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鲇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siluridea),鲇属(Silurus)鱼类,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兰州鲇的主要特征为:1:1裂浅,须2对,下颌突出于上颌,犁骨齿带不连续,分为左右两团,臀鳍条数在77根以上,游离脊柱骨63-66,颌须长,较小个体超过胸鳍末梢,眼径小。据调查和记载,分布于黄河中上游水域的鲇属鱼类有兰州鲇(Siluruslanzhouensis)、  相似文献   

2.
<正>一、监测渔业水域内渔业资源及渔业生产状况黄河陕西段主要为黄河鲤、黄河鲶和鲫鱼等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对这些点进行监测,对于黄河干流陕西段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及地方种属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兰州鲇,隶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名黄河鲇,是黄河中上游土著大型肉食性野生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俗有黄河鲇鱼活人参之称[1]。由于上世纪后半叶黄河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该鱼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被编入《中国濒危动物(鱼类)红皮书》[2]中。随着对黄河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兰州鲇人工繁殖已获成功[3]。本文对兰州鲇仔、稚鱼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记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旨在充实兰州鲇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更好的开展兰州鲇苗种人工繁育,完善大规模的苗种培育技术工艺、提高苗种繁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现状,于2013年对赤眼鳟和乌鳢进行了资源调查和生物学性状分析。结果显示,赤眼鳟主要分布在府谷、韩城至港口一带,资源量占渔获物量的5.91%,年龄组成主要以1+和2+为主,雌雄比例为1∶2.25。乌鳢主要分布在合阳洽川以下水域,资源量占渔获物量的4.66%,年龄组成主要以2+和3+为主,雌雄比例为1∶1.25。两种经济鱼类资源量占比较低,摄食水平相对低下,种群结构较简单。因此,在加强黄河陕西段主要经济鱼类野生资源恢复的同时应积极创建规范化养殖模式以提高整体资源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产》2003,332(7)
3、江河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环境状况2002年,我国江河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受污染状况较2001年略有加重,监测水域中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及重金属铜,其超标范围分别为77%、52%、47%、48%和54%,超标面积分别为80、47、23、38和48万公顷。与2001年相比,总磷、石油类、重金属铜的超标范围有所增加。总氮 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水域占监测水域的23%。最低值出现在嫩江冷水性鱼类产卵场(0.01mg/L);最高值出现在黄河干流陕西段鲤鱼、鲫鱼、黄河鲶等鱼类产卵场、…  相似文献   

6.
2013年4-12月对黄河陕西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黄河陕西段现有鱼类55种,隶属7目15科,鱼类减少25种,外来入侵品种24种,年捕捞量92500 kg,有粘性卵鱼类产卵场13处,索饵和越冬场6处,洄游通道1处,并对环境变化和鱼类种群结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渔业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黄河宁蒙段鱼类的生存状况,2008年5~6月和2009年5~6月在吴忠、陶乐和磴口3县13点对该河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2次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渔获物以小型黄河鮈(Gobio huanghensis)为主,占到总数量的58.8%,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仅占总数的5.9%;鱼类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8.
黄河小浪底水库主河道水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013年11月25日和2014年5月22日,使用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Simrad EY60,70 kHz,挪威)对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尾大坝至黄河三峡段主河道的渔业资源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通过对鱼类目标强度的现场测量,使用回波积分方法对库区内不同区域鱼类资源平均密度、资源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查和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库区内调查水域声学积分值(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NASC)分别为29.38 m2/nm2和49.77 m2/nm2,对应的鱼类资源平均密度分别为0.016 尾/m2和0.290 尾/m2,资源量分别为41.56 t和606.70 t。库区调查区域鱼类密度的空间水平分布,在大坝附近、主河道中游、上游以及黄河三峡2013年11月分别为0.016、0.023、0.024和0.009 尾/m2,2014年5月分别为0.848、0.248、0.077和0.083 尾/m2。2013年11月鱼类资源主要集中于主河道中上游水域,而2014年5月则主要集中于主河道中下游水域。鱼类的垂直分布显示了层状分布特征,黄河三峡段鱼类主要分布于10~20 m水层,其他主河道区域则主要分布在表层以及20~30 m水层。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鱼类目标强度分别以-59.5 dB和-56.5~-53.5 dB所占比例最高,体长较小且经过半年体长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声学方法适用于黄河小浪底水库渔业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黄河河南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现状,2013-2015年的每年3-7月,采用卫星GPS定位,实地走访渔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捕获并解剖分析繁殖亲鱼,同步进行理化因子测定和环境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鱼类规模产卵场共有30处,主要分布在河边浅滩、河流消落区和河心岛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合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水域。监测调查270d,采集主要鱼类标本1 156尾,各产卵场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产卵经济鱼类有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鲶(Silurus aso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计7种。黄河南段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保护黄河南段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秋季在黄河兰州市区段设置7个采样断面对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鱼类有13种,隶属于4目5科。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有9种,占总种类数的69.23%。鲤科鱼类中鲦数量最多,占总渔获物数量的28.41%,鲤鱼的体重最大,平均为312g/尾,占总渔获物重量的83.78%。黄河兰州市区段鱼类区系具有5种区系复合体特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兰州市区段鱼类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数量占很大优势。建议加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适时进行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11.
辽河鲇种群生殖调节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辽河流域鲇种群生殖适应性,即个体生殖力及其调节机制、生殖过程及其适应性。结果表明:鲇个体生殖力低于鲤科鱼类而与乌鳢和胡子鲇相近,卵质优于鲤科鱼类;鲇产卵期长,有利于亲鱼充分利产卵场和仔鱼利用铒料资源;产卵后卵巢内有大量的卵母细胞残留是对不稳定生殖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黄河中上游水域中特有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与鲇(Silurus asotus)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血清生化指标,以期对兰州鲇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兰州鲇的颌须长/全长显著大于鲇(P<0.05);眼径/全长以及口裂宽/全长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兰州鲇眼径显著低于鲇(P<0.05);兰州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显著高于鲇(P<0.05),血清钙(Ca)、磷(P)和白球比(A/G)显著低于鲇(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尿素(BUN)、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兰州鲇眼径较小,第一颌须较长,2种鲇在形态和血清生化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在钙磷矿物营养代谢上有较大差异,而在蛋白与脂代谢强度上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从2005-2012年在三江源区进行了鱼类初步调查,土著鱼类有3目5科17属44种,其中鲑形目1科1属1种,鲤形目2科5亚科13属39种,鲇形目2科3属4种。三江源保护和濒危的鱼类有21种,国家级1种,省级12种,濒危鱼类有21种。在三江干流水域,渔业资源总体呈下降,个体趋小的趋势,局部人类活动干扰的水域鱼类生存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2013-2015年调查了黄河陕西段鱼类资源。结果显示:黄河陕西段有鱼类7目15科58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为36种,占总种类数的61.1%,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6种。优势种有4种,数量占渔获物总数量50.3%,生物量占65.8%。分析渔获物组成和群落多样性,黄河陕西段鱼类年龄、个体规格小型化趋势明显,不同河段鱼类群落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府谷段多样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稳定,港口段丰富度指数最高,资源种类较多,港口和壶口的鱼类群落结构没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河宁蒙段鱼类的生存状况,2008年5~6月和2009年5~6月在吴忠、陶乐和磴口3县13点对该河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2次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渔获物以小型黄河鮈(Gobio huanghensis)为主,占到总数量的58.8%,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仅占总数的5.9%;鱼类年龄结构以放流的1、2龄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为主,占到分析样本的51.2%;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陶乐(0.9856)>吴忠(0.8903)>磴口(0.7432);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是:吴忠(0.6422)>磴口(0.5361)>陶乐(0.5065);丰富度指数为:陶乐(0.8364)>磴口(0.7357)>吴忠(0.4240)。黄河宁蒙段的鱼类资源量少,以低龄鱼类为主,组成结构不稳定;开展鱼类多样性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保护黄河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土著鱼类种类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土著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介绍了青海省50种土著鱼类的种类、分布水域、濒危状况,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设立青海省重要渔业资源禁渔区(包括玛柯河水域常年禁渔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通大河段、澜沧江上游常年禁渔区;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星宿海禁渔区等);利用现有增殖放流设施加大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进一步加强青海省黄河段水利水电工程渔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补偿机制的研究;开展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多方合作筹措保护资金.  相似文献   

17.
李柯懋  高桂香 《河北渔业》2012,(6):18-19,25
厚唇裸重唇鱼为黄河上游大型鱼类。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捞、涉水工程修建、水域污染等因素,厚唇裸重唇鱼的天然资源量急剧减少,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物种。目前在黄河上游青海段的泽曲河、洮河及大通河尚有一定的资源量。本文介绍了厚唇裸重唇鱼生物学特性、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黄河流域鱼类资源日益减少,鱼类产卵场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实施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更是引起黄河河道下切、产卵场功能下降,鱼类资源衰减,加之小浪底水库下泄底层低温水的影响,严重影响黄河干道黄河鲤鱼等经济鱼类的繁殖发育。使用人工鱼巢作为黄河鱼类增殖措施的试验研究,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4~7月我们分别在黄河干流桃花峪段和黄河  相似文献   

19.
2010~2012年设置6个断面,调查黄河干流山西段的鱼类组成及其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三场)的分布。调查期间,共采集到43种鱼类,分属6目10科,包括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cus)、鲶Parasilurus asotus(Linnaeus)、赤眼鳟Squaliobarus curriculus(Richardson)、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Dybowski)、黄河鮈Gobio huanghensis Lo,Yao et Chen等土著鱼类42种,外来种主要是在万家寨库区引进的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Pallas)。河段"三场"主要有7个。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分布呈现了万家寨至天桥段的"河流-水库"生态类型,鱼类"三场"小而散,但鱼类种类较多,以小型鱼类为主;天桥至禹门口峡谷段,生物多样性低,"三场"主要分布在碛口段,种类和资源量少;禹门口段以下则鱼类资源较为丰富,鱼类"三场"分布多,生态环境较好。本文还提出了保护和养护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资源和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常规检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渔环监发[2004]1号)文件精神,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河南省内的重点渔业水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具体监测水域分为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黄河河南段鱼类洄游通道及沿黄重点渔业养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