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试验以12号和35号两个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品种为材料,研究其萌发种子和幼苗中各个部分多胺氧化酶(PA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吸胀而未萌发的两个菜豆品种均无PAO活性,直至吸胀后2d才检测到活性:在两个菜豆品种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及胚芽(或初生叶)均存在较高的PAO活性,且两个菜豆品种的各部分的POD活性均高于PAO活性: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PAO活性主要分布在胚芽、子叶及初生叶(含顶芽)中,而在胚根和胚轴中一直测不到活性。另外,在本试验中还观察到,两个菜豆品种萌发生长过程中PAO活性高低与种子活力相关,PAO活性高则种子活力也高。  相似文献   

2.
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L.)幼苗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的分离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PAO活性在花生幼苗各器官中的分布以及在不同萌发时期的变化、酶提取液组分对PAO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的花生幼苗,其胚根和胚轴的PAO活性分别在萌发后的第4 d和第5 d出现一个峰值;含1%PVP和0.5 M NaCl的磷酸缓冲液(0.1 mol/L,pH7.0)用作花生PAO分离提取液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菜豆种子萌发阶段多胺氧化酶活性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菜豆为试材,初步研究了菜豆种子萌发阶段多胺氧化酶活性与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菜豆PAO的分布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主要集中在萌发种子和初生幼苗的胚芽(或含顶芽的初生叶)和子叶,而在胚根、上胚轴及下胚轴中则一直检测不到PAO活性;吸胀而未萌发的菜豆种子检测不到PAO活性,待萌发起始后PAO活性便迅速上升,在吸胀后第3 d到达峰值后便逐渐下降;菜豆萌发前期种子的胚芽PAs含量及PAO活性的变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消长关系;菜豆吸胀后第5d子叶的PAO活性达到峰值并且明显高于胚芽的PAO活性,之后则逐渐下降。另外,子叶的PAs含量在吸胀后1-5 d内都远远低于胚芽的相应含量。  相似文献   

4.
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粤优1号去子叶胚接种在以B5+0.20 mg/L 6-BA+0.20 mg/L NAA的培养基上,测定胚的萌发及幼苗各器官多胺氧化酶(PA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萌发过程中,开始吸胀而未萌发的花生胚无PAO活性,直至2 d后才检测到活性,并且有一个峰值;而POD活性、蛋白质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从胚吸胀第2 d就存在较高的活性,以后在第8 d~14 d降到峰底又开始回升,而这一低峰值被认为是植物从胚萌发到植株形态建成,从异养到自养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豇豆萌发种子和幼苗中多胺氧化酶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两种豇豆(Vigna unguiculata)萌发种子(萌发3d)和幼苗(萌发6d)的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种子中PAO活性主要分布在胚芽,其次是子叶的胚轴,种皮和胚根中无PAO活性;幼昔中PAO活性主要集中在幼叶(含顶芽),其次是子叶和上胚轴,下胚轴和根中检测不到PAO活性,并就此种分布模式的植物PAO的可能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异型种子对后代生态适应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仿自然条件培育方法,观察异苞滨藜异型种子萌发物候,以及幼苗早期形态生长特征.[结果]异型种子的萌发物候不同步,异型种子萌生植株子叶存留时间长,且黑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子叶和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子叶留存时间有差异,褐色种子3月27日萌发,萌生幼苗的子叶持续时间长达39 d;黑色种子4月3日萌发,萌生幼苗的子叶持续30 d;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子叶大小、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黑色种子萌生幼苗(P<0.05);异型种子萌生幼苗在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方面有差异(P<0.05),褐色种子萌生幼苗在子叶期的四次测量中其地上、地 ‘下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黑色种子萌生幼苗,至5月1日最后一次测量,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地上生物量为(2.312±0.183)g,地下生物量为(0.098±0.008)g,黑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地上生物量为(0.402±0.05)g,地下生物量为(0.043±0.006)g;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根冠比逐渐降低,黑色种子萌生幼苗的根冠比逐渐升高.[结论]源于不同类型种子的幼苗在萌发物候、子叶存留时间、生长特性和根冠比指标参数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异苞滨藜长期适应荒漠异质环境而进化产生的生态适应机制,这种生态适应机制是异苞滨藜能够在荒漠异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探讨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子叶内肽酶的活性及其同工酶数量的变化,研究金属型蛋白酶抑制剂EDTA与不同温度对内肽酶的活性的影响。采用直立玻板法萌发花生种子,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内肽酶的活力,结果发现内肽酶活力在种子萌发6 d达到最大值;运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发现在种子萌发6 d出现5条内肽酶同工酶(其中2条是金属型内肽酶);在种子萌发8 d和10 d均出现7条内肽酶同工酶(其中4条是金属型内肽酶),这些内肽酶同工酶的最适温度约为40℃,EGTA对萌发6 d时存在的2种金属型内肽酶同工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抑制其活性。  相似文献   

8.
多胺氧化降解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多胺氧化降解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1.0mmol/L多胺氧化酶专性抑制剂氨基胍(AG)在24℃黑暗环境下对莴苣浸种4h,播种于含0.5%琼脂的固体培养基上用于种子萌发率的测定,另播种于用处理试剂湿润的纱布上用于内源多胺、多胺氧化酶(PAO)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H2O2含量测定。种子萌发率采用目测法,以胚根突破种皮大于1mm为准。以测定平均值±SE(n≥200)表示种子萌发率的大小;DAO、PAO活性测定参照Su等的方法;多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参照Flores和Galstonl的方法;H2O2含量测定参照Brennan和Frenkel的方法。[结果]AG可强烈抑制种子的萌发,12h后种子萌发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就达极显著水平。随着莴苣种子的萌发,PAO和DAO活性发生显著的变化,2种酶活性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24和48h分别测得DAO和PAO活性高峰。AG对DAO和PAO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培养24和36h后就检测不到DAO和PAO活性。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Put在前24h快速降低,24~60h降低趋缓;Spd在萌发前期降低缓慢,48h后急剧下降;Spm含量低但略呈增加趋势;多胺总量逐渐降低。AG处理可显著增加内源多胺尤其是Put和Spd含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H2O2含量逐渐增高,36~48h时出现高峰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AG处理可明显降低种子H2O2含量。[结论]在种子萌发期间,内源多胺和H2O2含量的变化与PAO和DAO活性变化相对应,暗示在莴苣种子萌发期间进行着活跃的多胺氧化降解代谢。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西瓜四个杂交组合种子及其萌芽期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POD同工酶的种类和活性皆明显增加;子叶期幼苗不同器官POD同工酶的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对厚皮甜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用0、300、450、600、750、900和1 05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分别辐照厚皮甜瓜皇后、伽师瓜F1种子,观测辐照后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期子叶面积、幼苗高度、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结果显示:60Co-γ射线辐照对皇后、伽师瓜F1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但同一剂量对两品种影响不同;300、450、600和750 Gy的辐照对两品种幼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的作用,较高剂量(600和750 Gy)辐照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高剂量辐照(900和1 050 Gy)明显抑制其幼苗生长; 不同剂量的辐照均降低了幼苗叶片中SOD和POD活性,但随辐照时间的延长(600、750和900 Gy)SOD活性有所回升,POD活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花生新品种“虔粤1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花生新品种"虔粤1号"选自粤油7号×01*/4(粤油92×湛秋48)的杂交后代,其具有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江西花生产区推广种植。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抗锈高产种质汕油27在花生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汕油27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中抗锈病、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由该品种衍生的许多品种在不同时期成为中国南方花生产区的当家种或推广良种。为了了解该优良种质在花生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剖析了以汕油27作为直接或间接亲本选育的后代优良品种的系谱、遗传特性以及与汕油27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由汕油27作为直接亲本先后衍生出优良花生新品种5个,进而由这些品种又衍生出的通过审定(或在省级区试中表现较突出)的花生新品种17个;在这22个优良衍生品种中,通过国家审定的有6个,包括粤油223、粤油79、粤油7号、粤油9号、汕油21和湛油30;所有衍生品种都保持了汕油27高产、抗锈病等优良特性。因此,作者认为汕油27是一个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优良中心亲本;选准中心亲本对提高花生育种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优质杂交早稻"岳优108"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3a的观察和制种实践,总结了"岳优108"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制种技术.制种成败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播种期,在湘北丘陵地区"岳优108"父母本最为适宜的播差期为:母本"岳4A"在3月29日播种,父本"岳恢108"在4月10日播种,(一般以母本播后11~13d、叶龄2.5~2.7叶时播种父本为宜).同时要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促进双亲群体结构协调发展;加强肥水管理,创建高产群体结构;科学喷施"九二0",提高异交结实率;严格"去杂去劣",确保种子质量;加强病虫防治等,确保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4.
南昌地区花生适宜性新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西省南昌市花生连作障碍及栽培品种老化问题,对13个花生良种生态适宜性、产量及其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中花9号(黑皮花生)和中花12号(红皮花生)的产量高、抗病性强,具有色彩和保健特色,可作为特色产业链发展;中花15号和中花16号大粒品种的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在南昌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粤优116和玉珠1号优势不明显,但仍可作为粤油256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5.
花生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和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向SDS-PAGE分析了粤油79和油73花生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老化8d后,种胚内出现了一种蛋白质或多肽(p16.2,MW10KD),并且该蛋白质或多肽随种子老化程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不存在这种物质,表明随着种子活力的丧失,蛋白质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聚乙二醇对烟草种子活力及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烟草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浸种不同时间,测定了浸种后种子萌发过程中和萌发后幼苗中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EG浸种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活力指数,增强萌发种子的呼吸强度和淀粉酶活性,以20% PEG-6000浸种48 h效果最好。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经20%PEG处理后,幼苗活力指数明显提高,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活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O2-)含量及电解质外渗率显著低于对照。研究还发现,PEG处理能提高种子在低温下的萌发率,增强幼苗抗冷性。  相似文献   

17.
对转反义TrxS基因的小麦株系(00 T 89)进行纯合株系的子粒发芽试验和脱支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开花后35 d至成熟后10 d,00 T 89株系子粒发芽开始时间比对照推迟2 d,子粒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22.1%和35.4%,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转基因小麦子粒的脱支酶活性在成熟至成熟后10 d平均比对照降低了27.3%,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开花后35 d至成熟后20 d,转基因子粒可溶性糖含量平均比对照降低了31.6%,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子粒发芽特性与脱支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分别选用种子磷总量高和低的小麦品种郑麦366和周麦17,探讨品种间幼苗根和茎叶的磷含量以及种子磷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发芽6天和缺磷22天时,郑麦366幼苗根和茎叶磷含量和磷总量显著高于周麦17,而种子磷利用率却显著低于后者;发芽6天时,郑麦366发芽种子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机磷含量和种子磷减少量显著高于周麦17。可见,与周麦17相比,郑麦366的根和茎叶具有较高的磷含量,这与发芽种子中较多的种子磷分解和释放较多的无机磷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黄瓜、西瓜与南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子大小对瓜类蔬菜萌发期及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大小与千粒重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黄瓜、南瓜中粒种子的发芽势最高。除黄瓜的鲜、干重外,种子大小与三种瓜类的幼苗质量有关的各项指标均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