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给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高效经营及加快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对GLS高产无性系油茶幼林始产期的生殖生长特性及产量结构特征进行了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林始产期的林分生殖生长分化程度逐年降低,林分株间产果量差异逐年减小,产量结构变化显示低产株数逐年减少高产株数逐年增多的特点,立地条件和幼林始产期的经营水平明显影响着群体产量结构与林分产量。  相似文献   

2.
油茶群体产量结构和结实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大面积油茶林分连续8年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油茶群体产量结构是低产植株比例大,高产植株比例小;群体产量分布服从指数分布;群体产量的年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大小年结实规律;群体产量的大小年变化主要与大年株的株次比变动有关。依此揭示了油茶混杂群体低产的实质性原因。  相似文献   

3.
初步分析了赣无系列油茶无性系幼林的始产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特性及林分产量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林早实丰产,营养生长分化程度小;始产期林分生殖生长分化强烈,经营者后期管理措施影响林分群体始产期的产量结构和林分产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优良的无性系造林,或将现有油茶林分中的低产株进行高接换种,是使油茶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多年选优工作基础上,自1978年开始建立嫁接采穗圃,同时对收集的优株无性系进行进一步评选。1979年开始,对决选的15个油茶优良单  相似文献   

5.
嫁接换种改造油茶低产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造成油茶低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品种类型混杂、良莠不齐是主要原因之一。据1977年油茶良种普查统计,70%的产量来自30%的植株,而70%的植株,只有30%的产量,可见低产劣株所占比例相当大。为此,我们于1983年在油茶无性系鉴定的基础上,选出14个具有一定遗传增益的优良无性系,在丽水市南山林区进行了嫁接换种试验和无性系区域试验,试图通过嫁接换种,改变油茶低产面貌,提高油茶单产;筛选出适合于丽水地区的油茶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油茶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自交子代和杂交子代4种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构、产量频率分布、产量构成等产量性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4种群体及其优良林分的结实特性和产量规律,为油茶杂交子代,优良家系和无性系等良种的生产应用和栽培技术、以及进一步开展杂交和选择育种研究积累了必要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兴国县现有油茶林分进行群体结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兴国县现有油茶林分品种(类型)混杂,以黄球球类型最多,依次为青球,红球、黄桃、青桃,这5种品种(类型)分布约占全县94.8%。林分生长发育存在差异,综合表现以黄桃最好。全县平均单位面积株数78株/667m2,林分密度基本合理,但同一地段不同林分、不同地段林分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林相不齐,疏密不均,植株大小不一,表现在全县平均整齐度仅为2.44,为现有油茶林栽培管理和低产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言要使油茶林分达到高产稳产,首先要有优良种型的群体结构和一定数量的植株,这两个因素,乃是油菜丰产林必须具有的质量基础和数量基础。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木本油料树种。它的经济价值主要是生产茶油。而单位面积茶油的产量,却是一个多因子的综合性状,既受到造林地的土壤条件、气侯条件、经营措施等宏观影响,更直接的受到单位面积的株数、平均株产、和茶果的出籽率、含油率等因子决定,其中影响最大的和最根本的是林分群体结构的遗传素质和株数。假使林分的种型  相似文献   

9.
<正>低产油茶林改造对象是指立地条件较好,坡度25度以下,郁闭度0.6左右,中壮龄植株占林分70%以上,基本株数每亩以60株~200株,常年亩产茶油4公斤左右,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油茶林。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和观察,将赣中地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总结如下:一、清理林地:连蔸清除林内杂树灌木和油茶老残病虫株。二、调整密度:对疏密不匀或过密的林分,间伐过密弱株,林中空地则予补植。使林相整齐,分布合理,每亩  相似文献   

1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产油茶林林改造对象,是指立地条件较好,坡度25°以下,郁闭度0.6左右,中壮龄植株占林分70%以上,每亩基本株数60~200株,亩产茶油4kg左右,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荒芜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产量类型的油茶林分树冠及根系结构的比较分析,研究油茶丰产林分具有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丰产油茶林分与低产林相比,树高和冠幅的变幅大,树冠绿叶层厚,根系分布深。所以在经营管理时,可通过修剪使树冠呈球形以增加营养空间,多留内膛枝增加绿叶层厚度,深翻和深施肥把根系引向下层,促进油茶丰产。  相似文献   

12.
油茶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原理及方法,研究了油茶产量结构因素、叶部因素、树体形态因素、土壤肥力因素等4组因素与油茶产量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这4组因素都与产量有显著相关。依据林分产量——密度数量关系,确定了最适栽培密度,并提出了丰产林分的若干营养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3.
幼龄油茶套作山稻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幼龄油茶套作山稻和纯林粗放经营2种经营模式对油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经营模式油茶树高、春梢显著高于粗放经营模式,分别增加10.9%和28.6%,达到1%的极显著性水平,地径增加4.5%,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证明油茶套种山稻能明显促进油茶生长;油茶与山稻套作可起到以耕代抚育的作用,不仅能节省0.27万元/hm2油茶抚育资金,还能从山稻收成中获得1.59万元/hm2的净收益,表明油茶幼林期套种山稻经营模式切实可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设计OPT、OPT-N、OPT-P、OPT-K和CK共5个处理的施肥试验,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油茶植株高生长,并使地径增粗、茶果增产.同时在对现有油茶林地土样中N、P、K大量元素及有机质含量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该林分影响植株高、地径生长、油茶产量的主要因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施肥方案,使肥效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油茶林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油茶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从油茶的良种选育、育苗技术、种植技术、幼林抚育管理、成林管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油茶林培育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6.
油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修剪是保证油茶丰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在阐述油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油茶幼林、成林以及低产林的修剪技术,为油茶的丰产栽培和低产林改造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油茶优良品系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安市引种全国各主要油茶产区的油茶优良品种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亚家1、亚无7、亚无6、桂家2早实丰产,每公倾产油量达47kg以上,比对照增产155%-402%,单位冠幅乘积年产油量比对照增产118%-203%。  相似文献   

18.
油茶是淳安的传统经济林树种,也是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淳安县现有油茶10万亩,由于树龄老化,品种混杂,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淳安县通过推广油茶良种化、进一步扩大油荼规模、开展原有油茶园改造示范和油茶油品牌建设等措施,油茶产业发展有了明显的提升。目前既有领导高度重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增长潜力、市场前景广阔、集生态观赏经济多功能于一体,尤其是生态景观效益显著等有利条件,也有良种苗木供应不上不利因素。通过广泛宣传油茶的优点和发展油荼的重要意义、科学规划油茶产业、改造现有油茶林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开展山核桃林地油茶生态套种绿化、加快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油茶优良新品种、发展油茶庭院经济美化乡村环境、改进加工工艺发挥品牌效益、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等措施,力争到2015年全县油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油茶亩产量实现翻一番,油茶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