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压秸秆一般多采用大中型拖拉机作业。小型拖拉机当前在我国占多数,能不能采用小型拖拉机翻压玉米秸秆这个问题,河北省景县已初步摸索出一条路子。1玉米秸秆还田模式概况河北省景县位于黑龙港流域,常年实行小麦玉米两熟平作,玉米播种面积2.67万hm2,玉米单产为4500~6000kg/hm2左右,秸秆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县大约20%的玉米秸秆作农村燃料,40%用作饲料,尚有40%的玉米有待于还田利用与开发,玉米秸秆出路间题日益严重。自1996年以来,该县农民开始自发地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并逐步形成了以小四轮…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作物地上部干质量、作物吸氮量、作物根际土壤脲酶活性、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吸氮量、根际脲酶活性、根际细菌数量、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比单作玉米显著增加37.61%,33.54%,55.76%,27.92%。间作大豆根际脲酶活性、根际细菌数量分别比单作大豆显著增加41.3%,43.08%。间作大豆吸氮量、地上部干质量比单作大豆降低11.93%,11.19%,差异不显著。说明间作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养护好自己的眼睛,对所有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由于小四轮拖拉机一般没有驾驶室,作业时风吹日晒,因此小四轮拖拉机的驾驶员更应格外注意养护好自己的眼睛。农用小四轮拖拉机驾驶员应该怎样养护好自己的眼睛呢?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方式对提高间作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 L.)的氮素利用和减少土壤氮残留的贡献。本试验在设施盆栽条件下,采用根系分隔模拟装置研究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3种方式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AMF(NM)、接种Glomus mosseae(GM)]对玉米、大豆植株生长、氮素累积与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M不同程度提高了间作玉米和大豆根系菌根侵染率、株高、植株生物量及氮含量,而显著降低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其中,GM-根系不分隔处理玉米、大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无论是否接种AMF,大豆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均以根系分隔处理显著高于不分隔处理,而玉米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却刚好相反。此外,GM处理条件下,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显著低于塑料膜分隔处理。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根系不分隔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GM-尼龙网分隔处理对大豆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效果最佳,并更能显著降低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的碱解氮残留,可望减轻土壤氮流失而降低氮素流失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养分吸收机制模型对作物根系磷吸收模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获取15个与土壤、根形态、根生理和水分相关的模型参数,采用NST 3.0软件对玉米和大豆地上磷吸收进行模型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和大豆磷吸收模拟值呈现指数曲线增长的趋势。在45 d的培养期间,玉米具有比大豆更高的磷吸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NS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对土壤磷的吸收,但对大豆磷吸收的模拟值偏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磷吸收模拟值和实测值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模拟磷吸收解释了实测磷吸收70.22%的信息,说明模拟的磷吸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2个种类的磷吸收。总体来说,NS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玉米和大豆的磷吸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免耕减产、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试验通过设置免耕和传统垄作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013—2016年连续4年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免耕技术推广及黑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条件下0~7.5、7.5~15、15~22.5、22.5~30 cm土壤养分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垄作处理,且耕作对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各层土壤容重高于垄作处理,免耕处理15~22.5 cm 与22.5~30 cm土层之间容重差异不显著,而垄作处理各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与垄作相比,2013 年和2015 年免耕大豆增产率分别为16.37%和25.33%,2014 年和2016 年免耕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0.88%和9.50%。大豆玉米轮作免耕较垄作平均节约成本640元/hm2,平均增收2220元/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大豆-玉米轮作对土壤固氮细菌的影响,以玉米连作为对照(MMM),以nif-H基因为指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豆-玉米2年轮作周期(MSM)和大豆-玉米-玉米3年轮作周期(SMM)下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大豆-玉米轮作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显著增加。固氮细菌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在0~20、20~40 cm土层均为轮作高于对照,轮作下MSM显著高于SMM;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0~20 cm土层轮作显著高于MMM;20~40 cm土层MSM显著高于MMM。在门水平上,MSM和SMM的0~20、20~40 cm土层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MMM。在属水平上,2个轮作类型0~20 cm土层的慢生根瘤菌属、弗兰克氏菌属和纤毛菌属相对丰度显著较高;20~40 cm土层慢生根瘤菌属、伪食酸菌属、地杆菌属和固氮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较高;MSM 0~20、20~40 cm土层慢生根瘤菌属、甲基孢囊菌属和固氮弧菌属较SMM均提高。方差分析表明,固氮细菌丰度指数(Chao1和ACE指数)与有机质、碱解氮...  相似文献   

8.
小四轮拖拉机与大、中型胶轮拖拉机相比,它的轮胎使用寿命要短得多,而目前生产的轮胎,除特殊用途的以外,不论大小,其材料的一般性能等基本相同,那为什么小四轮拖拉机的轮胎寿命如此短呢?这主要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了解小四轮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农机手来说,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混作系统氮素转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不同氮水平土壤上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玉米大豆混作系统氮素转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氮和高氮土壤上均发生了固氮产物的转移。低氮土壤混作玉米从大豆固氮产物中获得14.94%~26.96%的氮,在高氮土壤上仅获得2.56%~21.13%的氮;混作大豆固氮率的提高率,低氮土壤为—10.36%~—21.14%,高氮土壤为29.10%~32.69%;混作玉米和混作大豆的植株含氮量,在低氮土壤中均比单作降低,而在高氮土壤上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玉米大豆混作系统在低氮土壤上主要消耗土壤速效氮,在高氮土壤上主要消耗土壤全氮。  相似文献   

10.
大豆和玉米生长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N2O排放。种大豆土壤的N2O排放总量是相同条件下裸土排放总量的5.9倍,在大豆出苗后89 d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平均速率显著低于裸土,此后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裸土,种豆土壤N2O排放总量的93%发生在只占全生育期24%的成熟衰老期。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13 d,而裸土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81 d,裸土的N2O排放总量是种玉米土壤N2O排放总量的13.5倍;种玉米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前一半时期里,而裸土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后一半时期里。无论在大豆还是玉米生长期间,裸土的N2O排放速率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正指数相关,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和植物类型不仅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数量,也影响土壤N2O排放与温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1 选地整地 种植无公害高油大豆的地块,周边5km内不应有严重污染源,大豆生长的环境条件要达到无公害高油大豆的质量标准。 1.1 合理轮作 无公害高油大豆应当正确地选择和安排茬口,要坚持合理轮作,避免迎茬,杜绝重茬。要因地制宜采用小麦-小麦-大豆,玉米-大豆-小麦,大豆-玉米-杂粮-小麦等合理的轮作方式。 1.2 精细整地 在土壤耕作上,要坚持以深松为主体的松、翻、旋结合的土壤耕作制,……  相似文献   

12.
整地机械是作物栽培的基础作业机械。随着精准播种技术和棉花高密度宽膜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整地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现有的整地机械采用的是由拖拉机牵引的工作部件,对土壤的打击力不大,作业效果不够理想,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动力整地机是通过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带动万向节传动轴和齿轮箱驱动整根刀轴刀片高速旋转,进行松土和碎土作业;同时,后面的限深镇压辊控制耕作深度并对土块进一步破碎和压实,一遍作业即可形成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的种床结构,对粘重土壤的作业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轮作及氮肥施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岚  杨永  王占海  陈阜  曾昭海 《作物学报》2013,39(11):2016-2022
在大豆开花期分别对3个施氮水平下(0、50和100 kg hm-2)大豆连作(大豆-大豆-大豆)、玉米-大豆轮作I (大豆-玉米-大豆)及玉米-大豆轮作II (玉米-玉米-大豆),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玉米-大豆轮作及施氮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3种种植方式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呈减少趋势。高氮处理(100 kg hm-2)明显降低了大豆连作、玉米-大豆轮作II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玉米-大豆轮作I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略有降低。玉米-大豆轮作I种植方式可减轻氮肥对其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影响,但施氮明显改变了其细菌群落结构。玉米-大豆轮作II中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受氮肥影响较小。在3种种植方式的土壤中,分布着酸杆菌门、变形菌门及厚壁菌门细菌,其中前两门菌群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生产中农业机械替代人畜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壤机械压实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分析土壤机械压应力传递模型,以及土壤压实后土壤容重、坚实度增加,孔隙度、含水量降低,土壤的渗透性变差等土壤质量恶化现象,发现土壤压实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抑制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对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产生不利影响。可造成玉米减产9.5%~14.4%,小麦减产4.0%~20.0%,大豆减产3.8%~13.4%,甜菜根产量降低5.81%~24.13%,含糖率降低0.49~0.81oZ。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要重视土壤压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减轻农业机械化作业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艺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耕种方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健  兰伟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60-160
笔者以玉米、大豆为材料,采用裸地、薄膜覆盖、秸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等不同的耕种方式,探讨了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在不同耕种方式中,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穗粒数、穗位、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和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913、0.895、0.731和0.642。盖膜种植能显著地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并使穗粒数、穗长和穗粒增加,穗位提高,间作大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玉米生长发育规律。(2)秸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耕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地温,保水蓄肥,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土壤,因此是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种植的主要模式。(3)复垦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探索作物新的栽培种植模式,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对土壤营养成分吸储的角度看,玉米是耗地作物,大豆是养地作物,将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恰好发挥了两种作物的互补性,可实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基于上述分析,阐述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及操作要领。  相似文献   

17.
大豆和玉米生长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N2O排放。种大豆土壤的N2O排放总量是相同条件下裸土排放总量的5.9倍,在大豆出苗后89 d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平均速率显著低于裸土,此后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裸土,种豆土壤N2O排放总量的93%发生在只占全生育期24%的成熟衰老期。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13 d,而裸土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81 d,裸土的N2O排放总量是种玉米土壤N2O排放总量的13.5倍;种玉米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前一半时期里,而裸土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后一半时期里。无论在大豆还是玉米生长期间,裸土的N2O排放速率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正指数相关,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和植物类型不仅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数量,也影响土壤N2O排放与温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及固氮作用是影响作物氮素吸收及氮肥损失的主要因素, 为揭示氮肥减量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土壤氮素转化特性及排放规律, 利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模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MS、玉米-大豆套作IMS)和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NN: 0; 减量施氮RN: 180 kg hm -2; 常量施氮CN: 240 kg hm -2)对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及氨挥发、N2O排放、NO3 --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IMS较相应单作提高了土壤硝化和氨化作用, IMS的氨挥发损失率和N2O损失率较MM降低21.6%和29.7%; IMS下玉米土壤的NO3 --N积累量显著高于MM, 而大豆土壤的NO3 --N积累量显著低于MS。各施氮处理间, RN较CN降低了玉米土壤的氨化与硝化作用, 增加了大豆土壤的硝化和固氮作用。IMS下RN的玉米、大豆全生育期固氮作用较CN增加29.7%和32.0%, 年均氨挥发总量和N2O排放量较CN降低37.2%和41.0%。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在减量施氮下通过提高土壤氮素氨化、硝化与固氮作用, 减少氮素排放损失, 增强耕层土壤NO3 --N积累, 为作物氮素吸收提供了充足氮源。  相似文献   

19.
了春玉米秆还地覆盖秋大豆对土壤含水量、结荚习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秸秆还地覆盖,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湿效果显著,能减轻秋旱为害,利于秋大豆生长发展、开花结荚、鼓粒,提高产量,还地数量以3/4以上为好。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高产出和高质量的栽培模式,科学间种大豆和玉米,能有效解决大豆和玉米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明显,通过扩间增光和塑株保密等措施,发挥大豆的固养地作用,提高土壤水平,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一茬大豆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该种植模式的种植要点,并且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