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不同MLSS对低温低碳氮比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BR反应器驯化低温、低碳氮比活性污泥,经过30 d的驯化,活性污泥颜色由原来的深黑色、散状转变为浅色、絮状,考察不同MLSS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并探讨基质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在进水COD和NH4+-N浓度一定的前提下,MLSS在3~4 g/L时,出水水质最好,COD的去除率达到97.1%,总氮的去除率达到63.1%。铵态氮降解过程符合Monod一级动力学方程Se/S0=e-KXt;拟合曲线的相关指数R为(-0.9548~-0.9856)。  相似文献   

2.
不同pH值和溶解氧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秀兰  田娇  曹国军  王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29-17631
[目的]探讨不NpH值和DO浓度对低碳氮(C/N)比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为北方地区冬季低C/N比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和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驯化低C/N比好氧活性污泥,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处理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结果]在魄选pH值范围内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基本没有影响,系统反应5h时,COD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5%以上,最高可达到98.6%;当pH值为5时,对NH4^+-N的去除率影响比较大,出水去除率仅为54.6%,pH值为6、7、8、9时;对NH4^+-N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当pH值为5、6、7、8、9时,反应10h时TN的去除率分别为8.1%、41.7%、53.8%、50.3%、36.1%。DO浓度对NH4^+-N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当、DO浓度为4mg/L时,COD和NH4^+-N的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5%和97.1%;D0浓度为4和6mg/L时,TN的去除率基本相同,分别为63.3%和63.2%。[结论]pH值范围为7~8,DO浓度为4~6mg/L时,污水基质去除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设计建立一套基于跌水曝气的新型间歇式活性污泥床反应器,省去滗水器,采用跌水曝气代替机械曝气,实现微动力曝气,降低运行能耗,本实验重点研究反应器启动特性、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探究对典型污染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降解特性,利用SEM、FT-IR及UV-Vis等技术进行表征,并对其生物降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150 d的启动驯化,反应器出水的COD、TN、NH4+-N质量浓度分别为10、4.0、3.4 mg·L?1,去除率分别达94.0%、88.2%及86.9%,与传统SBR工艺相比,TN的去除率提高了21.2%;循环上流速度控制在4.52 m·h?1为宜(回流比R=1.8∶1,水力停留时间t=3 d);该反应器对典型污染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降解率达81.3%;降解过程符合微生物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球藻去除废水中氮磷的性能。[方法]考察了初始氮磷浓度、氮磷比、光照条件和pH值等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在初始氮磷浓度分别在55和7 mg/L以下时接近100%,但初始氨氮浓度进一步升高至75 mg/L以上时会导致氨氮去除率缓慢下降至90%。当氮磷比为5∶1、10∶1和25:1时,小球藻在4d内基本完全吸收水体中的氨氮;3种氮磷比下小球藻基本上7d内能完全去除水体中的磷。2种光照条件下(L/D为24 h∶0 h和12 h∶12 h)和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总磷浓度为7 mg/L时,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基本都能达到100%,但L/D为24 h∶0 h时的去除速率更快。小球藻去除氮磷的最适pH范围为7~8。[结论]为利用生物治理污水及以后实现高效原生态的污水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碳源种类和碳氮比对高氨氮耐受菌降氮的影响,比较5株菌在氨氮梯度污水中的OD值和降氮率筛出一株高氨氮耐受菌,并分析了不同碳源种类以及碳氮比(C/N)对Dy降解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Dy是高氨氮耐受菌,葡萄糖作为污水碳源时,Dy的OD值最大,脱氮效果最佳均达100%;乙醇和蔗糖次之;对照组(无碳源)氨氮去除率为零。当C/N比为8时,硝态氮已被全部去除;C/N比为16时,Dy对氨氮和亚硝态氮降解率均达100%。由此可见,添加合适的额外碳源种类(葡萄糖),可提高Dy降氮的活性;添加适量的碳源,当碳氮达到平衡时(氨氮组和亚硝态氮组C/N≥16,硝态氮组C/N≥8),Dy菌株有最大降氮率。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生活污水中分离得到7株能降解有机物、氨氮和磷的细菌。通过驯化、培养和筛选出具有高效降解农村生活污水能力的SHJ-1菌株,其对有机物、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7.85%、80.08%和36.62%。  相似文献   

7.
麻娟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61-1465
以ABR反应器+生物接触氧化回流+CASS反应器组成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探讨其脱氮除磷的最佳运行参数,为提高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效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常温22~25℃,ABR反应器HRT为4h;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溶解氧浓度为0.2~0.5mg/L,HRT为3h,污水回流比为2∶1;CASS池的溶解氧浓度为1.5~2.0mg/L,运行周期为4h的条件下,该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为:COD去除率达90%以上,氨氮去除率达90%以上,总磷去除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的效率,在总结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特性和运行控制的基础上,对现有低碳源污水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高污泥负荷下的新型SBR厌氧、好氧、缺氧反硝化除磷系统。通过对人工配水处理的试验,得到了在低碳源下系统的最佳运行工况。在最佳工况下,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氨氮的去除率高达80%以上,出水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同时,在最佳工况下,对微生物内源呼吸氧化自身碳源提供能量进行的反硝化脱氮和反硝化除磷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同时根据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溶解氧含量(DO)的值进行了缺氧、厌氧和好氧段的分界。为了进一步说明系统对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影响,对不同C/N值的污水在最佳工况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C/N值为3.4左右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方法处理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纯氧曝气池中气水比为1∶5.8~1∶5最佳;纯氧曝气水力停留1.3~2 h最合理;在曝气池气水比为1∶5和水力停留2h的条件下,出水铵态氮浓度为0.13~4.90 mg/L,铵态氮平均去除率可达90%;总磷浓度为0.18 ~0.74 mg/L,平均去除率为84%,脱氮除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一株高效的氨氮降解菌株DA-1从沼液中分离,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实验研究了不同碳源、C/N比及氨氮浓度对菌株DA-1氨氮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有机碳源条件下,当C/N比为10、菌液接种量为1%(v/v)时,在2 d内,菌株DA-1的氨氮降解率达到了80%以上(100 mg/L),随着氨氮浓度的上升降解率随之下降,当氨氮浓度高达1000 mg/L,降解率下降至26.3%。实验还考察了菌株DA-1对沼液样品的氨氮降解能力,通过添加乙醇调节沼液的C/N比,处理5 d后,沼液样品的氨氮浓度下降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低碳氮比工业废水生物除氮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溶解氧(DO)浓度条件下,生物脱氮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工业废水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溶解氧浓度条件下,该工艺能有效去除氨氮,同时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亚硝酸盐富集。在工艺稳定运行阶段,DO=1.0 mg/L时,好氧池亚硝化率平均可达80%以上,氨氮去除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2.
余存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18-12820
研究生物脱氮工艺在处理低碳氮比工业废水时,低溶解氧(DO)条件下亚硝酸盐积累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DO为1.0mg/L条件下有效去除氨氮的同时,能够实现稳定持久的亚硝酸盐积累,平均亚硝化率达到82.1%,系统氨氮去除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竹丝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难降解且低C/N污水。[方法]利用连续流小试装置,以人工模拟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以竹丝为生物载体的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难降解且低C/N污水,研究污水中CODCr、TN、NO3--N的去除效果。[结果]当进水C/N基本控制在2左右时,CODCr、TN和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23.6%和34.5%。竹丝填料能在低C/N且难降解污水中形成稳定的生物膜,其优良的表面特性和成分组成是其有效去除有机物和氮素污染物的主要成因。[结论]该研究为难降解且低C/N污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温下猪场厌氧消化液的亚硝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常温下猪场厌氧消化液亚硝化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在常温(15~30℃)条件下,以模拟低C/N、高氨氮的猪场厌氧消化液为进水,通过反应器启动和运行,研究猪场厌氧消化液亚硝化的最优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结果]反应器在常温下作全程硝化启动时,氨氮进水浓度为100 mg/L,COD进水浓度为180 mg/L,之后逐渐增加进水浓度以提高容积负荷,经过25 d的培养成功启动。反应器启动后连续运行70 d,在未控制pH条件下,随着硝化反应产酸的积累,氨氮去除率下降至54.86%,NO2--N下降至0.029 mg/L;在调节pH条件下,氨氮浓度平均去除率为93%,NO2--N平均累积率稳定为90%;pH适宜范围在7.0~8.0,FA适宜范围为3.02~12.1mg/L,曝气量为200 mg/L。[结论]该研究为猪场厌氧消化液亚硝化的后续厌氧氨氧化进一步脱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研究多基质土壤混合层技术系统(multi‐soil‐layeringsystem,MSL)在水力负荷为50、100、200和300L爛m-2爛d-1条件下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初步探讨该系统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在4个水力负荷下,化学需氧量(CODC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畅8%、72畅6%、59畅5%和33畅4%,微生物分解是MSL系统去除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畅1%、71畅0%、 30畅0%和18畅9%,硝化/反硝化作用是MSL系统去除氮的主要途径;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畅4%、 56畅0%、 39畅1%和23畅0%,基质吸附作用是MSL系统去除磷的主要途径;水力负荷对MSL系统处理养猪废水的效果特别是对氮的去除有很大影响,控制适当的水力负荷是提高MSL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手段.MSL系统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是一种高效无动力的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脱除废水中对硝基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硝基苯酚(PNP)毒性大、难于生物降解,是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处理舍对硝基苯酚的废水,考察了吸附时间、活性炭用量、对硝基苯酚浓度对废水处理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时间、活性炭用量、浓度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当对硝基苯酚浓度为150mg/L的废水,在活性炭用量为60mg、吸附处理150min后,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09%,此时即可将废水中对硝基苯酚的浓度降到2mg/L以下,达到国家综合污水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刘亚会  汪建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1-21183
[目的]研究MBR处理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MBR技术对氨氮废水进行处理,研究MBR对CODCr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及氨氮负荷和溶解氧对CODCr及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当MBR系统运行稳定,进水CODCr负荷小于4.8 kg/(m3.d)时,CODCr的去除率达88%以上;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20~160 mg/L,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0 mg/L左右时,氨氮的去除率达90%以上;当溶解氧(DO)浓度分别为1.2、1.8 mg/L时,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但当DO浓度继续增加时,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另外,由于膜污染导致膜通量下降,确定膜的清洗周期为8~10 d。[结论]采用MBR处理氨氮废水达到预期目标,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碳源是低碳氮比废水反硝化过程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外加固体碳源可以强化微生物反硝化脱氮效果。为筛选出合适的外加碳源,本研究选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和锯木屑)和水生植物(绿狐尾藻和梭鱼草)作为固体碳源材料,分析不同固体碳源材料的释碳特征,比较其对反硝化过程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4种材料的释碳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其释碳能力大小为:稻草(25.64 mg/(g·L))梭鱼草(23.64 mg/(g·L))锯木屑(22.37 mg/(g·L))绿狐尾藻(20.45 mg/(g·L)),其中,绿狐尾藻的释放速率最快,其COD释放浓度达饱和浓度一半时所用时间仅为3.56 h。4种材料作为外加固体碳源可显著提高反硝化脱氮效率,其对水体硝态氮的去除率均达80%以上。由于梭鱼草在试验后期出现氨氮的大量积累,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因此,稻草、锯木屑和绿狐尾藻适合作为外加碳源材料利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聚磷菌(CH-1),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的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进行了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含磷培养液的pH、磷酸盐浓度变化及去磷效果等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在培养6—8h时繁殖量达到最大(0.54mg/L),培养液pH值达到最高(8.88),而磷酸盐浓度降至最低(1.08mg/L)。好氧条件下,含磷培养液培养72h后,培养液中磷浓度由10mg/L降至3.476mg/L,去磷率高达65.24%。CH-1菌处理模拟废水的除磷率高达68.88%,具有较强的聚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