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4种单胞藻对卤虫生长和生殖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心形扁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为饵料,卤虫为投喂对象,建立五个实验组分别进行研究,观察不同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卤虫生长最快,成活率高,生殖量也最多,其次为绿色巴夫藻组,湛江等鞭金藻的饵料效果最差.混合4种单胞藻投喂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2.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4,10×10~4,15×10~4,20×10~4 cell/ml;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4、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 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毛蚶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毛蚶人工育苗过程中,使用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4种藻类的不同组合投喂毛蚶幼体。结果表明,饵料种类越多,变态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搭配(体积比1:1:1:1)变态率为30%,出库需(壳长1 mm)27 d;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1)变态率为29%,出库需29 d;球等鞭金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24%,出库需31 d;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19%,出库需33 d;单一投喂小球藻,变态率为3%,出库需44 d。说明不同饵料间的营养可以互补,多种饵料搭配能为幼体发育提供更全面的营养,饵料多样性是影响幼体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绿色巴夫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单体培育法和群体培育法研究了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等4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饵料价值并测定了它们对褶皱臂尾轮虫被甲长、被甲宽和侧棘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饵料效果分别明显地优于大溪地等鞭金藻(Tahitian Isochrysis aff.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a sp.)(P<0.01),而绿色巴夫藻与亚心形扁藻之间及大溪地等鞭金藻与小球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不同藻类对褶皱臂轮虫的被甲长、被甲宽和侧棘距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6.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不同强化饵料对卤虫必需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内以发酵米粉为主饲料培养卤虫,分别用小球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螺旋藻粉和强化剂V对7日龄拟成虫期卤虫[体长(4.10±0.69)mm]强化6 h和12 h。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米粉养殖的卤虫脂肪酸组成中有DHA。强化剂V可极显著提高卤虫DHA、EPA和5种必需脂肪酸总量(ΣEFA),强化6 h增幅分别为70.7%、27.3%和15.6%。用等鞭金藻强化12 h,可极显著地提高卤虫亚麻酸和ΣEFA含量,增幅分别为149%和4.1%。用新月菱形藻强化12 h,可极显著地提高EPA和ΣEFA含量,增幅分别为35.2%和7.2%。用螺旋藻粉强化可提高卤虫亚油酸含量,增幅为7.1%。而小球藻对卤虫HUFA基本无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蝶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的滤食特性,利用一次性加入饵料的方法,设置4种个体规格、5种单胞藻饵料、5个p H梯度和饵料密度梯度,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黑蝶贝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显示:FR'随体重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回归拟合方程:FR'=-0.000 359 x2+0.074 x-2.272,R2=0.854;黑蝶贝对5种单胞藻饵料的滤水率大小次序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FR'随着p H的升高而升高,到p H为8.6左右时开始下降,其拟合关系为:FR'=-0.331x2+5.621x-23.198,R2=0.739;FR'与一定饵料密度范围内呈明显的峰值变化,饵料密度为4.38×105Cell/m L时达到最大,其拟合方程为:FR'=-0.234x2+2.036x-2.959,R2=0.852。通过可知,饵料种类、p H、饵料密度和规格对黑蝶贝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进行浓缩时,不同操作压力对单胞藻饵料浓缩机滤水率、藻细胞浓缩密度和藻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超滤技术,在操作压力分别为0.02、0.06、0.10、0.16、0.20 MPa的条件下,利用单胞藻饵料浓缩机对亚心形扁藻进行浓缩,并对不同浓缩时间的浓缩藻进行再培养。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浓缩机滤水率和藻细胞浓缩密度逐渐增大,压力为0.20 MPa时,浓缩机的滤水率最大、浓缩密度最大,浓缩8 h后,藻细胞密度最大,为(4.98±0.14)×106 cells/mL;浓缩后藻细胞繁殖速度较快,超滤对藻细胞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12月,以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饵料,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不同饵料密度、体重和盐度下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的滤水率。结果表明:饵料密度、体重以及盐度对黄边糙鸟蛤滤水率均存在显著性影响。在实验饵料密度范围内,当饵料密度小于10×104cell·mL-1时,黄边糙鸟蛤的滤水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饵料浓度与滤水率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体重对滤水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个体滤水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盐度范围内,滤水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32.7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0.249 L·(g·h)-1,随后随着盐度的升高滤水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单胞藻粒径大小、表面结构、生化组成及饵料浓度等角度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对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单胞藻摄食与消化效果研究。投喂粒径大小相近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混合藻,粒径大小不同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水小球藻(Marine chlorella)混合藻,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剩余混合藻中各单胞藻浓度。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单胞藻,观察比较粪便中单胞藻消化状况。结果显示,合浦珠母贝对粒径大小相近的单胞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摄食(P0.05),对粒径较大的单胞藻摄食率明显高于粒径较小的单胞藻(P0.05);随着投喂单胞藻浓度的升高,合浦珠母贝对单胞藻的消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单胞藻,即单细胞藻类,又称微藻,俗称藻类水,是贝类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饵料,为贝类幼体和稚贝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丰富营养。常用作贝类饵料的有金藻门(Chrysophyta)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3011(Isocrydid galbana)、3012(Pavlova riridis galban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绿藻门(Chlorophyta)的扁藻(Platymonas sp.)、  相似文献   

14.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环境因子对渤海湾卤虫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不同盐度、光照强度、pH和饵料种类对渤海湾卤虫生长及抗氧化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在不同盐度(20、25、30、35、40)、光照强度[0、42、54、72、96 μmol/(m2·s)]、pH(7.5、8.0、8.5、9.0、9.5)条件下,以及分别投喂3种饵料(球等鞭金藻、海水小球藻、酵母)饲养卤虫,监测卤虫的体质量、体长及抗氧化相关指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当盐度为25时卤虫的生长指标最佳,个体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该组卤虫CAT、POD、SOD等抗氧化酶活性水平较高;(2)当光照强度为42 μmol/(m2·s)时卤虫的生长指标最佳,生长状态较好,抗氧化酶活性也在较高水平;(3)当pH在8.0、8.5时卤虫存活率较高,其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4)饲喂球等鞭金藻的卤虫生长情况较好,成活率最高,抗氧化酶活性处于中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饵料的种类、密度和质量对菲律宾蛤仔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水温的升高,菲律宾蛤仔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以及净生长率均有明显的增加,经方差分析(ANOVA)显示,温度对它们的影响极显著。菲律宾蛤仔对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同化率基本相同。饵料的丰度和质量是影响菲律宾蛤仔同化率的重要因素,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POM/TPM)的增加,同化率也增加;且随饵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硬壳蛤同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饵料种类对硬壳蛤同化率影响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同化率显著高于小新月菱形藻(P<0.05),而小新月菱形藻又显著高于扁藻(P<0.05).  相似文献   

19.
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饵料种类和投喂浓度,选用5组微藻做为饵料,研究其对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 Cai et Zhuang)壳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5组微藻分别是A组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sp.),B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C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D组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亚心形扁藻,E组小球藻(Chlorella sp.)+亚心形扁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组饵料效果为最好;B组和C组的饵料效果次之,E组和D组的饵料效果较差;不同饵料种类下,A组壳顶幼虫有最大生长和存活率;不同饵料浓度下,A组的最适投喂浓度是12 000个/(mL.d),C组的最适投喂浓度是5 000+5 000个/(mL.d)。A组和C组获得了较高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可做为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20.
1994年8月3日~10日,在室内自然温度变化(27~31℃)条件下,对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青岛大扁藻和日本小球藻等7种单细胞藻做了高温增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夏高温期间,生长最快的是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一般的是叉鞭金藻、盐藻和小球藻;生长处于指数下降期的是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