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短蛸(Octopus ocellatus)呼吸、循环、排泄和生殖系统中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短蛸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中都有met-Enk存在,充分说明met-Enk在短蛸体内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可以发现短蛸met-Enk大都阳性较弱.met-Enk可能参与短蛸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和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而met-Enk在短蛸不同部位分布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器官的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短蛸属软体动物,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俗称饭蛸、坐蛸、短腿蛸、风蛸(山东名)、短爪蛸、四眼鸟(广东名)。短蛸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是我国北部沿海蛸类中重要的海产经济物种之一。目前,短蛸育苗所需要的亲蛸主要依赖春季海捕的野生群体,其采捕和运输过程都会对亲蛸造成伤害,难以保证亲蛸的质量,且野生短蛸需要在室内养殖池进行长时间驯化,死亡率较高,造成繁殖  相似文献   

3.
<正>短蛸(octopus ocellatus)俗名八带鱼,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蛸属(Octopus),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短蛸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软体动物,其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短蛸生产全部依靠人工采捕天然资源,不仅产量波动大,而且对短蛸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8月初,在山东省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指导监督下,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在万宝滨海风景区海域开展了山东省首次大规模短蛸增殖放流试验。此次,共放流短蛸苗种12万只,平均胴长1.2 cm。短蛸俗称饭蛸、坐蛸、短腿蛸、风蛸(山东名)、短爪蛸,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由于其肉质鲜美,富含精氨酸,而且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每年清明节前后,短蛸会随波逐流来到日照近海,进行产卵交配,并形成鱼汛。然而,  相似文献   

5.
正短蛸(Octopus ocellatus)是我国北方重要蛸类经济物种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以及黄渤海近海。短蛸的生活史一般为一年,生长迅速,是优良的养殖品种。日照处于海州湾北部,由于岸线类型为砂砾质海岸及礁岩型海岸,为短蛸提供了优良栖息地。因此,每年4月清明节前后,短蛸会聚集到日照近海进行产卵交配。然而,近几年受环境恶化及过度捕捞的影响,使得近海短蛸资源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短蛸呼吸、循环、排泄和生殖系统中δ受体进行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短蛸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中均有δ受体存在,充分说明δ受体在短蛸体内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可以发现短蛸δ受体大多阳性较弱.δ受体可能参与短蛸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而δ受体在短蛸不同部位分布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器官的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需求,本研究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短蛸幼体的摄食行为,然后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对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从0.1个/ml上升至1个/ml的过程中,密度在0.1个/ml时短蛸初孵幼体摄食量高;1–2 d龄幼体和2–3 d龄幼体有较为强烈的摄食行为,因此,需要从孵化第2天开始重视短蛸幼体的饵料情况。晚上是初孵幼体的摄食活跃阶段,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摄食量。投喂混合饵料时,短蛸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和增长率;初孵幼体(0.03 g)培育过程中,卤虫无节幼体是关键饵料;当幼体开始附底(0.1 g)时,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虾苗和贝肉是附底幼体的重要饵料。该研究结果对短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需求,本研究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短蛸幼体的摄食行为,然后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对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从0.1个/ml上升至1个/ml的过程中,密度在0.1个/ml时短蛸初孵幼体摄食量高;1–2 d龄幼体和2–3 d龄幼体有较为强烈的摄食行为,因此,需要从孵化第2天开始重视短蛸幼体的饵料情况。晚上是初孵幼体的摄食活跃阶段,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摄食量。投喂混合饵料时,短蛸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和增长率;初孵幼体(0.03 g)培育过程中,卤虫无节幼体是关键饵料;当幼体开始附底(0.1 g)时,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虾苗和贝肉是附底幼体的重要饵料。该研究结果对短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盐度28~30、水温23.6~25.8℃下,将54只初始体质量(34.82±3.79)g的健康短蛸放入500mL矿泉水瓶中,瓶体周身均匀钻直径5mm小孔约80个,每瓶1只,悬挂在4.1m×6.6m×1.4m养殖池中,投喂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肉球近方蟹3种饵料,每种饵料3个平行组,比较分析3种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28d的饲养表明,3个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但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特定生长率(1.67%/d)和饵料转化效率(33.46%)显著高于投喂缢蛏(1.33%/d,14.01%)和菲律宾蛤仔(1.31%/d,19.57%)的短蛸(P0.05)。试验结果表明,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较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0.
耗氧率及溶氧胁迫对长蛸体内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inkler法测定水中溶氧含量,通过比较对照呼吸室与试验呼吸室水中溶解氧含量之差,测定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耗氧率及窒息点,并在不同程度的溶氧胁迫下测定长蛸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长蛸耗氧率在一个昼夜内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耗氧率与水温(10~30 ℃)呈正相关,与pH值(6.40~9.20)呈负相关;随着盐度的升高(14~31),长蛸耗氧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平稳, 曲线呈凹状分布;雌性长蛸耗氧率高于雄性.窒息点随长蛸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平均体重为(30.50±6.03)g 的长蛸窒息点为0 4179mg/L;平均体重为 (54.50±4.65) g 的长蛸窒息点为0.3902 mg/L;平均体重为(97 00±11 36) g的长蛸窒息点为0.2738mg/L.随着溶氧胁迫程度的增加,LDH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脂肪酶活力下降,SOD、POD、CAT、ACP、AKP和蛋白酶活力均呈"降-升-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Naef的划分标准,短蛸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期间胚胎经历2次翻转,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16~21℃时,第1次翻转发生在第15天,胚胎原基由动物极转向植物极;第2次翻转发生在第40天,胚胎由卵柄端转向卵柄相对端;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共经历41d;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浮游型,浮游期12d左右,之后营底栖生活。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旨在丰富短蛸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开展大规模开展短蛸人工育苗、养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 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 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 = 0.0001x3 – 0.0019x2 + 0.0098x + 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 = 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 = –8e–07x3 + 0.001x2 – 0.011x + 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 = 1.314x + 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 = 6e–05x3 – 0.003x2 + 0.036x – 0.03、y = 0.0004x3 + 0.002x2 + 0.307x + 10.604、y = 0.0004x3 – 0.007x2 + 0.364x + 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秋季我国近海不同海域短蛸角质颚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舟  金岳  胡飞飞  马迪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8,42(7):1050-1059
根据2015年10—11月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93尾短蛸样本,通过标准化方法对不同海域短蛸的10项角质颚形态值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同时建立判别函数以区分不同群体。结果显示,东海和黄海样本短蛸个体大小较为类似,南海个体明显较小;经角质颚形态值标准化处理,南海海域个体的角质颚形态比其他2个海域更小;方差分析显示,3个海域短蛸角质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了下翼长外,东海与黄海个体的角质颚形态值均不存在差异,而南海与其他2个海域的角质颚形态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主成分因子均为下颚形态值,第二、第三主成分均为上颚形态值;通过逐步判别分析,选取了6项角质颚形态值建立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在80%以上;回归树分析结果发现,短蛸的下颚形态值(下头盖长和下翼长)能够更快速地辨别不同海域的短蛸。研究表明,因摄食和栖息环境的不同,不同海域短蛸角质颚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通过角质颚的形态来判别短蛸的种群。  相似文献   

15.
试验初体重为(483.5±213.5)g的真蛸,经49 d的陆上水池育肥,体重达(1495.9±397.9)g,增长(1012.4±196.3)g,平均每日增长(20.7±4.0)g.真蛸的初始体重对绝对生长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1),绝对生长率随初始体重的增大而提高.在排除初始体重的影响下,雌蛸与雄蛸的平均绝对生长率分别为21.81 g/d、19.69g/d,雌蛸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雄蛸(P<0.001).  相似文献   

16.
海州湾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空间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煜  徐宾铎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张崇良 《水产学报》2017,41(12):1888-1895
日本枪乌贼和短蛸是头足类中重要的经济种类,一般为一年生,其空间分布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由于受调查时间的限制,鲜有在该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根据2011年春季(5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以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的空间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1)日本枪乌贼和短蛸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强,存在局部空间热点,变异函数分析结果与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基本一致。(2)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空间自相关的尺度存在季节变化,两个物种均表现为在春季的空间结构性较强,而在秋、冬季的空间结构性较弱,春季的空间自相关性程度高于秋、冬季。(3)在春季,二者均在35.0°~35.5°N、120.0°~121.0°E海域存在一个空间热点,在资源密度最高的季节时其空间分布呈现出随机性特征。物种的空间分布模式可能与环境的季节变化以及其洄游分布和摄食习性相关。本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的生活史特性及其栖息地,可为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沙爱龙  孙虎山  王宜艳 《水产科学》2007,26(11):622-62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短蛸外套膜和足中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进行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短蛸外套膜、腕、腕间膜、漏斗中均有met-Enk存在,外套膜背面、腕和腕间膜上皮组织及其附近的部分细胞和神经纤维呈met-Enk强阳性或阳性;外套膜腹面和漏斗上皮组织及其附近的部分细胞和神经纤维呈met-Enk阳性或弱阳性。met-Enk在短蛸外套膜和足不同部位分布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部位的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16S rDNA序列的中国沿海短蛸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基因测序技术,对中国沿海7个短蛸(Octopus ocellatus)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进行分析,以探讨种群扩散潜力对遗传结构的影响.共测定了100个短蛸样本的.485 bp的16s rDNA序列,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中国沿海的短蛸群体存在着明显的种群结构.7个群体明显地分化为两大类群:一个类群由北方沿海的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群体组成,另一个类群南南方沿海的上海、舟山和广东群体组成;两类群间存在14个同定核苷酸碱基的替换.两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达0.878和0.069,并达到显著分化水平(P<0.05).AMOVA检验表明,两类群间的差异有87.76%存在于群体间,而仅有12.24%存在于群体内.两类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表明可能为中度的种内群体间分化水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断,两类群的分化时间约为晚更新世冰期.两类群的分化可能与短蛸缺乏浮游幼体生活史和无长距离迁移习性有关,基因流与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符合脚踏石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同时短蛸群体的这种分化格局还可能与晚更新世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和长江口淡水的阻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实验室开发的12对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4组三重PCR体系,对短蛸4个母本(♀1、♀2、♀3和♀4)、104个子代及19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分析其交配模式。结果显示,构建的4组三重PCR体系可有效鉴定短蛸的亲权关系,104个子代鉴定率为94.23%。♀1组样品鉴定出12个子代,父本数为3个;♀2组样品鉴定出40个子代,父本数为7个;♀3组样品鉴定出19个子代,父本数为2个;♀4组样品鉴定出27个子代,父本数为4个;并且♂2、♂3、♂7和♂10均与2个以上的母本发生了交配。由此分析得出,短蛸交配模式存在多雌多雄关系。研究结果为高效开展短蛸人工繁育、增养殖及放流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蛸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俗称马蛸、长腿蛸、大蛸、长脚章鱼 [1].长蛸为我国沿海蛸类中的主要经济种,捕获量较大,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其中黄、渤海产量较大.长蛸为沿岸底栖头足类,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型蟹类、贝类为食.长蛸肉质幼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等功效[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