSE均较小,分别为0.621%和0.649%,说明类群含梗率模型具有较好的描述性和预测性;同时,江苏中烟在大方基地主要调拨等级X2F、C3F、B2F的期望出片率分别为63.40%、65.58%、68.60%。  相似文献   

9.
湖南烤烟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为完善烤烟质量评价体系和制定烟草种植区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湖南省烟区2005年烤烟样品为材料,运用专家咨询法、多元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地统计学分析等构建了烤烟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并进行外观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和湖南烟区烤烟外观质量区域特征分析。【结果】烤烟外观质量评价指标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等级烟叶外观质量分值是:X2F<B2F<C3F,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烟叶外观质量分值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同生态区域烟叶外观质量分值是:湘南烟区<湘中烟区<湘西北烟区,差异极显著;烟叶外观质量指数高值区域出现在湖南西部,向东逐渐递减,空间差异明显;进行评价的湖南X2F、C3F、B2F等级烤烟外观质量主要集中在3类烟和2类烟,1类烟较少,不同等级、不同生态区域烟叶外观质量类型差异明显。【结论】应用专家咨询法、因子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烟叶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对某区域烟叶外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烤烟国标油分"有"、"稍有"档次内,等级数量过多,油分含量上、下限间的区间过大,造成油分对烟叶等级质量的区分不够精细、准确等问题,结合烟叶收购分级实际,对油分档次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把原来的四个档次细分为"多"、"较多"、"有"、"稍有"、"少"五个档次,并针对油分档次判定难等问题,从眼观油润度和触觉滑腻度、柔软度、弹性、韧性等5个指标对五个档次的判定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确定了每个档次内的烟叶等级和代表性等级。新标准能明显提高油分与烟叶等级质量的相关关系,提高油分档次的判定准确度和判定效率,进而提升油分在烟叶定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植物叶部病害检测算法复杂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GLCM纹理特征提取的植物叶部病害检测算法。以黄瓜叶部炭疽病为研究对象,利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图像阈值分割,并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样本的能量均值、熵均值、对比度均值和相关均值等4种纹理特征参数,通过参数训练,确定无病害区和有病害区参数的区域,进而判定样本的病害情况。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效率高、鲁棒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烟草化学成分与烟草品质之间难以建立确定的数学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模糊聚类的烟草品质评价方法。该方法以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的差异性为依据,以模型分类结果与专家评吸结果的一致性为目标,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现有的模糊聚类算法进行优化改进,建立基分类器;在此基础上,利用Ada Boost将基分类器对于不同样本集的多个分类结果进行集成,形成最终的烟草品质评价模型。以130组烟叶作为烟草样本,测定了各烟叶样品中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氧化钾、氯离子、蛋白质7种化学成分含量,并采用改进的模糊聚类方法与神经网络算法、模糊聚类算法进行对比试验,该方法的误检率为6.7%,具有提升小样本数据的辨识能力,优于所比较的其他2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一种快速有效的烤烟烟叶产地鉴别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烤烟烟叶的产地进行了判别。选择云南、湖北、河南三地不同等级烤烟烟叶作为研究对象,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平滑和附加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4~12个主成分作为输入变量进行LS-SVM建模。结果显示,该LS-SVM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相关系数rp≥0.990 7,预测标准误差(SE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755 1和1.737 3,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的预测结果,基于LS-SVM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很好地对烟叶产地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烟叶自动化分级,采用聚类算法来剔除烟叶样本中异样样本,通过计算类间的方差,选取方差值大的特征作为有用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模拟人工操作,进行13个等级分部位、分颜色的识别。结果表明:特征选择后的最佳准确率分别为95.52%、98.22%。在提升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输入特征的个数和采集光谱数据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江西烟叶工业可用性,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适用下部烟叶摘除法对江西烤烟不同叶位烟叶叶面积、单叶重及烤后烟叶等级结构、经济性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后1 d摘除下部叶,第10叶位(中部叶)和第16叶位(上部叶)烟叶的叶面积、单叶重及烤后烟叶的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均高于其他摘叶时间。同一摘叶时间下,摘除5片下部叶时烟株叶片单叶重、上等烟比例均高于摘除2片叶处理,上部叶比例增加1.8%~3.2%。随着摘除下部叶时间推迟,上部叶比例降低,而中部叶和下部叶比例增加。打顶后1 d摘除2片下部叶时,C3F和B2F等级烟叶的评吸质量最好。综合烤烟生长及产质量性状,打顶后1 d摘除2片下部叶适宜作为生产中优化烟叶结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烤烟叶位间质量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烤烟不同叶位烟叶的外观质量进行了分级,对烟叶主要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的进行了测定分析,选择这些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烟叶的质量进行评价,将烟叶分为3个部位,9个可用性等级。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烟叶质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K326、红花大金元、云烟203、云烟87、云烟97和云烟99烤烟品种在昭通烟区烟叶烟气常规化学指标的特征,对这6个烤烟品种烟气常规化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烤烟品种的B2F等级烟叶的烟气常规化学指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X2F等级烟叶的烟碱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C3F等级烟叶水分和一氧化碳含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聚类距离为1.0左右时,昭通烟区6个烤烟品种按产地均可分为3类,其中,鲁甸地区烟叶一氧化碳含量比较高,对于云烟203来说,巧家和彝良两个产区的总粒相物、水分、烟碱和焦油含量较高,而对于其他5个品种,鲁甸和镇雄在上述指标上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32-936
为揭示烤烟X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区域性差异,以2015年全国5大烟区的X2F等级初烤烟叶为材料,采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法,对烟叶样品的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烤烟X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空间分布特征,明度(L~*)为53.76~65.09,红度(a~*)为14.12~15.56,黄度(b~*)为39.91~53.52,颜色饱和度(C~*)为41.13~53.50;烤烟X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存在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上游烤烟X2F表面颜色的明度L~*、黄度b~*和颜色饱和度C~*均显著高于东南烟区,东南烟区烤烟X2F等级表面颜色的明度L~*、黄度b~*和颜色饱和度C~*均显著低于其他4个烟区;烤烟X2F等级表面颜色区域性差异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条件的差异是造成烤烟X2F烟叶表面颜色区域性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品种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K326、红花大金元、云烟203、云烟87、云烟97和云烟99烤烟品种在昭通烟区烟叶烟气常规化学指标的特征,对这6个烤烟品种烟气常规化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烤烟品种的B2F等级烟叶的烟气常规化学指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X2F等级烟叶的烟碱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C3F等级烟叶水分和一氧化碳含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聚类距离为1.0左右时,昭通烟区6个烤烟品种按产地均可分为3类,其中,鲁甸地区烟叶一氧化碳含量比较高,对于云烟203来说,巧家和彝良两个产区的总粒相物、水分、烟碱和焦油含量较高,而对于其他5个品种,鲁甸和镇雄在上述指标上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烤烟物理特性差异分析及核心指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5~2010年全国不同产区、不同部位、不同等级的971个烤烟样品的物理特性指标进行了差异分析和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烟叶部位是影响烤烟物理特性的第一要素,烟叶等级、产区为次要要素;可选取抗张力、断裂伸长量和叶质重作为烤烟物理特性的核心代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