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抗茎腐病菌源Gibberellazeae侵染的数量特征基因位点(QTLs)的勘测─—(W.E.Pe等),MolecularandGeneralGenetics,1993,Vol.241,N0.1/2,11~16(英文)为了解玉米抗茎腐病G.zea...  相似文献   

2.
印度非衰老高粱对根腐和茎腐病原菌的品种反应R.I.Karunakar等高粱的根腐和茎腐病是由一群病原菌引起的一种复合病,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的病原菌有Macrophominaphaseolina(Tassi.)Goid.(炭腐茵)、Fusariummo...  相似文献   

3.
玉米炭疽茎腐病抗性遗传J.Toman等炭疽茎腐病是由禾谷刺盘孢霉(Collet-otrichumgaminicola)引起的,是美国和世界其他玉米产区的重要茎腐病害之一。70年代初,玉米炭疽病就很流行,尤其在美国东南部直到西北部的伊利诺斯州,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Hoen.  RW 王娇娟 《杂粮作物》1995,(5):39-40,52
大田玉米籽粒果皮厚度与镰刀菌穗腐病感病性之间的关系R.W.Hoenisch等在加利福尼亚,玉米镰刀菌穗腐病(Fusariummoniliforme)的发生与害虫为害籽粒有关。Farrar和Davis证明了穗腐病的严重性与玉米穗内西花蓟马(Frankl...  相似文献   

5.
轮作是控制大范围土传病害的自然屏障。试验(1989-1991)结果表明,冬大麦和冬小麦混作能降低由眼斑病菌(pseua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cles)、镰刀菌(Fusariumspp.)、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mycesgraminis)和丝核菌(Rhioctoniacerealis)引起的茎腐病。前茬为谷类混作的,后茬大麦和小麦健茎数目增加。前作为混作时,大麦拔节期和成熟期Fusariumspp.的发病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大于50%);在大麦成熟期,G.grarminis的发病率从44%(前作大麦)降低到9%(前作混作)。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没有因为前作的不同而明显不同。前作为大麦的混作小麦。眼斑病的发病率增加,且病原菌间发生互作,表明竞争的差异。大麦和小麦连续2年混作,控制病害的效果提高。这种情况下,小麦病害降低的程度与小麦单作施杀菌剂效果相似。利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定小麦下胚轴和根组织的病原频率表明:G.grarminis在小麦组织中的频率从14%(前作大麦)和7%(前作小麦)降低到1%(前作混作),Fusarium.spp的频率一般不受前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氮、植株生长阶段和环境对粒用高粱炭腐病的影响G.L.Cloud,J.C.Rupe炭腐菌[Macrophominaphaseolina(Tassi)Goid.]是炭腐病的致病菌,它是生长在炎热、干旱环境条件下的多种植物的重要病原菌。炭腐病严重为害粒用高...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环腐病菌的PCR检测李利军1)衣春生2)韩英1)刘学敏2)(1)黑龙江省农业监测中心哈尔滨150036;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由Clavibactermichiganensissubsp.sepedonicus引起的马铃薯环腐病...  相似文献   

8.
用玉米自交系综3、综31、5003、P9-10(Zea meys L)的幼胚所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继代繁殖后一部分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F.graminearum)毒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并进行变异体选择,现已获得了大量的抗毒素变异体再生植株,并有部分植株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9.
玉米基因型抗曲霉穗腐、籽粒侵染及黄曲霉毒素产生鉴定K.W.Campbell,D.G.White玉米的曲霉穗腐、粒腐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Link:Fr.)引起的。该病害及病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种子的污染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干旱年...  相似文献   

10.
抗棉铃虫玉米自交系花丝中maysin含量的遗传──(N.W.Widstrom等),PlantBreeding,1994,Vo1.112,No.2,120~126(英文)maysin是抗HelicoverpaZea幼虫的物质。本研究首先阐明玉米自交系G...  相似文献   

11.
玉米F_1代杂种对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引起的穗腐病的抗性资源─—(K.W.Campbell等),PlantDisease,1993,Vol.77,No.11,1169(英文)1991年,将品系1189和978分别同感病自交系Mo?..  相似文献   

12.
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石  赵杨  李士东 《杂粮作物》2007,27(1):43-45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Fusarium spp.)或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土传真菌病害,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株率为10%~20%,普遍发生在玉米穗灌浆期。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需要5~8d,快的只需2~3d。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Chun.  C 杨哲 《杂粮作物》1996,(6):45-47
用禾谷镰刀孢接种玉米花丝、籽粒及穗轴组织的技术比较C.Chungu等在世界很多地区包括加拿大东部玉米种植区玉米上由禾谷镰刀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引起的穗腐病是毁灭性病害。症状通常在穗顶部开始,但偶然也在穗柄发生。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玉米青枯病研究现状李莫然(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玉米青枯病(茎腐病)早在50年代即有发生,随着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基本被控制,茎腐病从80年代开始在国内逐渐严重,并成为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第一大病害。据全国十二个省区调查因青枯病减产...  相似文献   

15.
甘蔗梢部螟虫(Sesamiagrisescens大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PNG)拉穆蔗区的一个为害严重的甘蔗害虫。幼虫为害顶端分生组织,估计每1%的茎害率将造成0.36吨/公顷的蔗茎减产。蔗茎顶部苗腐病(Fusariumspp.)腐烂真菌的入侵使损失进一步扩大。当幼虫钻洞为害扩展到蔗茎的节间,每1%的节间虫口率就造成0.15%的蔗糖损失。蔗茎顶部幼嫩节间的受害损失比基部较老的节间的损失要高。幼虫钻洞的结果造成节间纤维分、葡萄糖、果糖含量增加,葡萄糖与果糖的比率下降,表明葡萄糖被受害组织或被入侵的微生物优先利用。受害节间以密三糖的含量增加为特征,而非受害蔗密三糖的含量非常低。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Pa405控制对小麦条斑花叶病毒抗性的三基因──(M.D.M ̄cMollen等),MaizeGeneticsCoop-erationNewsletter,1994,Vol.68,38(英文)小麦条斑花叶病毒(WSMV)是一种螨类传播的多型病...  相似文献   

17.
1991~1997年对1201份玉米杂交种(组合)和自交系,经田间人工接种进行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及玉米螟心叶期抗性鉴定,结果综合评选出多抗、兼抗性杂交种(组合)348份,占鉴定的28.9%,其中多抗玉米杂交种242份,占鉴定的21.1%,抗源自交系106份,占鉴定的8.8%;单抗大斑病的玉米材料629份,占鉴定的52.4%;单抗丝黑穗病的玉米材料623份,占鉴定的51.9%;  相似文献   

18.
潜伏期──玉米大斑病抗性选择的可用指标D.R.Smith,J.G.Kinsey1939年以前,在美国由玉米大斑病菌(Exserobilumturcicum(Pass.)LeonardandSuggs=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  相似文献   

19.
玉米抗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概括玉米茎腐病的分布与危害、致病菌的类别与致病机理、抗病种质资源的分布与鉴定,介绍玉米抗茎腐病的遗传、抗病基因和抗病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数量抗性位点研究与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玉米圆斑病菌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dd.  JL 朱茂山 《杂粮作物》1995,(2):31-32,27
玉米圆斑病菌研究的新进展J.L.Dodd在玉米制种田里,由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zeicola(Stout)Shoemaker(异名HelminthosporiumcarbonumUllstrup,Drechslerazeicola(S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