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同柱条件下,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丙溴磷和毒死蜱分离测定方法,为企业生产的质量控制及质检机构提供参考。[方法]以5%OV-101色谱柱固定相,邻苯二甲酸双环酯为内标物,利用FID检测器通过程序升温方法对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2种组分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结果]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2种组分及杂质得到了有效分离,丙溴磷和毒死蜱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90、0.054;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43%;回收率为98.88%~102.51%、99.13%~101.93%;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0.999 7。[结论]该方法测定丙溴·毒死蜱30%乳油2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分离效果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线性关系好,符合定量分析要求,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法测定甲氰·乐果20%乳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运斌  刘育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86-12187,12189
[目的]研究在同柱条件下甲氰.乐果20%乳油中乐果和甲氰菊酯分离测定方法,为企业生产的质量控制和质检机构质量检测提供参考。[方法]以5%OV-101色谱柱固定相,邻苯二甲酸正戊酯为内标物,利用FID检测器通过程序升温方法对甲氰.乐果20%乳油中2种组分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结果]甲氰.乐果20%乳油中2种组分、杂质得到有效分离,乐果和甲氰菊酯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49、0.045;变异系数分别为0.30%、1.07%;回收率分别为99.43%~101.07%、99.50%~100.67%;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0.999 8。[结论]采用该方法测定甲氰.乐果20%乳油2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分离效果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线性关系好,符合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同柱条件下,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丙溴磷和毒死蜱分离测定方法,为企业生产的质量控制及质检机构提供参考。[方法]以5%OV一101色谱柱固定相,邻苯二甲酸双环酯为内标物。利用FID检测器通过程序升温方法对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2种组分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结果]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2种组分及杂质得到了有效分离,丙溴磷和毒死蜱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90、0.054;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43%;回收率为98.88%~102.51%、99.13%~101.93%;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997。[结论]该方法测定丙溴·毒死蜱30%乳油2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分离效果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线性关系好,符合定量分析要求,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5%OV-101为色谱柱固定相,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为内标物,利用GC-FID对噻嗪酮.毒死蜱混配制剂中2种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噻嗪酮.毒死蜱混配制剂中2种组分及杂质得到了有效分离,毒死蜱和噻嗪酮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74%和0.93%;回收率分别为99.52%~101.28%、99.23%~101.42%;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和0.999 5。表明该方法测定噻嗪酮.毒死蜱混配制剂中2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时分离效果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线性关系好、符合定量分析要求,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在同一液相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氟虫腈和乙酰甲胺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反相柱和紫外检测器,以乙腈∶水=32∶68(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氟虫腈和乙酰甲胺磷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30和0.120,变异系数分别为2.84%和0.3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和99.7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和0.999 8。[结论]在同柱同操作条件下分析36%氟虫腈.乙酰甲胺磷乳油,简便、快速、稳定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25%丙溴·辛乳油防治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辛硫磷乳油、40%丙溴磷乳油和25%丙溴·辛乳油防治小菜蛾(plutella rylostalla L.)的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丙溴·辛乳油800~1 000倍液对蔬菜小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40%辛硫磷乳油,且优于40%丙溴磷乳油.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对荔枝蒂蛀虫卵和成虫有高效触杀作用的药剂,为荔枝蒂蛀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浸渍法和药膜法进行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卵和成虫的室内毒效测定,筛选出高效药剂后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药效试验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3.2%甲维盐·氯氰2000倍、44%氯氰·丙溴磷1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48%乐斯本1000倍、52.25%农地乐1000倍、40%丙溴磷1000倍、20%三唑磷1000倍7种药剂处理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12h触杀死亡率均为100.00%,对卵的触杀效果除40%丙溴磷和20%三唑磷外均为100.00%.田间药效试验所用的7种药剂共13个处理中,防治效果在80.00%以上的有12个,90.00%以上的有8个.[结论]13%高氯·唑磷乳油、22%毒死蜱·氯氰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氯氰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40%毒死蜱乳油6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供生产中大面积防治时使用;3.2%甲维盐·氯氰微乳剂、44%氯氰·丙溴磷乳油、52.25%农地乐乳油亦可作为果园防治的备选用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单氰乳油中单甲主氰戊菊酯的上色谱分析方法,使用了PEG及OV-101两种色谱柱。该方法的分离效果、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回收率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莽吉柿(Garcinia mangostana L.)中α-倒捻子素(alpha-mangostin)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RP-HPLC-UVD)测定。色谱条件:迪马公司DiamonsilTMC18色谱柱(250.0mm×4.6mm,5.0μm);流动相,甲醇-水(83∶17);流速,1.0ml/min;柱温,25℃;紫外检测波长,317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符合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R^2〉0.999)的基本要求,加样回收率为98.9%,RSD为1.87%。3批莽吉柿样品中α-倒捻子素含量分别为36.4、37.3、38.5mg/g,平均含量为37.4mg/g。[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莽吉柿中α-倒捻子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亲水交互作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方法。[方法]采用水溶液萃取茶叶中高氯酸盐,经Oasis?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用Obelisc R色谱柱分离,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Obelisc R色谱柱能良好地增加保留时间至4.9 min,高氯酸根在1~200 ng/mL线性良好(R2>0.999 6),回收率为79.3%~115.3%,相对标准偏差(RSD)≤9.4%,定量限为35μ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能满足欧盟拟定限量的要求,适用于茶叶中高氯酸盐残留测定,为我国进一步规范茶叶安全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3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防治稻飞虱的新农药,并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进行3种农药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噻嗪酮WP、20%敌百虫·仲丁威EC、25%噻嗪酮·丙溴磷WP 3种农药均能有效防治稻飞虱,其中25%噻嗪酮WP的防效最好,其后依次为25%噻嗪酮·丙溴磷WP和20%敌百虫·仲丁威EC.生产上推荐每667 m^2使用剂量为25%噻嗪酮WP 20g、25%噻嗪酮·丙澳磷WP75 g、20%敌百虫·仲丁威EC 225 mL.  相似文献   

12.
筛选对梨小食心虫卵具有高效触杀作用的药剂,旨在为该虫卵期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浸渍法测定三唑磷、辛硫磷、哒螨啉、噻嗪酮、灭多威、除虫脲、丙溴磷、氟铃脲、仲丁威、丁醚脲10种药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室内触杀效果。结果表明,25%丁醚脲EC、20%氟铃脲WDG、20%哒螨灵WP和25%噻嗪酮SC的各稀释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0.1%,对梨小食心虫卵基本没有触杀效果;90%灭多威WP 500倍液对梨小食心虫卵的触杀效果最高(死亡率99.33%),其次为100g/L丙溴磷乳油2 000倍液处理(死亡率97.67%);40%辛硫磷EC 500和1 000倍液、100g/L丙溴磷EC 2 500倍液、90%灭多威WP 1 000倍液的触杀效果均高于80%。综合考虑,建议使用90%灭多威WP的500~1 000倍液、40%辛硫磷EC 500~1 000倍液或50%仲丁威EC 500倍液进行梨小食心虫的卵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氰戊菊酯和单甲脒 2 种药剂的各种配比均对桔全爪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以氰戊菊酯与单甲脒按1∶5 的比例复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达到 411.42.田间药效试验也表明, 20% 的混剂乳油(3.33% 氰戊菊酯+ 16.67% 单甲脒)的药效明显高于20% 的氰戊菊酯乳油和25% 的单甲脒乳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葡萄沟顶叶甲在南宁市的发生规律,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为有效防治葡萄沟顶叶甲危害,提高葡萄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葡萄树为观察对象,记录2009~2011年葡萄沟顶叶甲的发生时间、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等,并选用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90%晶体敌百虫和2.5%功夫乳油进行葡萄沟顶叶甲药剂防治试验,统计防治效果.[结果]葡萄沟顶叶甲在南宁市1年发生1代,为害时间为3~6月,主要为害展叶期葡萄的嫩叶、嫩梢和花梗,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葡萄根际半径15 cm、深5 cm土层内.在成虫出土前采取根际覆土、盖膜等措施,可减少葡萄沟顶叶甲对葡萄的危害.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对葡萄沟顶叶甲成虫的防效达100.0%,2.5%功夫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的防效达90.0%以上,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2.5%溴氰菊脂乳油对葡萄沟顶叶甲的防效为79.3%~87.1%.[防治措施]采取人工振落捕杀葡萄沟顶叶甲成虫及幼虫,在成虫出土前于葡萄根际覆土、盖膜,在葡萄叶片伸展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2.5%功夫乳油和5%氰戊菊酯乳油等,均可有效轻减和控制葡萄沟顶叶甲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方法]以氰戊菊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富集驯化培养获得对该污染物降解效果较好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用该微生物作为降解菌源,研究其对氰戊菊酯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该混合培养微生物中氰戊菊酯降解菌在初始pH值为5.5~7.5条件下生长均较好,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在25~45℃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3℃;该混合微生物生长适应时间为84 h,此时氰戊菊酯去除率可以达到55%。[结论]混合培养物能利用氰戊菊酯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且对氰戊菊酯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丙溴磷在柑桔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环境评价,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0 %丙溴磷?炔螨特乳油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趋势。样品采用甲醇提取,石油醚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GC-ECD检测分析。2010-2011年广东、广西和福建三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4.3~7.2天、5.5~8.1天。施药浓度333 mg/kg,2次施药,药后21 d,柑桔全果中丙溴磷最终残留量<0.01-0.04 mg/kg,柑桔果肉中丙溴磷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丙溴磷在柑桔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果皮中的残留量为0.03~0.30 mg/kg,可知,施用后的丙溴磷大部分残留于柑桔果皮中。按照推荐施药剂量为333 mg/kg处理,安全间隔期为21 d,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食用柑桔果肉是安全的,柑桔果皮需经过加工处理不能直接食用。  相似文献   

17.
40%丙溴磷乳油在马铃薯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津和吉林两地进行40%丙溴磷乳油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40%丙溴磷乳油在马铃薯植株中,经8.5~11.5 d可降解90%,半衰期2.6~3.5 d;在土壤中经12.7~13.1 d可降解90%,半衰期3.8~3.9 d;14 d后,马铃薯中残留量均未检出,符合FAO/WHO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几种药剂对新疆南疆地区棉花棉铃虫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棉铃虫在新疆南疆棉区严重发生,给新疆棉花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生产上滥用农药现象严重,造成防治效果不稳定,棉铃虫抗药性增强.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为害,降低棉铃虫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方法]试验选择几种类型、作用方式不同的化学药剂,于2007、2008年在新疆莎车县进行了防治棉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棉田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采用棉田自然虫口基数的基础上接虫进行田间试验.[结果]45;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EC 540~675 g a.i./hm2、40;丙溴磷EC 540~600 g a.i./hm2、5;氟铃脲EC 75 g a.i./hm2、40;毒死蜱EC 720 g a.i./hm2和1.8;阿维菌素EC 18.9 g a.i./hm2等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棉花安全,优于35;硫丹EC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2对照药剂的防效或与其效果相当.[结论]防治棉铃虫,可采用以上几种化学农药及用量在当地替代常用药剂或与其交替使用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