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土壤调理剂对设施番茄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河南省许昌地区以番茄品种“农园1号”为研究对象,设4个土壤调理剂用量处理,分别为0、100、300、500 kg·667 m-2。定植10 d后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定植后每隔1个月测定番茄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成熟后计算其果实产量。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理化性状有所改善。试验初始阶段,各处理的各项测定指标差异不显著;试验后期,各处理的各项测定指标差异显著,土壤调理剂的各处理均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以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0 kg·667 m-2效果最好,土壤养分、理化性状、生长发育等指标最佳,单株产量最高。土壤调理剂施用量达到500 kg·667 m-2时,产量有所下降,说明土壤调理剂施用量过高并不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将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分析在轻度盐碱地施用不同用量的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育期、产量和土壤盐分的影响,为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的配施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各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处理对玉米的生育进程没有影响;各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处理中,BM200+ST2处理(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土壤调理剂3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BM300+ST2处理(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土壤调理剂30 kg/hm2)玉米产量居第二;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的改土效果明显优于商品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且高施用量优于低施用量。从产量、投入和改土效果综合考虑,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与土壤调理剂30 kg/hm2配施可实现玉米增产,并减缓土壤盐分表聚。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适宜鸭绿江流域丹东市鲜食玉米和萝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并筛选适宜该模式下的鲜食玉米品种和萝卜品种。于第一季种植鲜食玉米,分别选择大黄粘、黄甜糯、金香糯和糯玉4号4个鲜食玉米品种,第二季种植萝卜,分别选择青甜水果萝卜、绊倒驴萝卜、糖脆水果青萝卜、土光萝卜4个品种。一茬作物鲜食玉米播种期为4月中旬前,收获期为7月下旬,二茬作物萝卜播种期为8月上旬,收获期为10月下旬。两季作物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鲜食玉米品种均能够在丹东地区适应一年两季作的栽培模式,其中大黄粘、黄甜糯和金香糯3个中国品种口感均达到了8,韩国品种糯玉4号口感为6,且韩国品种种皮厚度较厚,所以在口感方面不及其他3个中国品种。萝卜产量方面,韩国土光萝卜最高,产量达到6 423.7 kg·(667 m2)-1,绊倒驴萝卜和青甜水果萝卜产量紧随其后,分别为5 196.4和4 170.8 kg·(667 m2)-1,中国品种糖脆水果青萝卜产量最低,仅为2 393.1 kg·(667 m2)-1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科尔沁沙地糜子产量,引进国内优良糜子品种9份进行鉴定,主要鉴定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及产量。参试9份糜子品种产量252~270.1kg·667m-2,较地方品种增产16.7%~25.0%;其中,“固糜21号”产量最高,270.1kg·667m-2,与对照比较增产25.0%;“宁糜10号”次之,产量265.4kg·667m-2,与对照比较增产22.9%。生育期及产量符合科尔沁沙地糜子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连作调理剂对贵阳植烟土壤和烤烟品质的影响, 探明基于连作调理剂的贵阳植烟土壤保育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当地常规施肥+连作调理剂3号(每667 m2施1 kg)和当地常规施肥+连作调理剂4号(每667 m2施5 kg)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提升;当地常规施肥+连作调理剂3号(每667 m2施1 kg)对烟草植株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 可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余庆县种植的高产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开展14个鲜食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万糯2000产量最高,为1 097.9 kg/667m2,感官评分85.0分;金糯1913产量第二,为1 066.2 kg/667m2,感官评分85.5分;中鲜糯808产量第三,为1 018.6 kg/667m2,感官评分85.5分;密甜糯2号产量第四,为1 013.3 kg/667m2,感官评分86.0分;双萃产量第五,为1 005.3 kg/667m2,感官评分90.0分。该5个品种鲜果穗产量较高且外观口感较好,建议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土壤调理剂对鲜食葡萄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后能显著提高鲜食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使鲜食葡萄的糖度上升,酸度下降;每667m2增产146.6kg,每667m2经济效益提高1466.0元。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应用土壤调理剂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土壤调理剂对小麦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基施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其中NPK+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处理的效果最好,其穗数为619.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41.1粒,千粒重为38.9 g,产量为8 397.0 kg/hm2,分别较其余处理增加33.0万~168.2万穗/hm2,2.8~7.5粒,0.4~2.8 g,502.5~3 343.5 kg/hm2。小麦基施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化肥的利用率,NPK+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43.7%,磷肥利用率为33.6%,钾肥利用率为50.9%,比NPK处理分别高2.1百分点、4.2百分点和5.6百分点;小麦基施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NPK+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处理前后相比,土壤pH提高0.21个单位,土壤容重降低0.09 g...  相似文献   

9.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按照不同污泥制有机营养土施用量设置4个处理梯度,分别为0(CK)、3 kg·m-2(T1)、6 kg·m-2(T2)、9 kg·m-2(T3),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制有机营养土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当有机营养土施用量为6~9 kg·m-2时,最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当施用量为9 kg·m-2时,能显著提高土壤深度(h)为0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与叶面阻控剂、养分管理对镉污染耕地小麦种植降镉(Cd)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响应面法(RSM)中的中心组合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和养分调理措施在小麦种植中的降镉效果,探寻最优组合,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别调理剂组合在小麦种植中的降镉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均降镉率以生物型土壤调理剂组合效果最佳。响应曲面分析表明,每667 m2 300 kg生物型调理剂配施200 kg有机肥可达到较理想的安全利用效果,即小麦每667 m2产量353 kg、小麦籽粒镉含量0.058 mg·kg-1、降镉率84.6%。  相似文献   

11.
为观测新型肥料与常规肥料不同配施方案在辣椒生长和产量上的作用,选用菌肥(地康宝)、有机硅钙镁肥和土壤调理剂(蓝海半岛)3种新型肥料,设计了9个肥料配施方案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增施和复合肥减施,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T2[机肥2 000 kg·(667 m2)-1+复合肥40 kg·(667 m2)-1]时最高,较对照总施肥量提高30.77%,增产25.25%,但肥料利用率(PFP)较对照下降4.25%;新型肥料处理相较于对照均增加了地下部分干物质含量,其中T6[有机肥1 500 kg·(667 m2)-1+复合肥60 kg·(667 m2)-1+有机硅钙镁肥60 kg·(667 m2)-1]有明显增产效果,产量和偏生产力(PFP)分别比对照高43.81%和38.61%,较T2总施肥量减少20.59%,增产14.82%,PFP提高44.76%;T5处理地康...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田土壤酸化加剧问题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在酸性土壤蔬菜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牡蛎壳土壤调理剂不同用量(0、750、1 500、2 250、3 000 kg·hm-2)对土壤理化性状和萝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的土壤pH值提高0.1~0.5单位,可交换酸下降0.25~0.69 cmol·kg-1,交换性钙含量提高12.26~45.52 mg·kg-1,萝卜增产3.2%~18.0%,净效益增加1 444~10 165元·hm-2。综上,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能够明显缓解土壤酸化,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综合考虑土壤改酸效果与生产效益,该区域萝卜施用1 500~2 250 kg·hm-2牡蛎壳土壤调理剂是合适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为马铃薯大田生产施用生石灰提供科学依据,以早熟马铃薯中薯5号为试验对象,进行施用生石灰 100 kg/667m2、200 kg/667m2、300 kg/667m2、400 kg/667m2对中薯 5 号生长、产量及土壤 pH 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用生石灰处理马铃薯的产量最高,达 2 943.90 kg/667m2;随生石灰施用量增大马铃薯产量下降,施用生石灰 100 kg/667m2、200 kg/667m2处理的产量分别为 2 801.40 kg/667m2、2 712.21 kg/667m2,与不施用生石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施用生石灰处理的病烂薯显著(P<0.05)高于施用石灰处理。土壤 pH 值随生石灰施用量增大而增加。施用生石灰 100 kg/667m2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影响最小,同时有利于抑制病烂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修文县推广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对甜糯12号等10个鲜食玉米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甜糯12号产量、产值均最高,分别达1 231.7kg/667m2和6 158.5元/667m2;投产比最低,仅15.94%,且其他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病虫害发生情况轻,适宜在修文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东北旱地秸秆还田量对磷素在土壤中垂直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玉米栽培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添加秸秆,设置秸秆用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25和1.50 kg·m-2。分别测定不同处理0—90 cm土层土壤中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淋溶液的累积淋失量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土壤TP和AP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与CK相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磷素向下迁移降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剖面磷素向下迁移影响显著;淋溶液中P含量显著减少,其中TP降低12.93%~59.85%,AP降低11.22%~46.28%。秸秆还田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秸秆还田量为0.75 kg·m-2时产量最高,较CK增产14.6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减少土壤磷素淋失,大幅提高玉米产量,为东北旱地秸秆还田减少磷素淋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黔北中高海拔区玉米土壤生产能力,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在正安县庙塘镇板房村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种植方式(玉米秸秆不还田,CK)、秸秆旋耕还田(T1处理);秸秆覆盖还田(T2处理)3个处理进行玉米栽培。结果表明:秸秆旋耕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能改善土壤肥力。秸秆旋耕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97.45 kg/667m2,纯效益为1 013.84元/667m2;秸秆覆盖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85.95 kg/667m2,纯效益为977.04元/667m2;玉米秸秆不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35.64 kg/667m2,纯效益为816.04元/667m2,秸秆旋耕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的产量分别较常规种植高9.7%、7.9%,纯效益分别较常规种植高24.24%、19.73%。秸秆旋耕还田的综合效果更理想,适宜在正安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汇川区鲜食玉米的生产提供参考,在汇川区松林镇开展9个不同品种鲜食玉米的比较试验,通过调查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后,结合外观口感品鉴筛选出适宜汇川区种植的鲜食玉米,为鲜食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农科糯336和万甜糯158生育期较短,分别为112 d和113 d,能抢季节上市,抗性好,抗穗腐病、大斑病及玉米螟等病虫害,同时,外观品质好,蒸煮口感佳,产量较高,分别为818.53 kg/667m2、869.48 kg/667m2,较适宜在汇川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土壤调理剂对葡萄园土壤、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适宜用量,在葡萄园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分析了土壤调理剂对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葡萄产量,每667m2用量100kg时产量最好,比对照提高了39.97%;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葡萄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土壤调理剂提高了葡萄园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交换性镁和有效锰的含量;综合效果,每667m2施用75-100kg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温州市鲜食玉米科学合理施肥,提升生产效益,研究开展“3414”田间肥效试验,发现不同土壤条件下,影响产量的关键肥料因素不同,开展鲜食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意义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保障基础产量和提升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生产中尤其要注重有机肥和普通化肥的配合施用。本地区肥料施用效益较高,但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唯产量论,需追求收益最大化,在确保最佳收益水平下,减少肥料用量。根据模型,本研究2个试验点每667 m2最大效益值分别可达到3 285.59、3 129.29元,鹿城区相应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22.40、15.56、26.68 kg,文成县相应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26.25、15.98、19.50 kg。结合土壤肥力情况,整体来看温州地区每667 m2施用N 25 kg、P 15 kg、K 25 kg,即N∶P∶K为1.67∶1∶1.67,作为基础施肥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鲜食玉米产区土壤成分进行施肥量调整,可以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玉米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为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提供指导。【方法】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与EI Compondex文献数据库,收集了从2000—2017年间已发表的黄土高原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文章数据,综合分析了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黄土高原半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348 kg·hm-2,较对照产量7 059 kg·hm-2增产33%,全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191 kg·hm-2,较对照产量5 910 kg·hm-2增产56%,半膜覆盖或者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产量相近,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半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630 m时或全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900 m时,玉米增产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可能与覆膜提高土壤温度有关。半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85 mm,较对照蒸散量389 mm减少1.0%,全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66 mm,较对照蒸散量357 mm增加2.8%,半膜覆盖玉米蒸散量较不覆膜有所减少,但是全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蒸散量,不过2种覆膜措施的蒸散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半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3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3.2 kg·hm-2·mm-1增加31%,全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5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1.7 kg·hm-2·mm-1增加50%,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似,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无效蒸发量(57 mm),提高玉米潜在的蒸腾效率有关(11.2 kg·hm-2·mm-1)。【结论】在区域尺度上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玉米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等因素,推荐黄土高原玉米栽培选用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