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农田环境管理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人类在面临"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两难选择的约束下,大力加强农田环境管理的积极意义。在对英国设立并实施的农田环境管理政策及对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时期,我国农田环境管理规划应该提上日程,促使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相协调,贯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正> 苏联在提高农业和畜牧业产量中,除了改良种植结构,采用高产品种,广泛使用肥料,提高饲料地产量及采取其他组织技术措施外,发展防护林带也起了重大作用。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的环境影响和自然保护作用是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与促使土地景观更完美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措施。约占全部耕地面积70%的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的土地肥力,对农业生产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但是在这些地区不能经常给作物保证必要数量的水分。干旱、燥热风、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给国民经济带来特殊损害。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在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平衡带来了外部不经济。科技进步与生态平衡问题引起了当今社会的注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为了快速发展本国的经济,都在关注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建设,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科技进步与生态平衡、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生态平衡施肥专家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Ⅰ.专家系统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彦林  任军  郭喆 《土壤通报》2002,33(1):54-56
针对我国国情和平衡施肥技术应用现状 ,在阐明生态平衡施肥与平衡施肥主要异同点的基础上 ,以生态平衡施肥理论和技术体系为依据 ,建立了生态平衡施肥专家系统 ,并应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成软件和光盘。本系统在结构上全国通用 ,将全国划分为 12个一级施肥类型区 ,3 8个二级施肥类型区 ,每个施肥类型区参数系统不同。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学习功能、施肥量预测功能、输入输出功能、统计功能、财务结算功能和数据更新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作物生态平衡施肥决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阐述生态平衡施肥的概念、原理及意义,按照生态平衡施肥原理建立生态平衡施肥决策系统,介绍系统设计、系统功能以及系统运行环境。系统能快速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给出不同土壤以及生态因子的生态平衡施肥方案,为推广生态平衡施肥、生产和供应高效专用肥料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通过川西北12县调查,由于森林严重破坏,与日俱增的工业污染,进一步加剧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建议:1.把恢复长江上游生态平衡提到国家总体战略高度,予以重视,2.提高该地区森林覆盖度,是恢复长江上游生态平衡的基础;3.加速开发水力资源,以电护林,以林涵水,是恢复生态平衡的根本大计;4.加强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7.
侯彦林  郭喆  任军 《土壤通报》2002,33(2):131-136
本文在前文基础上 ,重点介绍生态平衡施肥专家系统的模型构建和参数系统  相似文献   

8.
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建立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根据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和区域肥料田间试验数据确立了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的建立方法 ,从而在现有施肥参数和生态平衡施肥参数之间架起了信息交换的桥梁 ;根据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和地块属性建立了地块施肥模型 ,实现了区域施肥模型与地块施肥模型的转换 ,具有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和测土施肥模型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9.
华南型单栋塑料温室风荷载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对华南型单栋塑料温室的风荷载特性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研究,测量了在16种不同风向角下温室风荷载体型系数大小和分布规律,详细讨论了屋檐、天窗等外伸部位对温室风荷载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华南型温室中的屋檐和天窗使其风荷载分布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有较大区别,屋檐、屋脊、两端和天窗均为风荷载集中的部位。抗风设计应主要考虑与温室侧墙垂直的风荷载,在温室端部应设置支撑或提高屋檐和屋脊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10.
洪水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洪水对下垫面、水环境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启发人类要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及其特征参数模型的一般应用表达式,进而建立了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和区域特征参数模型,最后介绍了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和地块施肥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和预测施肥量方法。研究表明:肥料效应函数模型是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在不考虑土壤有效养分因素情况下的特例;区域生态平衡施肥模型能够满足地块半定量施肥预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生态平衡施肥理论和实践,在综合评价肥料利用率及其算法前提下,提出了肥效评价的生态平衡施肥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理论体系包括:(1)以生态平衡施肥的多目标优化施肥为核心内容,即生态平衡施肥是以适宜的肥料成本、保证粮食产量和品质、持续培肥或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减少施肥污染的多目标优化;(2)从操作上定义了多个评价指标,并可通过普通肥料田间试验求算;(3)指标体系包括评价肥效和指导施肥双重功能;(4)确立了肥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指标体系包括4方面9项指标:①用产量评价的指标有肥料转化率、最低肥料转化率、最高肥料转化率、平均肥料转化率;②考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指标有肥料离土率、生态施肥量上限;③考虑土壤培肥的指标有培肥施肥量下限;④考虑土壤和肥料共同作用的指标有土壤-肥料养分表观转化率和土壤-肥料养分表观离土率。  相似文献   

13.
发展林业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通过林业资源以及林业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林业资源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林业资源被大量开采,影响了生态环境及生态平衡。利用营造林技术可以对林业资源进行营造,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林业资源。基于此,分析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而加强对森林系统的建设与改进,提高森林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森林防护中,重视森林病虫害情况,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减少森林病虫害威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壤有效钾的吸附特征与钾肥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化学分析、吸附试验和生物诊断方法及田间验证,系统研究了3种土壤钾的丰缺状况及钾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结果表明,3种土壤有效钾含量和对钾吸附能力为黑土>淡黑钙土>风砂土。由于土壤有效钾含量和吸附反应不同,钾生物有效性表现出较大差异。施钾风砂土增产49.4%,淡黑钙上增产273%,黑土增产13.1%。田间试验亦有相同趋势,在风砂土、淡黑钙土和黑土试验地上施用钾肥分别使玉米增产39.1%、24.5%和14.9%。最大产量钾肥施用量,黑土和谈黑钙土为100kg/hm2,其利用率为33.1%和38.9%,风砂土为50kg/hm2,其利用率为61.0%。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目标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实现该地区生态平衡,保持水土和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黄土高原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加之植被度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因此,要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平衡问题,必须积极地恢复和发展植被。目前,建立保土轮作作物植被、森林植被和草地植被,是恢复和发展黄土高原植被的主要途径,其中发展多年生牧草是一项快速形成稳定而又永久覆盖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