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通过优化合成条件来提高植物乳杆菌PA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A01)胞外多糖产量,为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应用与开发提供基础。该试验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植物乳杆菌PA01合成胞外多糖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获得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为:大豆蛋白胨19 g/L,葡萄糖15 g/L,发酵温度34℃,培养时间36 h,培养基初始pH 6.6,接种量3%。在此条件下,植物乳杆菌PA01胞外多糖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61.56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约1倍。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产量,考察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碳源和氮源对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植物乳杆菌XN1904E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5、培养温度37 ℃、半乳糖为最适碳源、鱼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此条件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产量为235.41 mg/L;植物乳杆菌XN1904E胞外多糖水溶液(0.2 mg/mL)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7.54%,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黄芪,研究发酵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发酵时间(A)、菌种接种量(B)、发酵温度(C)和初始培养基pH值(D)为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以黄芪多糖含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依据F值水平将各因子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按主次顺序排列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接种量>初始培养基pH值;最佳发酵条件为A3B3C3D1,即在初始培养基pH为6.2,菌种接种量10%和发酵温度40℃的条件下发酵时间6d,黄芪多糖的含量可高达111.40μg/mL,与对照组相比含量提高了51.5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黄芪提高了黄芪多糖的含量,这为提高黄芪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乳酸菌生长的液体培养基MRS作为米酒乳杆菌BXR-5-3胞外多糖(EPS)产生的基本培养基,并在该基础上对培养基进行调整,主要对碳源、氮源、培养基的初始pH值、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EPS合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该菌生物合成EPS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和乳糖是该菌株合成EPS的合适的碳源,添加量分别为15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7.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6h。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裂褶菌胞外多糖培养基进行优化,并研究裂褶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高产胞外多糖培养基的配方为乳糖40 g/L、大豆蛋白胨8 g/L、3-吲哚丁酸1 mg/L、KH2PO42 g/L、MgSO4·7H2O 1 g/L,pH值6.0。优化后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达到(16.01±0.38) g/L,为基础培养基的3.03倍。裂褶菌胞外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46、8.291 g/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IC50分别为3.516、9.732 g/L;在相对湿度(RH) 43%、60%、81%环境中,裂褶菌胞外多糖60 h的吸湿率分别为28.0%、42.0%、50.9%,48 h内的保湿率为82.5%。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可明显提高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且裂褶菌胞外多糖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抑菌性、吸湿性及保湿性。  相似文献   

6.
NaHCO3胁迫对大叶紫花苜蓿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砂基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HCO3对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HCO3浓度的增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及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在NaHCO3浓度为50 mmol/L时叶绿素a和b的含量最大,浓度在50~200 mmol/L时叶绿素a和b的含量逐渐降低,且叶绿素a降低的趋势比较缓慢.说明大叶紫花苜蓿对低浓度的NaHCO3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和优化解淀粉芽胞杆菌固态发酵当归培养基,以当归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当归固态发酵培养基成分筛选,采用响应面分析试验对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所筛选成分中,最适宜菌株发酵的固态培养基成分为当归、黄豆粉、碳酸钙和水。优化的固态发酵培养基各组分含量分别为:当归320.914 g/L、黄豆粉109.918 g/L、碳酸钙1.532 g/L、水544.159 mL/L,37℃发酵培养72 h,固态发酵物中的多糖质量分数达24.91 mg/g。结果表明,优化的当归固态发酵培养基适宜解淀粉芽胞杆菌生长,易于多糖的释放,所筛选的发酵培养基原材料符合固态发酵产业化生产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淀粉量、小牛血清比例和培养基初始pH 3个因素对结肠小袋虫在DMEM培养基中所获得的最高种群密度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初始pH影响最大,其次为淀粉量,血清比例影响最小。最佳培养基组成为淀粉40 mg/安瓿、血清150 mL/L(DMEM培养液2.55 mL+0.45 mL小牛血清),最适宜的DMEM培养基初始pH为7.0。  相似文献   

9.
优化了两株戊糖乳杆菌菌株Ind-1和Ind-3产生胞外多糖(EPS)的培养条件,探讨了产EPS菌株在发酵乳中的保水能力.结果表明,在MRS基础培养基上,选用葡萄糖+乳糖(1:1)作为碳源,添加量4%;胰蛋白胨+大豆蛋白栋(1:1)作为氮源,添加量2%;初始pH值6.0,30 ℃下培养16 h,菌株Ind-1的EPS合成量达346.86 mg/L.选用葡萄糖+麦芽糖(1:1)作为碳源,添加量4%;选用胰蛋白胨+大豆蛋白栋(1:1)作为氮源,添加量4%;初始pH值7.0,37℃下培养24 h,Ind-3菌株EPS产量达315.86 mg/L.添加菌株Ind-1和Ind-3到发酵乳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乳清的析出量.  相似文献   

10.
苜蓿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主栽苜蓿品种肇东苜蓿、敖汉苜蓿、公农1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为受体材料,分别研究了外植体类型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基因型、PGRs的不同配比对子叶节不定芽分化的影响,并确定了芽分化、芽伸长及再生植株生根时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当BA浓度为1.0mg/L时最适于子叶节的分化;当BA浓度为0.5mg/L时植株生长最佳。芽分化培养基为:MS+1.0mg/LBA,30g/L蔗糖,0.8%琼脂,pH5.8;芽伸长培养基为:MS+0.5mg/LBA,30g/L蔗糖,0.8%琼脂,pH5.8;再生植株生根培养基为:MS+1.5mg/LIBA,15g/L蔗糖,0.8%琼脂,pH5.8。  相似文献   

1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3个主要培养条件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砸亚种NCFB2772(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NCFB2772, L.b NCFB2772)高产乳酸菌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EPS)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6.5、接种量4.5%、发酵温度42℃、L.bNCFB2772合成EPS的量达到最大(907.8mg/L)。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可用回归方程Y=-287.08+39.83C1+11.44C2+18.54C3表示。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枯草芽孢杆菌与刺五加多糖合生发酵的条件,本试验采用4×2因子试验设计,筛选适宜的温度(30、34、37、40℃)和转速(120 r/min和170 r/min);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筛选接种量(1%、2%、4%、6%、8%)、装液量(50、100 m L)和初始p H值(5.5、6、6.5、7、7.5、8、8.5);根据菌液的活菌数和芽胞产率确定刺五加多糖的添加量(0、0.4、0.8、1.6、2.4、3.6、4.8、6.4、8、10 mg/m L)及合生元的培养时间(24、36、48 h)。结果表明,种子液的培养时间为24 h,温度为37℃、转速为170 r/min,接种量为4%,250 m L锥形瓶中装液量为50 m L,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0,刺五加多糖的添加量为1.6 mg/m L,合生元培养时间为36 h,把培养好的菌液按1 L菌液∶0.5 kg麸皮的比例用干燥细麸皮吸附,在45℃烘箱中烘干即得枯草芽孢杆菌-刺五加多糖合生元。经检测,其活菌数为5×109cfu/g左右。  相似文献   

13.
西施舌的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种苗和人工养殖的生长率与成活率,以人工培育的西施舌稚贝和自然海区采捕的成贝为材料,采用人工投饵试验观察与镜检胃含物方法,对西施舌的食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施舌的稚贝除幼体发育阶段摄食超微型单细胞藻类外,还摄食个体大小为20~60μm的直链藻(Melosira spp.)、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m)、库氏园筛藻(Coscinodiscus kiitzngii)、小形园筛藻(C.minor)、小形舟形藻(Navicula Parva)、柔软舟形藻(N.mollis)、盾形舟形藻(N.scutiformis)、颗粒菱形藻(Nitzschia granulata)、碎片菱形藻(N.frustulum)、琴式菱形藻(N.panduriformis)、盾形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双标胸隔藻(Mastogloia binotata)、施氏双壁藻(Diploneis schmidtii)等微型浮游硅藻及底栖硅藻。成体西施舌的食物以硅藻为主,计有35属114种。其中,直链藻、小环藻、园筛藻、舟形藻、菱形藻、辐裥藻(Actinoptychus sp.)、三角藻(Trlceretium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斑条藻(Grammatophora sp.)、褶盘藻(Frybioptychus sp.)、马鞍藻(Campylodiscussp.)、盒形藻(Biddulphia sp.)和双眉藻(Amphora sp.)等13属占优势。此外,还摄食单细胞绿藻、甲藻以及原生动物,小型甲壳动物和蔓足类的六肢幼虫及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应用响应面法对冬虫夏草菌CC-10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胞内多糖含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试验以多糖含量为响应值,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适碳源和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从7个培养基组分中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爬坡试验逼近最佳响应值区域,最终通过Box-Behnken Design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主因素的最优浓度。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菌CC-10产多糖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综合菌株生长特性和生产成本,选择葡萄糖、麦芽糖组合碳源和蛋白胨、豆饼粉组合氮源;确定葡萄糖、麦芽糖、蛋白胨3个主因素,得到最优的产多糖培养基为葡萄糖9.3 g/L、麦芽糖18.8 g/L、蛋白胨6.1 g/L、豆饼粉4 g/L、KH_2PO_41 g/L、MgSO_40.5 g/L、核黄素0.5 mg/L。优化后的多糖含量为4.23%,是优化前的2.06倍。试验为后续大规模发酵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80头同批次,初始体重[(91.25±5.41)kg]接近的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4组育肥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100、200、300 mg/kg黄芪多糖,试验为期60 d。结果显示:(1)200 mg/kg黄芪多糖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0 mg/kg黄芪多糖组(P <0.05),100、200 mg/kg黄芪多糖组育肥猪的料重比显著低于0 mg/kg黄芪多糖组(P <0.05);(2)100、200、300 mg/kg黄芪多糖组育肥猪血清中白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0 mg/kg黄芪多糖组(P <0.05),200 mg/kg黄芪多糖组育肥猪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0 mg/kg黄芪多糖组(P <0.05),200、300 mg/kg黄芪多糖组育肥猪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0 mg/kg黄芪多糖组(P <0.05);(3)100、200、300 mg/kg黄芪多糖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0 mg/kg黄芪多糖组(P <0...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新疆药桑桑椹与嘉陵30号桑椹发酵原酒活性成分的差异,分别以芦丁、葡萄糖、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没食子酸为标准品,测定总黄酮含量、总多糖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和总多酚含量;采用植物源性花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青素含量,同时检测pH值。结果表明,新疆药桑桑椹发酵原酒的总黄酮、总生物碱、矢车菊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11 0%、68.726 7 mg/L和79.500 0 mg/L,嘉陵30号桑椹发酵原酒的总黄酮、总生物碱、矢车菊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10 7%、11.580 0 mg/L和50.100 0 mg/L,两者的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总生物碱含量、总多糖含量、总多酚含量和pH值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这可能与新疆药桑、嘉陵30号生长地理差异、品种遗传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多糖含量为发酵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蛹虫草菌丝体发酵生产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4%,蚕蛹粉2%,MgSO40.04%,KH2PO40.15%,胞外多糖含量为10.14 g/L。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获得适合大规模生产虾青素的藻株及适宜其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培养基,研究比较了3个不同品系的雨生红球藻H2、H3、H4在4种不同培养基BBM、BBM+1 g/L Na AC、SM、BG11中的生长和虾青素积累情况。结果表明:SM有利于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在相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为H3H2H4。在所有试验组中,藻株H3在培养基SM中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最快,在培养基BBM+1 g/L Na AC中虾青素含量(2.17%)和虾青素产量(30.1 mg/L)最高,分别为其他试验组的1.16~4.72倍(P0.05)和1.18~6.28倍(P0.01)。因此,藻株H3比较适宜作为大规模培养的藻株,其最适生长繁殖和虾青素积累的培养基分别为SM和BBM+1 g/L Na AC。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NAA(0.5 mg/L、2.0 mg/L、3.5 mg/L)、IAA(0.5 mg/L、2.0 mg/L、3.5 mg/L)和蛋白酶解物(0.05 mL/L、0.20 mL/L、0.35 mL/L)为影响因素,配制9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小球藻10 d,测定其生长和生化指标,研究小球藻培养基中添加NAA、IAA和鱼肉蛋白酶解物对小球藻生长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NAA、IAA和蛋白酶解物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能有效地提高小球藻的生长状况和比生长速率。4组(NAA 0.5 mg/L、IAA 3.5 mg/L、蛋白酶解物0.35 mL/L)和6组(NAA 2.0 mg/L、IAA 2.0 mg/L、蛋白酶解物0.35 mL/L)小球藻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速率优于其他7组。3因素对小球藻生化指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对小球藻生化指标的影响大小均为蛋白酶解物>IAA>NAA。从各处理间的比较来看,小球藻较高的酶活力和较低的MDA含量均为8组A3B3C2和4组A1B3C3,9组A1B1C1酶活力较低且MDA含量较高。从各因素的最优水平来看,小球藻生化指标的最优组合为A3B3C3,即NAA浓度为3.5 mg/L、IAA浓度为3.5 mg/L、蛋白酶解物0.35 mL/L。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选择6种新疆地区不同传统酸奶,通过平板涂布、划线分离、革兰染色、接触酶试验和凝乳试验鉴定后得到4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L1、L2、L3、L4。通过PCR鉴定16S rDNA序列,证明L1、L2株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3、L4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4株乳酸菌L1、L2、L3、L4的产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176、248、205、294 mg/L;L4株产胞外多糖量最高,L1株产量最低。研究丰富了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发酵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