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2.42±0.56) g的拉萨裸裂尻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终末体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FW、WGR、SGR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PE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组外的其他各组(P 0.05)。FC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WGR、SGR和FCR最优时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01%、34.09%和35.31%。2)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V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取得最小值。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VS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HSI、V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组(P0.05);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30%组(P0.05)。由此可见,适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速度,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但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会降饲料利用率,增加饲料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01%~35.31%。  相似文献   

2.
《饲料工业》2017,(8):29-35
探讨赖氨酸(Lysine)对雅罗鱼(Leuciscus)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900尾健康的雅罗鱼(13.44±1.20)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用饲料中含不同赖氨酸水平(1.82%、2.27%、2.72%、3.17%、3.62%和4.07%)的6种等氮(37%粗蛋白质)、等能(17 MJ/kg)的饲料饲喂8周。结果表明: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赖氨酸水平为2.27%、2.72%、3.17%、3.62%、4.07%组的雅罗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雅罗鱼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在对照组与2.27%组和2.72%组之间差异显著,且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雅罗鱼蛋白质效率在对照组与2.27%组和3.17%组差异显著,且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3.17%组的雅罗鱼氮沉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雅罗鱼肌肉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在赖氨酸水平为3.62%时达到最好的效果(P<0.05);雅罗鱼肌肉赖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均在3.17%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在2.7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亮氨酸在3.6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可以有效地提高雅罗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肌肉营养成分。以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抛物线回归分析雅罗鱼饲料中赖氨酸适宜水平为3.17%~3.21%。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北方须鳅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进行了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以鱼粉、发酵豆粕和酪蛋白作为蛋白质源,设计了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2.85%、31.09%、40.72%、47.21%和54.08%的5种等脂等能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0.77±0.02)g的北方须鳅幼鱼4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水体为80 cm×50 cm×20 cm的水槽中。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再继续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显著降低(P0.05)。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54.08%时,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时,试验鱼获得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北方须鳅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0.72%后,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1.09%~54.08%时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由增重率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得出北方须鳅幼鱼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41.57%。  相似文献   

4.
酵母水解物对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水解物(YHY)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8.19±0.27)g的草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饲喂YHY添加水平为0、0.5%、0.9%、1.3%、1.7%和2.1%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30.00%)、等脂(7.00%)的草鱼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适量的YHY添加量能提高草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降低草鱼饵料系数(FCR);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三次回归分析表明,草鱼生长性能最佳时YHY添加水平为1.53%~1.75%;YHY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提高肌肉中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粗脂肪含量(P0.05),改善肌肉品质。综合考虑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草鱼幼鱼饲料中YHY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53%~1.75%。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鳜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75±0.08)g的鳜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D1组(1.52)(%干重,下同)、D2组(1.88)、D3组(2.16)、D4组(2.58)、D5组(3.02)、D6组(3.49)的等氮等能饲料。结果表明,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可提高鳜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在终末体重上,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P<0.05)。日增重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和D6组(P<0.05),D5组和D6组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P<0.05)。饲料系数D4组显著低于D1组、D2组、D3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赖氨酸水平对鱼体蛋白质、脂肪、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鱼体中灰分水平随各组赖氨酸水平增加有升高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鳜幼鱼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2.90%,占饲料蛋白质的5.58%,生长和饲料利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鳜幼鱼|赖氨酸|生长|饲料利用|生化组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扁吻鱼生长及机体构造的影响,本研究以4.32%、6.32%、8.32%、10.32%、12.32%、14.32%脂肪含量的等蛋白饲料对初始体重为(90.15±0.28)g的扁吻鱼进行为期76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脂肪含量为4.32%~14.32%时,在该养殖周期下,扁吻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鱼体水分未受到显著影响(P> 0.05);肝脏及肝脏细胞形态正常;鱼体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受到显著影响(P <0.05),F4组鱼体灰分比其他组高8.13%~17.70%,F5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比其他组低7.89%~20.74%,F5、F6组鱼体脂肪含量分别比其他组高23.71%~218.72%、5.74%~172.41%;鱼体脂肪含量与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 <0.05)、与鱼体蛋白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扁吻鱼对饵料脂肪含量的耐受度高于14.32%,这将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对团头鲂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31.46±0.07)g的团头鲂300尾,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核苷酸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对照组试验鱼饲喂基础饲料,核苷酸组试验鱼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 mg/kg酵母核苷酸(单体核苷酸与低聚核苷酸总含量为70%)的试验饲料,饲喂56 d后测定鱼体的生长、形体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在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测定鱼体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0 mg/kg酵母核苷酸显著提高了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但对摄食率、肝体比、内脏比、肥满度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核苷酸组血浆中抗超氧阴离子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饲料中添加200 mg/kg酵母核苷酸对团头鲂的肝功能以及血脂和血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96~168 h的累积死亡率(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200 mg/kg酵母核苷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团头鲂的生长,增强鱼体的抗氧化功能和抗病力,且不会影响鱼体肝功能以及血脂和血糖代谢.  相似文献   

8.
李小平 《中国饲料》2023,1(5):81-8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胰脏抗氧化功能及攻毒试验的影响。把600尾初重约为(1.64+0.01)g的黄颡鱼随机分到15个养殖桶中,每个桶放养40尾鱼。试验设计五个植物甾醇浓度梯度,添加量依次为0、20、40、60、80 mg/kg,每个梯度有3个重复,分别对应15个养殖桶。每个试验组投喂对应组饲料,组别按浓度依次记为PS0、PS20、PS40、PS60和PS80,其中PS0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与PS0组对比,其余四组黄颡鱼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得到提升,PS40组达到最大值,分别比PS0组提高6.3%、5.9%、2.0%、10.3%,随后下降,且PS40组终末体重与增重率,PS20和PS40组特定生长率,PS20~PS60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PS0组(P <0.05);PS20~PS80组饲料系数均低于PS0组,且PS40组显著下降(P <0.05)。(2)与PS0组对比,其余四组黄颡鱼幼鱼的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 0.05);植物甾醇有提高黄...  相似文献   

9.
通过8周的养殖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脂肪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旨在探讨乌苏里拟鲿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要量。试验共设4个蛋白水平(35%、40%、45%、5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5%、10%、15%),共12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将初始体重为(3.40±0.01)g的乌苏里拟鲿随机分配到36个玻璃缸中(1.0 m×0.5 m×0.8 m),每缸25尾,每日饱饲投喂2次(08:00和16:00)。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蛋白质水平下,随着饲料脂肪水平从5%上升至15%,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脂肪含量5%组的鱼表现出较低的饲料系数(P<0.05),较高的蛋白质效率和氮沉积率;在同一脂肪水平下,蛋白质水平从35%上升至45%,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但是随着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增加至50%,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降低的趋势。全鱼和鱼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含量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在同一脂肪水平下,脂肪含量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同一蛋白质水平下,肝体比指数随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综合各项数据可得出,本试验条件下,45%蛋白质水平、5%脂肪水平,能蛋比为29.1 mg N/k J是乌苏里拟鲿生长、饲料利用适宜的蛋白质、脂肪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研究烁生肽@(SourceR peptide,SP)替代日粮中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效率、体组成成分以及脂肪和蛋白质保留效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3~4 g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基础日粮中用烁生肽R等氮替代日粮中0%(DO)、25%(D1)、50%(D2)、75%(D3)、100%(D4)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日粮.每组随机分配1种日粮,每天按体重的3%~5%投饲率分别在09:00和16:00两次投喂,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D1组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2、D0、D3、D4组依次降低;脂肪保留效率以D1、D2、DO、D3、D4的顺序逐渐降低,其中D3、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D1组蛋白质保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O、D2、D3、D4组依次降低,D3、D4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烁生肽R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内脏比、肝体比、体蛋白质含量、体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性不同.由结果可知,烁生肽@替代适宜比例(25%、50%)鱼粉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生长,并提高饲料、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1.
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初始体质量(5.87±0.04) g]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进行10周的养殖试验,研究发酵鲭鱼加工副产物(FFPW)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肠道结构等指标的影响。以FFPW分别替代基础饲料(FFPW0)中10%(FFPW10)、20%(FFPW20)和40%(FFPW4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将360尾规格一致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每种饲料饲喂3缸鱼。结果表明:与FFPW0组相比,FFPW替代饲料10%~40%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FFPW2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FPW40组(P<0.05),而与FFPW10组差异不显著(P>0.05)。FFPW替代饲料10%~40%鱼粉对摄食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和脏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FFPW20组肝体比显著高于FFPW0组和FFPW40组(P<0.05)。FFPW20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诱食剂对黄颡鱼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505.9±15.5)g的黄颡鱼160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0.2%虾浆、0.2%DMPT和0.2%甜菜碱,试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诱食剂添加组黄颡鱼日摄食量、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高(P0.05),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P0.05)。虾浆和甜菜碱添加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DMPT添加组(P0.05),甜菜碱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MPT添加组(P0.05),各诱食剂添加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虾浆、DMPT和甜菜碱3种诱食剂均能够促进黄颡鱼摄食和生长性能,虾浆和甜菜碱对黄颡鱼摄食和促生长效果优于DMPT。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将大小均一、初始体重为(2.49±0.04)g的黄颡鱼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1%、0.2%和0.4%红藻糖苷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0.1%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除0.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红藻糖苷添加量为0.1%时,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较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最低,且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红藻糖苷对黄颡鱼幼鱼的全血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0.1%的红藻糖苷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并改善其部分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不同蛋能比对黄金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比的饲料对黄金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7.50±0.02)g的黄金鲫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由3种不同的蛋白水平(30%、35%、40%)和3种不同的脂肪水平(6%、8%、10%)组成的9种不同蛋能比(从21.6~30.9 mg/kJ)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影响黄金鲫的生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P<0.01),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黄金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最高值均发生在蛋白/脂肪为40/10(29.2 mg/kJ)组,显著高于饲料蛋白含量为30%的各组(P<0.05),与蛋白含量为35%的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样的,饲料效率随着蛋白含量的增加也显著提高,蛋白/脂肪为35/8(26.5 mg/kJ)和40/10组的饲料效率最高。蛋白质效率最高值发生在蛋白/脂肪为35/8组,显著高于蛋白含量为40%的处理组,但与其它组没有显著差异。饲料不同蛋能比对鱼体水分没有显著影响,鱼体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含量正相关。综合试验结果,黄金鲫适宜的蛋能比水平为25.5~26.5 mg/kJ,蛋白质为35%,脂肪为6%~8%。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72%、0.90%、1.00%、1.24%、1.41%、1.63%和1.86%的7种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9.79±0.04)g的军曹鱼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进行为期16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90%和1.0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0.72%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00%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00%组的饲料系数最低,除与0.90%和1.24%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72%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9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除与0.72%和1.00%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24%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0.72%和0.90%组(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肌肉中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00%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63%组(P0.05)。由此可见,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可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和体蛋白质含量;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军曹鱼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1.12%(占饲料蛋白质的2.43%)。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中添加100、300、500、700 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饲养56 d后,利用氯化铵进行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添加量为3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且100~500 mg/k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的饲料系数、肥满度和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300~700 mg/kg组全鱼粗蛋白质和100~700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氨氮应激后,试验组黄颡鱼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96 h时,各试验组黄颡鱼累积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100和300 mg/kg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以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抗氨氮应激能力。利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谷胱甘肽添加量,得出谷胱甘肽在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7.69 mg/kg。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生长性能、体脂沉积、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重为(17.00±0.15)g的异育银鲫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O(D0组,即对照组)、2%(D1组)、4%(D2组)、6%(D3组)、8%(D4组)(实测脂肪水平分别为2.16%、4.08%、6.04%、7.99%和9.88%)鱼油的试验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肝体指数和肌肉中脂肪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肝胰脏中脂肪含量呈现升高趋势.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异育银鲫达到最优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肝体指数和肌肉中脂肪含量的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5.08%、6.92%、7.77%和9.40%.饲料脂肪水平对鱼体肌肉中水分、灰分、磷、钠、镁、铁和锌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使鱼体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当饲料脂肪水平为9.88%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适宜脂肪水平可促进肠道蛋白酶的分泌,而对肠道淀粉酶和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无明显促分泌作用.经生产性能、鱼体品质(体脂沉积、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等综合分析表明异育银鲫鱼种日粮中适宜脂肪水平为4.08%~6.9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饲料的适宜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本试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蛋白质水平(30%、35%、40%、45%)和2个脂肪水平(5%、10%),共配制8种试验饲料,分别标记为P30L5、P30L10、P35L5、P35L10、P40L5、P40L10、P45L5、P45L10(P代表饲料蛋白质水平,L代表饲料脂肪水平)。选取初始体重为(10.20±0.61) g的草金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以8种试验饲料饲喂8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观赏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氮磷排泄指标。结果表明:1) P30L10组蛋白质效率最高(2.31%),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较高,而饲料系数最低(1.30)。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上述指标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尤其对蛋白质效率影响极显著(P0.01)。2)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鱼体表亮度和黄度值(P0.05)。P30L10组鱼体表亮度值最高(67.38),红度值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黄度值低,观赏品质最好。3)各组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值均处于健康鱼体的参考值范围内。4)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粪氮、氮排泄量、粪磷、磷排泄量(P0.05),与P45L10组相比,P30L10组上述指标分别降低了44.44%、38.51%、47.06%、22.41%(P0.05)。综上,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脂肪水平为10%时,草金鱼生长性能、观赏品质最好,在保障草金鱼质量不变甚至提升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饲料脂肪水平达到节约蛋白质的目的,且氮磷排泄量最低,对水质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