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炒茶用油主要是乌桕脂,茶区群众称之谓“白油”。它起于何时?已无从稽考,在文献联机检索中亦未发现有类似报道。总之,乌桕油用于炒茶根据不足,至于它的性质,尤其是它的毒性,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近年来,有关乌桕脂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作者在研究野生油脂过程中,发现了炒茶用乌桕脂中梓油含量较高,油脂本身的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亦都超过国家标准,不宜作为炒茶用油。现将有关乌桕脂研  相似文献   

2.
炒茶用油,尤其是手工炒制名优茶需要用油,这是茶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于炒茶用油这一问题,在作为茶故乡的中国,不仅教科书中未曾涉及,而且,长期以来也很少为人注意,一直停留在习惯经验上,直到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成功“制茶专用油”,这才使制茶用油问题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杭州市西湖区是举世闻名的龙井茶产地,全区有5个主产茶乡(镇),2万余亩生产茶园,年产干茶  相似文献   

3.
自动炒茶机实现了茶叶的批量生产,解决了人工炒茶中的人力问题,大大提高了炒茶效率,但是,传统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技术并不成熟,炒茶工艺也不够规范,也不能满足茶产品企业的技术需求,而基于PLC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实现了技术升级与炒茶工艺的规范,并且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根据茶叶的种类进行不同的炒茶工艺,提高了炒茶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手工制茶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茶叶初制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是,初制机械在设计、加工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毛茶的品质。一、存在问题炒茶机械从整体说,包括炉灶、机架、炒茶锅(简)及传动设备等。炒青毛茶成形主要是在热(温度)的配合下,机械炒手和炒锅锅壁对茶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试从  相似文献   

5.
陈元良  周菲菲 《茶叶》1991,17(4):45-46,55
多年的生产经验证明,制茶时适当用油,能改善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在龙井、旗枪类名茶生产上的应用,巳成为传统习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茶叶公司研制的制茶专用油,已在诸  相似文献   

6.
茶籽的采收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叶用植物,主要经济价值是顶端嫩叶。但实际上茶树全身都是宝,除嫩叶外,果实也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茶园中茶籽产量大体接近茶叶的产量,一个年产茶叶3万kg的茶场,就有2万kg左右的茶籽。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笔者特就茶籽的采收和利用问题谈一些浅识。  相似文献   

7.
珠茶炒干机,是初制机械最成功的一种。但经过几年来生产的实践中,发现该机离合器破损,调位杆有折断现象,往往影响生产。为此,我们在珠茶炒干机应用地区调查、选型,作了一些改进。(一)动力应用问题:要求用单机转动,以节省电力,但有时碰到停电仍要用柴油机拖动,须有小型的联装,我厂设计了单机与联装二种机型,以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筒式炒干机筒体转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炒干机的形式很多,诸如滚筒式炒干机,锅式炒干机和槽式炒干机,这些机械都已在生产上使用。至于那种形式的炒干机的性能为好,本文暂不加以讨论,这里仅就滚筒式炒干机的筒体转速问题作一探讨。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内质与制茶机械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茶叶品种和原料很好,没有较好的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也是制不出好茶来的。决定筒式炒干机质量好坏的因素很多,而筒体  相似文献   

9.
园茶炒干机的安装,炒板与锅壁的间隙确是一个重要关键,就园茶初制而论,同样鲜叶造成内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杀青,而造成外形的不同,则是炒干过程,确定炒板与锅壁之间的间隙范围是达到园茶外形颗粒园紧的一个条件,实践证明,炒板与锅壁的间隙从炒板边缘  相似文献   

10.
在制茶工艺过程中,毛茶的正、碎往往决定于炒茶机炒板与锅壁的间隙。尤其是我们珠茶地区大都采用锅炒,更加显示重要,无论是园茶杀青机、二青机(二青机上虞是采用锅炒),在炒制工艺中都与间隙有关。几年来,在群众中,实践证实了炒板与锅壁的间隙是一条渐开线。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动炒手轴、炒板与锅壁的间隙始点紧(约1—2毫米),到锅底间隙渐宽(约3—4毫米),终点最宽(约5—6毫米)。如果不符合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模拟试验和工业性生产试验,研究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炒青,烘青和半烘炒青花茶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物理特性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依次为炒青〉半烘炒〉炒青;茶坯的比表面积是炒青〉半烘炒〉烘青;吸竿速度和促香效果与茶坯的含水量有关,在茶坯含水量为5% ̄25%范围内,茶坯的吸香效果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强,而保香效果则以含水量20%最佳,三种素坯的吸香速度和保香效果依次为烘青〉半烘炒  相似文献   

12.
珠茶是我国特有的绿茶类型,自古以来珠茶加工依赖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珠茶炒干机的研制成功,使珠茶加工彻底摆脱了手工炒制的繁琐工序和繁重体力劳动,还提高了珠茶品质。本文介绍了我国国内首台获国家发明奖的茶机产品——珠茶炒干机的研制过程,以及由珠茶炒干机延伸出的曲毫形茶炒制机,及此类机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珠茶炒干机是在60年代问世的,较眉茶初制机械迟了许多年。该机问世使用后立即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广大茶业界人士也认为它结构简单、成本不高、功能特好。它的推广和普及仅花了近10年时间,据1982年的资料,宁波市各县共有初制茶厂1280多座,拥有茶机6800多台,其中珠茶炒干机就有2470多台,茶农梦寐以求的珠茶初制机械化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这个名字曾经多次在全国各地书刊杂志上出现。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对它们的形态特征作了比较,同时对其他一些生理特性作了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内生殖器解剖表明,其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它们是分属于茶尺蠖种内的不同地理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恢复我国眉茶的传统风格,解决当前某些茶叶品质下降的问题,经有关领导部门批准,于1983年春在浙江省余杭县平山农场进行了由浙、皖、赣三省参加的六套炒干机组的对比选型试验。今就对比试验的结果加以分析和评价如下: 一、六套炒干机组的组成简介六套(浙江四套、安徽、江西各一套)共二十八台经国家鉴定或批量生产的样机参加了本次炒干机组对比试验。机组组成和采取的工艺流程详见表1。二、试验结果六套炒干机组试验结果总的情况如试验总结中所  相似文献   

16.
在茶叶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茶企业需要重点关注成本管理,从容应对各种接踵而至的挑战。对于各大茶企业而言,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尤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茶企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就会大大制约茶企业走向世界的脚步。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的茶产品品牌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就需要中国的茶企业以不容忽视的实力占据主动地位。笔者为此专门研究了一些中国的茶叶企业,找到一些茶叶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看法,旨在帮助中国的茶叶企业走出成本管理困境,赢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一些其它企业,对于非茶叶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茶叶机械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我国茶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基础研究薄弱,产品开发急功近利除一些规模较大的茶机企业注重研发外,一般茶机厂研发和设计能力极为薄弱,产品一味仿制,机器种类和型号虽繁多,但大同小异,体现不出特色。往往是一种较新颖的机器出现后,各厂蜂拥仿造,而对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有关制茶质量的难题,很少去研究和解决。同时,一种新产品投产前理应进行一些必要的制茶试验和试运转,然而这一点目前基本上被茶机生产厂家所忽略。一些机器往往是稍有“苗头”或仅是样机,如有客户委托就造,造出后就卖,并且往往夸大宣传,掩盖缺点,急功近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热天做燥茶,一天到晚站热镬,汗淌浸湿裤裆底,斤茶斤汗流满地。”这是茶农对园茶炒干手工操作繁劳情况的形容,所以,用机器代替人工炒茶,是每个茶农的迫切要求,但是过去园茶炒干过程,却一问被认为不能用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有一含茶成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语见《元曲》:"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作"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成语大意是说,每天有7种生活用品是不可缺的,那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比喻必备的生活用品。说起中国的姓氏文化丰富多彩,上面所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其他的不说,单说"茶"姓。茶姓源出多头并且均与茶有关。通常当我们发现对方跟自己同一个姓  相似文献   

20.
绿茶品名虽然很多,如炒青、烘青、晒青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名茶,但在制茶原理上却是大同小异的。我国生产的绿茶主要是炒青和烘青。炒青毛茶是眉茶的原料,烘青毛茶一般作窨制花茶的茶坯。炒青与烘青的工艺差别,前者是在捻揉后进行烘炒结合,形成紧结匀整的条形茶,其色绿润,香味浓醇;后者是在揉捻后直接烘干,其茶条紧直而有锋苗,色泽墨绿油润,香味清正醇和,叶底黄绿明亮,叶片完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品质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