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研究和种质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我国主要种植甘蓝型油菜.一般认为,甘蓝型油菜是甘蓝(B.oleracea)与白菜型油菜(B.rapa)杂交后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38,AACC,起源于欧洲,我国的甘蓝型油菜系从日本、英国等引进后选育而成.但应该看到,我国是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B.juncea)的起源地之一,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我国曾经为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早熟性,大量采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芥菜型油菜是白菜型油菜作母本与黑芥(B.nigra)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36,AABB.因此,在进一步对甘蓝型油菜进行遗传改良时,如何利用芥菜型油菜的有利基因,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值得探索.为此,我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报道有关部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甘兰型油茶(B.napus)品种间杂种优势十分显著,据我们研究(1978),杂种在株高、主茎节数,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以及每亩产量和含油量等性状方面多数表现超亲优势,杂种产量与两亲平均对比优势率为17.16%,与较高亲本对比优势率为4.88%。国内外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报道。但对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优势比较,则以往研究不多。日本志贺敏夫(1976)共研究62个杂种组合,根据亲本品种的来源将这些组合分为三类:欧洲×欧洲、欧洲×日本、日本×日本。结果以欧洲×日本杂种组合优势最强。但在另一些报告中所提出的甘兰型油菜品种间杂种强优势组合往往是同一来源的组合。如苏联(1972)对127个甘兰型油菜品种间杂种组合的比较,其中8个强优势组合都是欧洲×欧洲,优势最强的组合为Lembke 04×(德国品种×苏联品种),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自1948年开始在疏菜上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以来,目前国内外十字花科疏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自交不亲和系杂种。日本学者治田辰夫(1958)分析了甘兰和大白菜一些品种中一对不亲和基因问的四种遗传类型,进一步推动了自交不亲和性遗传的研究。饲用甘兰型油菜(B.napus·L·)自交不亲和性对自交亲和性通常是显性(Mackay,1976、1977)。在油用甘兰型油菜中,瑞典Olsson(1960),从欧洲油菜(B.napus,L.)分离出自交不亲和后代。在籽用油菜中,要育成隐性的自交不亲和系以及解决剥蕾繁殖自交不亲和系费工较多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对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贵州油菜分类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形态分类法,讨论了贵州油菜的分类问题。初步分类结果,全省油菜分2个属7个种,南方油白菜、贵州小油菜、细叶芥油菜、大叶芥油菜、欧洲油菜、日本油菜和油萝卜等,表明我省油菜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5.
双低菜籽粕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菜籽粕(Rapeseedmeal,RSM)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质饲料资源,但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的硫葡萄糖甙(Glucosinolate,GS)和芥酸(erucicacid)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菜籽粕在畜禽日粮中的应用。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菜籽粕的饲用营养价值,植物育种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双低”(低GS:脱脂饼粕中硫葡萄甙含量低于30μmol/g;低芥酸:油脂中芥酸含量低于2%)油菜品种的培育。加拿大、欧洲等油菜主产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品种的选育研究。1974年,加拿大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双低品种Tower,1977年又育成了第一个白菜型油菜(B.campe…  相似文献   

6.
从甘蓝型油菜的生活周期出发,概述了甘蓝型油菜及其近缘种的开花习性、甘蓝型油菜与其近缘种的杂交亲和性、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育性和适应性,评价了在中国环境条件下甘蓝型油菜中的外源基因向其近缘种漂移而导致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认为在中国环境条件下,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向其野生杂草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风险较小,而如何防止转基因向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和芥菜型油菜(B.juncea)转移应作为中国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基因基因漂移风险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宁油7号与全紫油菜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自孙逢吉进行芥菜(B.juncea)的叶形、种皮颜色及分枝习性的遗传研究以来,一般对油菜产量性状遗传的研究较多,而对种子品质性状、尤其是芥酸、硫代葡萄糖苷(GLS)等遗传的研究较少.国外在六十年代初开展菜籽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后指出,芥酸含量受胚基因控制,呈加性遗传.控制芥酸含量的基因对数:甘蓝型油菜(B.napus)为两对,白菜型油菜(B.campestris)为一对,其中存在5种控制不同芥酸含量的等位基  相似文献   

8.
油菜种子油分中芥酸(C22:1)含量的多少决定其食用或工业用途:芥酸含量较低的菜油宜作食用,而芥酸含量较高的菜油宜作工业用。油菜芥酸含量这一品质性状是受胚基因型控制的,不同品种类型由于其芥酸基因的不同或基因型的不同,其芥酸含量也不同。1979年Krzymanski和Downey归纳对欧洲和加拿大各国油菜品种的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B.napus)芥酸含量是受两对基因控制的,白菜型油菜(B.campestris)芥酸含量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基因间的作用均表现加性效应。到目前为止,发现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至少有五个不同的基因控制着芥酸含量,即e、E~a、E~b、E~c、E~d,它们分别控制0、10%、15%、30%和3.5%的芥酸含量。在甘蓝型油菜中仅有e、E~a和E~d,它们纯合体的基因基分别为eeee、E~aE~aE~aE~a和E~dE~dee,其表现型的芥酸含量分别为0、40%和7%。为了弄清控蓝型油菜属亚洲类型,很多研究指出,它在许多特性上与欧洲类型有差异。为了弄清控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向其近缘种的基因漂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蓝型油菜的生活周期出发,概述了甘蓝型油菜及其近缘种的开花习性、甘蓝型油菜与其近缘种的杂交亲和性、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育性和适应性,评价了在中国环境条件下甘蓝型油菜中的外源基因向其近缘种漂移而导致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认为在中国环境条件下,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向其野生杂草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风险较小,而如何防止转基因向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和芥菜型油菜(B.juncea)转移应作为中国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基因漂移风险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植物提取修复效率受到植物体内室金属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作为强化植物修复效率的一种调控措施.本实验以芥菜型油菜(Brasscia juncea)和甘蓝型油菜(B.napus)为对象,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IAA、GA和6-BA单独或两两联合作用对这两种油菜富集镉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这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这两种油莱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不同,显著增加芥菜型油菜株高和生物量.却显著降低甘蓝型油菜株高和生物量.同时,这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著提高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镉含量和植物积累镉量,这两种类型油菜积累的镉主要集中在茎和叶.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镉转运系数和生物富集系数都大于对照.并且可增强油菜吸收镉和促进镉向茎和叶转移.IAA与GA或6-BA联合作用可协同强化油菜提取镉.  相似文献   

11.
六个油菜物种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菜的三个基本种和三个复合种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研究表明:六个种特别是三个基本种的染色体形态是大致相似的;但随体的形态和数目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和杂合性;同时,三个复合种中随体数目是其基本种亲本之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甘蓝型油菜、甘蓝和白菜MAPK1家族,分析3个物种MAPK1转录表达器官特异性。【方法】在电子克隆的基础上,利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获得3个物种MAPK1全长cDNA序列和g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3个物种MAPK1家族的器官特异性表达特征。【结果】从甘蓝型油菜、甘蓝和白菜中克隆了MAPK1家族共4个成员基因BnMAPK1-1、BnMAPK1-2、BoMAPK1和BrMAPK1,它们的gDNA长度为2 512—2 525 bp,均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最长标准mRNA为1 599—1 620 bp,ORF均为1 100 bp。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MAPK1家族来自于甘蓝和白菜MAPK1之和,其中,BnMAPK1-1对应于BoMAPK1,BnMAPK1-2则对应于BrMAPK1。qRT-PCR结果显示3个物种MAPK1在所有检测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器官特异性在种间差异显著,暗示快速进化。【结论】克隆了甘蓝型油菜、甘蓝和白菜MAPK1的全长cDNA序列和gDNA序列,支持甘蓝和白菜通过天然种间杂交形成异源四倍体物种甘蓝型油菜的假说,芸薹属MAPK1基因和蛋白在序列和结构上非常保守,但转录表达的器官特异性上进化极快,近缘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油菜种子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5份油菜种子可溶性蛋白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不同类型油菜种子的蛋白质具有组分差异。芥菜型油菜种子蛋白质资源比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种子蛋白质资源丰富。。本文用可溶性蛋白条带的信息,估计了所有参试品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207的水平上可将参试材料分为三类。I类:为16个B.napus品种(系)。Ⅱ类:为所有参试的4个芥菜型油菜品种(系)、2个埃塞俄比亚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授粉并结合子房培养的方法,进行了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的正反属间杂交。授粉后5~10d,取子房培养于MS或B5培养基(添加6-BA、NAA、水解酪蛋白和活性碳),结果表明,子房培养有助于提高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杂种获得频率。不同杂交组合,属间杂交可交配性不同。以诸葛菜为母本的所有杂交组合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获得了18株属间杂种,其中8株在形态上近似母本湘油15,10株来自于742与诸葛菜杂交组合,表现出完全的雄性不育,幼苗期叶色浅黄,生长发育缓慢,植株矮小,花瓣呈现乳白色,第一次分枝数少且分枝部位较高。形态学和微卫星标记分析表明,这些植株是真正的属间杂种。杂种后代植株(F2代或回交一代)表现多型性,多数植株的性状倾向母本甘蓝型油菜,可育;部分植株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部分可育;少数植株发育缓慢,不育。这些杂种植株可能是油菜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5.
石剑飞  殷璀艳  刘荣  唐瑶  杨光  左青松  冷锁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32-4433,4439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为生产上N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个N肥水平下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浙双3号、扬油7号、ZJ1、史力佳、宁油14号和沪油16)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及N素含量;分析并计算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以及遗传力大小。[结果]N素籽粒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N素籽粒生产效率受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共同影响;遗传方差分析表明低N条件下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基因加性作用和非加性作用都比较重要,而高N条件下则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结论]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为生产上N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个N肥水平下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浙双3号、扬油7号、ZJ1、史力佳、宁油14号和沪油16)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及N素含量,各器官N素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分析并计算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以及遗传力大小。[结果]N素籽粒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离中亲优势全为正值。低N条件下杂交种N素籽粒生产效率与亲本相比,增加幅度为9.44%。高N条件下杂交种N素籽粒生产效率与亲本相比,增加幅度为14.77%;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GCA、SCA和反交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N素籽粒生产效率受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共同影响;N素籽粒生产效率在低N和高N条件下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6.97%和97.09%,说明N素籽粒生产效率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受环境影响比较小。低N和高N条件下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46.06%和29.56%。由此可见,低N条件下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基因加性作用和非加性作用都比较重要,而高N条件下则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结论]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芥菜型油菜优良性状导入甘蓝型油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芥菜型油菜独具的优良性状,提出了通过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优良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的基本程序,并对所获得的甘蓝型油菜黄籽超高油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极早熟、高油酸和矮杆抗倒等新种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利用微小牛蜱、长角血蜱、残缘璃眼蜱在牛血孢子虫传播过程中的专性及某些蜱在不同世代和变态期传播不同血孢子虫的特性,由混合种人工感染牛体,一次性分离出边缘边虫、牛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瑟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和双芽巴贝斯虫6个单一种的分离方法和步骤,以及对这些种的超低温保藏试验结果。边缘边虫等6个单一种已测定的有效保藏期依次达1095天、312天、270天、1202天、1181天、186天,其间对不同方法处理的冻存物,进行过多次动物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保藏效果良好,各单一种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三大类型油菜及种间杂交后代的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在酸性磷酸脂酶(APS)同工酶的表现上具有稳定的遗传基础。在白菜型油菜中,B.campestris和B. chinensis属同一物种。在甘蓝型油菜中,随品种来源不同,酶谱有差异。APS在油菜中的表现具有二聚体酶的特性。在油菜远缘杂交中,APS可作为杂种后代鉴定的基因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