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莎门氏菌B31转化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探讨莽草酸的微生物转化因子.HPLC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莎门氏菌B31自身不产莽草酸;菌种在对莽草酸溶液的生物转化过程中,在20~24 h莽草酸质量浓度达到最大,莽草酸质量浓度由原溶液中8.04 g/L增加到8.80 g/L,继续培养,莽草酸出现分解现象;莎门氏菌B31对质量分数为2%的八角糖无转化现象,对八角渣水提液的转化效果最好.以八角渣和蒸馏水的固液比为1:40(g:mL)时的提取液加入莎门氏菌B31培养转化24 h后,莽草酸最高质量浓度为0.213 g/L,为未转化前莽草酸含量的2.56倍.  相似文献   

2.
利用莎门氏菌B31转化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探讨莽草酸的微生物转化因子。HPLC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莎门氏菌B31自身不产莽草酸;菌种在对莽草酸溶液的生物转化过程中,在20-24h莽草酸质量浓度达到最大,莽草酸质量浓度由原溶液中8.04g/L增加到8.80g/L,继续培养,莽草酸出现分解现象;莎门氏菌B31对质量分数为2%的八角糖无转化现象,对八角渣水提液的转化效果最好。以八角渣和蒸馏水的固液比为1:40(g:mL)时的提取液加入莎门氏菌B31培养转化24h后,莽草酸最高质量浓度为0.213g/L,为未转化前莽草酸含量的2.56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八角莽草酸和茴香油含量的影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六万林场的八角果为原料,莽草酸和茴香油含量为指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莽草酸和茴香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莽草酸含量,气相色谱法检测茴香油中主要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莽草酸和茴香油含量影响不同。莽草酸含量最高的处理方式是100℃开水杀青后晒干,为9.64%;含量最低的处理方式是微波杀青后烘干,为7.35%。茴香油含量最高的处理方式是薄膜包住杀青后晒干,为4.23%;含量最低的处理方式是100℃开水杀青后烘干,为3.12%。不同方式处理八角所提取茴香油中茴脑含量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品种、产地、部位松树中莽草酸的含量,以期为开发莽草酸资源提供参考。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250 mm×4.6 mm,5 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体积比为10∶90),检测波长为217 nm,柱温为30℃。采用直观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对不同品种、产地、部位松树中莽草酸含量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莽草酸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n=6),RSD为1.71%。6种松树中的莽草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雪松、华山松、白皮松、油松、樟子松、落叶松。其中,天水雪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含量最高,达31.47 mg/g。通过聚类分析发现,6种松树中的莽草酸可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5.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对红皮云杉中提取莽草酸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实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根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子,以莽草酸的得率和纯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在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出红皮云杉中莽草酸匀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3 min,提取料液比为1∶10.3。在最佳条件下,莽草酸的得率可达0.84%,莽草酸的实际纯度可达6.15%。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优化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超声波作用时间、液料比和超声波功率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设计,以莽草酸得率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RSA).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g八角茴香原料,以甲醇为溶剂,提取时间202s,液料比46.4:1(mL:g),超声波功率318W,得率预测值为8.25%,验证值为8.21%,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45%.  相似文献   

7.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八角中反式茴香脑和莽草酸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八角粉末的近红外光谱图(NIR),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八角中反式茴香脑和莽草酸质量分数作为参考值,经过光谱处理软件将近红外光谱图与质量分数参考值进行关联,反式茴香脑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二阶导数作为预处理方法,以7 502~5 446.2和4 601.5~4 246.7 cm-1为波数范围,维数为10;莽草酸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一阶导数加直线减法作为预处理方法,以7 502~6 098.1和5 450.1~4 597.6 cm-1为波数范围,维数为8。结果表明:建立的八角中反式茴香脑和莽草酸含量的快速无损定量检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0.86%和93.13%,校正集的内部交叉检验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158和0.285,验证集的均方根误差(RMSRP)分别是0.068 7和0.171,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761和0.194,均大于0.05,测量值与参考值偏差较小,建立的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八角中反...  相似文献   

8.
广西3个产地八角茴香油、茴脑及莽草酸含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3个产地不同八角茴香油、茴脑及莽草酸含量进行测试,不同产地八角茴香油、茴脑和莽草酸含量差异较大。选出茴油出油率≥3%、莽草酸含量≥8%的八角品种P2-4、P2-0。  相似文献   

9.
莽草酸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角茴香中所含的莽草酸是合成抗禽流感药物的重要原料,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莽草酸药理作用和获取途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市场上有假八角出售,要注意辨别。假八角(野八角、莽草子),因果瓣内含有莽草毒素,莽草酸等,人吃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发生恶心、呕吐、腹疼,同时高度兴奋,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严重者死亡,因此,应严禁出售食用。  相似文献   

1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变化特征,设置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水分胁迫(T1)、土壤水饱和(T2)以及水淹(T3)4个处理组,研究池杉当年实生幼苗根系的苹果酸、莽草酸含量以及生物量变化(均以干质量计).结果表明:T1、T2和T3这3组池杉幼苗主根的苹果酸、莽草酸含量以及生物量均未与CK组达到显著性差异;T2和T3组侧根苹果酸平均含量分别显著高出CK组1.7和2.2倍,总根苹果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K组0.8和1.5倍;T1组的侧根、总根苹果酸平均含量与CK组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与侧根苹果酸的变化类似,T2和T3组侧根莽草酸平均含量分别高出CK组0.4和1.1倍,这与Tl组低于CK组0.5倍形成鲜明对比;T2和T3组总根莽草酸平均含量虽也分别高出CK组,但并未与之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与T1组总根莽草酸含量显著低于CK组0.3倍形成鲜明对比;T2和T3组主根、侧根和总根生物量分别均未与CK组达到显著差异,但T1组的侧根、总根生物量却显著高于CK组.相关性分析表明:池杉总根苹果酸与莽草酸含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总根莽草酸含量与总根生物量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采用新型XAD-2010极性大孔树脂和LX脱色树脂对林可霉素进行连续分离的方法,中间杂质可以得到有效分离。对新型XAD-2010极性大孔树脂和LX脱色树脂柱的吸附参数、解析参数进行了考察,进一步对树脂的再生方法和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连续树脂法分离林可霉素各项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极性大孔树脂XAD-2010的理论最大吸附量92~79.6 g/L,上柱吸附近饱容量在53~43 g/L,平均洗脱率98.5%。LX3#脱色树脂在酸性条件下,对酸解液的最大处理能力达到40BV以上,对浓缩液的处理能力更高。该工艺大孔树脂洗脱收率95%,脱色后收率92%,一次结晶总收率87.4%。新工艺采用活性炭、新型极性大孔树脂XAD-2010、LX弱碱性阴离子脱色树脂连续分离法可以有效分离林可霉素,有望完全替代生产上的正丁醇萃取法。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皮层横割采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认为,湿地松皮层横割采脂技术采割不伤及木质部,采割频率由现行常规采脂2天一刀降为16天一刀,较好地保护了松林资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筛选出2种该技术所需的适合我国松脂林采割情况的促脂剂,施用促脂剂配合茉莉酸甲酯预处理皮层横割采脂,产脂量可达常规采脂的85%~88%,同时笔者还对促脂剂的配制方法、施药的容器、松脂收集材料及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该项技术从长远来看有较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木质纤维素及其组分转化木材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是造纸工业废液中的主要成分。其具有和酚醛树脂相似的结构, 因此可以部分替代苯酚用于酚醛树脂的生产。但是由于木质素化学结构复杂, 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位点少、反应官能团所收到的空间位阻大, 一般添加量不超过10%~20%。有机溶剂法制浆分离的木质素分子量大, 纯度高, 酚醛树脂允许的添加量可达20%~30%, 但是要求提高固化温度、延长固化时间来克服木质素反应活性低的限制。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如羟甲基化、酚解、醇解、还原等, 可以降低分子量, 增加活性基团如酚羟基的含量、并使苯环上更多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从而提高木质素的化学反应活性。酚醛树脂经过改性木质素的允许的添加量可达30%~40%。部分木质素含量高的木质纤维素类原料如核桃壳粉等, 经过研磨和化学活化处理后可以直接添加到酚醛树脂中, 部分替代苯酚而不对胶接性能产生影响。环碳酸酯类和多元醇混合物被用来作为全新的液化剂来把木质纤维素快速液化为有用的化学原料。所得到的液化产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是今后利用木质纤维素开发绿色木材胶粘剂的一条可资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用化学掺杂的方法,将钼钒磷杂多酸(HmPMo12-nVnO40HPA)固载于漆酚聚合物(UR-HPA)中。通过红外光谱、热重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得的UR-HPA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HPA和UR间进行了化学键合。同时以缩合反应为催化模型,考察了催化剂在缩酮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在UR-HPA催化剂存在下,环己酮乙二醇缩酮(CHGK)的得率为88.4%,催化剂重复使用15次后,CHGK得率仍有85.2%。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shoot defoliation, decapitation, and disbudding on carbon mobil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rooted cuttings of Populus maximowiczii x nigra L. 'MN9'. Ten days after complete shoot defoliation or decapitation, the stem starch concentration of treated plants declined to one-half that of intact plants, and there were similar or greater reduc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glucose, fructose, sucrose, galactose, and shikimic acid. Partial shoot defoliation (50%) and complete disbudding had no effect on stem starch concentration, but stem sucrose concentration was reduced in all treatments. Sucrose depletion preceded and may have induced other changes in the carbon status of plants subjected to leaf or shoot removal. Four days after shoot decapitation, the sucrose concentration of roots of treated plants was reduced to 25% of that of intact plants.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fructose and glucose increased in the roots of treated plants and was follow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shikimic acid, salicyl alcohol, unknown compound A and salicin. The possible role of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root organic solutes in the water relations and regrowth process of decapitated pla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以香草酸、间二苯酚和表氯醇为原料,采用简单两步法合成了环氧单体1,3,3'-三环氧乙烷-2'-甲氧基-二苯甲酮(DEBP),并进一步和4,4-二氨基二苯砜(DDS)加热混合固化制得对应的环氧树脂DEBP/DDS,与常用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DGEBA)的DDS固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EBP单体具有比DGEBA单体更...  相似文献   

18.
废弃人造板中的胶黏剂影响人造板的回收利用。笔者利用化学法对废弃桉木颗粒板中的胶黏剂进行处理,分别探究不同浓度的硫酸、甲酸、硝酸、氢氧化钾分解废弃木颗粒板中脲醛树脂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90℃,水浴处理2 h条件下,甲酸浓度大于60%,硫酸浓度大于25%,或硝酸浓度大于25%可完全分解固化后的脲醛胶黏剂;对酸处理后的木颗粒的颜色、形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甲酸对木颗粒的形态、颜色影响较小。用酸处理后制得的再生木颗粒板,力学性能相对于未经处理的再生木颗粒板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