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子蛋白质电泳在陆地型长绒棉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法 ,进行单粒种子醇溶蛋白质电泳分析 ,参试材料有陆地型长绒新种质 9830 1系、4个海岛棉品种和 8个陆地棉品种。 9830 1和中棉所 1 2号、石远 32 1在试验中 ,同一品种 (系 )内的不同种子之间的蛋白谱带基本一致。对分别取样于山东省 7个不同地区试验点的 9830 1种子谱带进行比较 ,没有发现差异。胶板上陆地棉品种均具有 3条与海岛棉相区分的带 ,同样各海岛棉品种也共同具有 3条特征带。 9830 1显出 3条陆地棉特有带 ,证明其谱带主要倾向于陆地棉 ;同时也稳定地出现 1条海岛棉的特有带 ,表现出其属于海陆杂交种的遗传特性。 9830 1分离出一条独有带 (“1”带 ) ,凭借此带和另一条带 (“1 0”带 )可较容易地和其它陆地棉品种相区分  相似文献   

2.
山西小麦品种资源醇溶蛋白组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PAGE技术,比较分析了近40年来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外引品种与地方品种在醇溶蛋白组成上的差异,从而揭示山西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山西育成品种与外引品种比地方品种醇溶蛋白谱带数目分别增加了2.1和1.5条。在70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中,26条从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出现频率明显增加,23条明显降低,其余的21条变化规律不明显;分区来看,与地方品种比较,育成品种ω区谱带数目及谱带出现频率的增减变化最大,其次是γ区,β和α区变化最小。同时发现16.5和19.1为双联带,12.9、15.7、17.8为三联带,二者都在ω区但总不同时出现。对3种类型品种的遗传差异分析发现,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大于其他2类品种;聚类分析也发现,大多数地方品种、山西育成品种或外引品种总是分别聚在同一亚类,表明地方品种与山西育成品种和外引品种之间编码醇溶蛋白的基因位点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说明近40年来山西育成品种之间、外引品种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鉴定分析了我国部分重要小麦品种或种质醇溶蛋白Gli-1和Gli-2编码位点等位基因组成特点.36个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在醇溶蛋白几个主要位点上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度,Nei氏遗传变异系数(H)达0.775.6个位点一共检测到59个不同的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8个等位基因,即Gli-B2g(55.56 %)、Gli-D1k(50 %)、Gli-A1a(33.33 %)、Gli-A2f(30.56 %)、Gli-B1b(22.22 %)、Gli-D1f(22.22 %)、Gli-B2b(22.22 %)和Gli-D2g(22.22 %).国外品种中很少的4个等位基因(Gli-D1f、Gli-A2f、Gli-B2g和Gli-D2g)在我国具有较高的频率.可作为1BL/1RS易位标记的Gli-B1l等位基因在中国品种中的频率较高.另外,还发现一些优质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如Gli-B1b、Gli-B2c、Gli-A2b等)在我国品种中出现的频率很低,这可能是中国小麦品种品质普遍较差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应用SDSPAGE和APAGE电泳技术,对不同剂量低能(25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的M3代种子储藏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束注入能有效地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高剂量(10.8×1016N+cm2)N+注入的诱变频率高于中剂量(7.2×1016N+cm2),其亚基总变异频率分别是13.7%和4.2%。不同位点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以Glu1D最敏感,变异频率由大至小分别是Glu1D>Glu1B>Glu1A。低能N+离子束注入诱导的醇溶蛋白变异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有相似的规律。醇溶蛋白遗传区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ω醇溶蛋白最敏感,能产生较多的变异,其次是γ和β醇溶蛋白,最不敏感的是α醇溶蛋白。在M3代植株群体中筛选到一些农艺性状较稳定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英文)     
对来源于美、中、俄及埃塞阿比亚等22个国家的142份硬粒小麦材料的种子贮藏蛋白位点及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供试的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 )材料共检测出37条醇溶蛋白条带,无1条带纹为所有材料共有,多态性达到100%,说明硬粒小麦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等位变异。聚类分析将142份供试材料分为3个大类,材料间遗传差异大小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表明醇溶蛋白带型与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高分子量谷蛋白电泳共分离出14种亚基和15种亚基组合,但是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不高,这可能是因为硬粒小麦加工用途的特殊性,使得多年的育种并未太多改变硬粒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等位变异的频率,促成优质亚基的累计。  相似文献   

6.
重离子辐照春麦稳定后代品质和贮藏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能重离子辐照春麦定西 2 4,经过多年选择获得了稳定的两个后代 1 1 8和1 1 9。品质测定和种子贮藏蛋白分析表明 :1 )同定西 2 4相比 ,1 1 8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1个百分点 ,1 1 8和 1 1 9的SDS沉降值都有所升高 ;2 )在和面仪曲线分析中 ,两个品质的和面时间和 7分钟带宽均有所下降 ,而峰高和 7分钟尾高 ,1 1 8增加 ,1 1 9降低 ;3 )辐照后代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类型没有改变 ,但其相对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4)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区表现了新带产生和旧带消失的较大改变。品质性状及贮藏蛋白的变化为重离子辐照小麦材料实现高产、优质的结合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7.
采用修改后的CTAB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即RAPD标记对山葡萄7份种质进行鉴定,用4个引物(从30个引物中筛选)对试材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0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产生7.5条谱带,其中21条谱带为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数的70%.不同引物扩增的谱带数不同,范围在6~9条之间.利用4个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谱带可以将7份山葡萄种质区分.  相似文献   

8.
李忠杰 《核农学报》2000,14(4):200-205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受照射的中 5DNA(小偃麦异源 8倍体 ,抗大麦黄矮病 )导入到受体小麦新克旱 9,在D3~D5 代获得了稳定的 5 4个品系。对其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进行电泳出现 3种变异类型 :第 1种类型为新谱带的出现或原有谱带的丢失 ;第 2种类型为供体谱带的出现 ;第 3种类型为谱带强度 (深或浅 )发生变化。根据农艺性状和籽粒贮藏蛋白电泳结果 ,精选 2 0份进行毒蚜接种 ,鉴定大麦黄矮病抗性 ,其中有 7个品系中抗黄矮病 ;1个品系 (97K1 0 77)高抗黄矮病。可初步认为供体中 5的抗大麦黄矮病基因已转化成功  相似文献   

9.
含醇溶蛋白小麦回生抗性直支链淀粉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含醇溶蛋白小麦回生抗性直支链淀粉性质,该文采用醇溶法从小麦粉中提取醇溶蛋白,采用回生-酶解法分离得到小麦直、支链淀粉。通过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热扫描等方法分析研究醇溶蛋白对小麦直、支链淀粉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胶化及回生过程中醇溶蛋白与淀粉相互作用,导致淀粉回生率增加。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直链淀粉与醇溶蛋白在高压糊化后干燥或回生的条件下,醇溶蛋白的酰胺Ⅱ键伸缩振动从1 546 cm~(-1)降低至1 539 cm~(-1),即直链淀粉与醇溶蛋白通过氢键结合。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在2θ衍射角为17°,19°,22°等的衍射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添加醇溶蛋白后,直、支链淀粉的晶型未发生明显改变。DSC结果显示直链淀粉与醇溶蛋白之间的氢键是在共同回生过程中产生的,样品中多晶结构和双螺旋结构共存。研究结果表明,淀粉中空间位阻小的6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醇溶蛋白中的脯氨酸和谷氨酰胺通过氢键结合,这种类型的氢键阻碍了α淀粉酶对淀粉的解离,即醇溶蛋白通过与淀粉形成新型氢键而促进了淀粉的回生。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提高小麦淀粉的回生率的新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醇溶蛋白促进淀粉回生的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优良品种陕253有关ω-醇溶蛋白基因的相关信息,根据已报道的ω-醇溶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陕253总DNA进行扩增,回收1 000 bp左右的片段,经纯化、克隆并测序,获得5个不同的ω-醇溶蛋白新基因,命名为Gli-S253-1、Gli一S253-2、Gli-S253-3、Gli-S253-4和Gli-S253-5,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Q423428、GQ423429、GQ423430、GQ423431和GQ423432.序列分析表明:(1)ω-醇溶蛋白基因沉默主要有4种类型(Q→*、I→*、R→*和W→*),并以第一种类型为主(占66.6%);(2)从三联体密码角度看,谷氨酰胺(Q)的两种编码方式最容易发生沉默突变(CAA→TAA和CAG→TAG);(3)从突变位点来看,沉默主要发生于三联体密码的第一位碱基(占77.8%),第二位碱基发生突变的频率占33.3%,但未见第三位沉默突变;GQ423428出现了罕见的ATA→TAA类沉默,同时涉及两个位点的变异;(4)就基因沉默突变的数目而言,GQ423428和GQ423429各高达6次,其中4个位点(349、373、478和592)为上述5条记录所共有;(5)从编码成熟蛋白的结构上看,沉默突变主要集中于ω-醇溶蛋白重复区,信号肽区及N-端区未发现此类变异;(6)进化分析表明,小麦族的ω-gliadin/secalin分成3支,其中小麦来源的ω-gliadin聚成一支.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从陕253成功分离到5条存在丰富多样性的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为深入研究优质的来源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