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的油渣对玉米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加适量油渣不会对玉米生长及品质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土壤中掺入一定量油渣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持水能力和增加土壤养分,从而提高玉米出苗率,尤其以10%水平表现最为突出.增施油渣对作物前期生长不利,对后期生长影响不大.油渣对玉米品质有影响,幅度不大,其中油渣含量<15%的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沼肥和油渣对红枣林土壤硝态氮和红枣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和油渣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红枣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在红枣生长季节,施用油渣肥和沼肥都能提高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红枣产量和单果质量,增产效果为油渣肥沼肥CK。施用沼肥和油渣肥可提高枣果的维生素C、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在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的提高上表现为沼肥油渣肥CK,总糖含量的提高上为油渣肥沼肥CK。  相似文献   

3.
陕南茶园黄褐土的改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施肥法和客土法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料和沙土比例对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油渣、腐熟牛粪和秸秆等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增幅在46.14%~202%不等;施用油渣对新梢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效果最好,其茶树叶片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7.28%、1.518%、2.038%和48.33%.综合比较不同处理对陕南茶园土壤肥力、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油渣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施用农家肥和秸秆处理;陕南茶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而秸秆处理对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土壤改良方面应该加大油渣或农家肥的施用量,并结合秸秆施用.  相似文献   

4.
螯合剂对铅污染土壤上玉米幼苗生长及铅积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螯合剂EDTA和DTPA对Pb污染土壤上玉米幼苗生物量及Pb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Pb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而玉米植株体内Pb含量随土壤Pb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根系Pb含量高于地上部Pb含量。分别添加3mmol·kg^-1 EDTA和DTPA处理促进土壤Pb溶解,EDTA处理土壤有效Pb含量大于DTPA处理土壤有效Pb含量;EDTA和DTPA处理对Pb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长的效应不同,DTPA处理对玉米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而EDTA处理玉米地上部干重比不加EDTA的对照降低了15%~39%,根系干重则降低了40%~50%;添加螯合剂处理后玉米植株体内Pb含量明显增加,EDTA处理促进玉米吸收和积累Pb的作用大于DTPA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螯合剂EDTA对Pb污染土壤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Pb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在100~500 mg/kg浓度范围内,Pb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不大,但玉米地上部Pb含量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不添加EDTA处理,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地上部干重、株高明显下降;添加螯合剂EDTA处理后,能促进土壤中Pb的溶解,使土壤和玉米地上部的有效Pb含量明显增加,促进玉米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对香料烟发育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4~1995年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对香料烟发育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含量下降,香料烟生长受阻,烟株变矮,叶数减少,叶片变小;中部叶叶绿素减少,光合速率下降,上部叶则呈相反趋势;叶片扩散阻力增加,蒸腾速率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膜质过氧化水平提高;调制后烟叶的总糖含量下降,含氮化合物增加。土壤绝对含水量为5%~7%时,蛋白质和烟碱含量过高,对品质不利,土壤含水量8%~12%时,烟叶中化学成份比例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以神东矿区塌陷区退化土壤为供试基质,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研究在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对矿区退化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接种AMF显著提高了玉米根系侵染率和生物量,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色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接种组玉米地上部分磷、氮、钙和根系部分磷、钾、钙含量显著增加;接种AMF后,玉米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增加了36.2%和33%,且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接种AMF促进了玉米对矿质养分的吸收,缓解了干旱造成的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矿区退化土壤改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北疆一年两作模式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疆绿洲灌区一年两熟条件下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青贮玉米品种克单9号为供试材料,试验设5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处理(对照,CK);(2)常规施肥处理(Tr),在冬小麦生长季施用纯氮462kg/hm2、纯磷(P2O5)65kg/hm2、纯钾(K2O)54kg/hm2,在青贮玉米生长季施用纯氮414kg/hm2、纯磷(P2O5)63kg/hm2、纯钾(K2O)77kg/hm2;(3)常规施肥+油渣处理(以下简称油渣处理,CC),即在常规施肥处理的基础上施用油渣4.5t/hm2;(4)常规施肥+腐殖酸处理(以下简称腐殖酸处理,Ha),即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施用腐殖酸肥料3.0t/hm2;(5)常规施肥+牛粪处理(以下简称牛粪处理,CM),即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施用腐熟风干牛粪22.5t/hm2,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无机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pH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Tr)相比,油渣处理(CC)显著提高了冬小麦返青期和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腐殖酸处理(Ha)显著提高了冬小麦返青期和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牛粪处理(CM)显著提高了冬小麦返青期土壤无机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青贮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处理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而油渣(CC)、腐殖酸(Ha)、牛粪(CM)处理均能够降低土壤pH值,其中牛粪和腐殖酸处理土壤pH值降低幅度较大。【结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不同有机肥均能够显著提高一年两熟土壤的肥力特征,而且施用牛粪的效果优于施用油渣和腐殖酸。  相似文献   

9.
为达到减肥及改善土壤性质的目的,选用环保型蚓粪有机肥进行研究.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8个处理,包括在2个减氮水平下(10%、15%),施用3种用量的蚓粪(3000、4500、6000 kg/hm2),在小麦季取样测定作物的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来探究在减氮条件下施用蚓粪对土壤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短期施用蚓粪对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的改善效果不大,但在减氮15%条件下施用蚓粪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且用量在4500 kg/hm2时,土壤的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钾)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对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不大;施用蚓粪延长了小麦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在减氮10%的条件下,施用蚓粪引起了小麦无效分蘖的增多导致后期有效穗数的降低,减氮量增大加上蚓粪中养分释放缓慢都引起了小麦产量的降低,而产量在减氮15%条件下蚓粪用量为4500 kg/hm2时降幅较小.综上,在减氮15%条件下施用4500 kg/hm2蚓粪,不仅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还促进了小麦地上部的生长且对其产量影响不大,而蚓粪长期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于今后大尺度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处理后还田两种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生长及品质提升的效果。【方法】设置对照(CK)、玉米秸秆还田(T1)、玉米秸秆炭化还田(T2)3 个处理,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连续进行两茬甜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结果】T1、T2 处理可提高玉米土壤 pH 值、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及有机碳含量,显著提升玉米粒维生素 C 和可溶糖含量,但对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影响。第 1 茬玉米试验中,T1、T2 处理对玉米粒维生素 C 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 16.5% 及 25.9%,对可溶糖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 20.7%及 22.3%,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 10.3% 及 10.0%,对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土壤 pH 值及玉米株高均没有显著影响。第 2 茬玉米试验中,T1、T2 处理分别显著提升玉米粒维生素 C 含量 10.3% 及 1.7%,可溶糖含量24.7% 及 10.6%,显著提升土壤 pH 值 0.33、0.23 个单位,显著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 16.8% 及 36.0%,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 1.7% 及显著提升有机碳含量 3.6%,分别提升玉米株高 0.3% 及 4.59%。【结论】秸秆炭化后还田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提升效果强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玉米秸秆炭化还田对玉米品质的提升速度快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但效果的持续性则为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优于炭化还田处理,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水分和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东北地区春旱频发严重影响玉米出苗与苗期生长,明确水分、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可为东北春玉米水、氮调控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17连续2年设置水分、氮素两因素盆栽试验,土壤相对含水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重度干旱(W0,30%)、适度干旱(W1,50%)、水分适宜(W2,70%)和水分过量(W3,90%);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0,0)、低氮(N1,0.12 g N·kg -1土)和高氮(N2,0.24 g N·kg -1土)。【结果】 水分、氮素均显著影响玉米苗期的植株生长、根系发育、氮素吸收与利用,且两因素对植株干重、根系形态、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交互作用显著。土壤水分亏缺或过量均抑制了植株生长、干物质累积、根系发育和氮素吸收。W0处理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其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植株吸氮量与W2处理相比分别降低55.5%、60.1%和47.4%,氮肥利用率下降6.4个百分点,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减少58.2%和59.5%。施氮显著促进玉米苗期植株生长与氮素吸收,降低根冠比,且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效应及对根系发育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水分适宜条件下施氮促进根系生长,显著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植株干重和吸氮量增幅最高。干旱胁迫条件下施氮抑制了根系发育,显著降低根长和根表面积,氮肥效应偏低。水分过量条件下施氮改善根系生长,但施氮效应仍低于W2处理。各水分条件下,N1处理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均高于N2处理,而体积接近或更小,说明低氮增加了细根的比例。水分、氮素不仅显著影响根系形态,也导致根系空间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干旱胁迫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的根长分布,W0和W1处理0—12 cm土层根长比例相比W2处理分别下降11.0和8.3个百分点,而24—36 cm土层分别提高9.5和6.9个百分点。与干旱胁迫相反,水分过量趋向于增加根系在表层土壤的聚集。施氮显著促进表层土壤的根系分布,N1和N2处理0—12 cm土层根长比例相比N0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3.7个百分点,而24—36 cm土层分别下降11.5和12.5个百分点。所有水-氮处理中,W1N1处理根系的空间分布最为均衡。【结论】 水分、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和根系发育有显著的耦合效应,适宜的水、氮措施可优化根系形态与空间分布,增加植株干重和氮素吸收利用。春玉米生产中建议降低氮肥基施用量以发挥水氮耦合效应,促进根系下扎和细根增殖,提高植株耐旱性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The combinative effects of applied zinc (Zn) and soil moisture on the plant growth, Zn uptake, and the metabolism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maize (Zea mays L.) plants were examined through two pot experiments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Maize variety Zhongdan 9409 was used. In experiment 1, maize plants were grown in cumulic cinnamon soil with five Zn treatments (0, 3.0, 9.0, 27.0, and 81.0 mg Zn kg-1 soil). Three treatments of soil moisture including serious drought, mild drought, and adequate water supply were set at 30-35 %, 40-45 %, and 70-75 % (w/w) of soil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respectively. Soil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was 36% (w/w). The dry matter weights of shoots were enhanced by Zn application and adequate water supply. There was no apparent difference in plant growth among Zn application rates from 3.0 to 81.0 mg Zn kg-1 soil. The increases of plant growth and Zn uptake due to Zn application were found more significant under well-watered condition than under drying condition. In experiment 2, two levels of Zn (0 and 5.0 mg Zn kg-1 soil) and soil moisture regimen (40-45 % and 70-75 % of soil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respectively) were set. Zn deficiency or water stress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O2-· and malondiadehyde in the first fully expanded leaves.Zn deficiency lowered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EC 1.15.1.1) in leaves. Drought stress increased SOD activity in leaves regardless of Zn supply. The activity of guaiacol peroxidase (POD, EC1.11.1.11) was found to be enhanced by Zn supply only in well-watered leaves. Zinc deficiency or water stres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activity of catalase (CAT, EC 1.11.1.6). The higher ROS level in early maize leaves due to water stress seemed not to be alleviated or lowered partially by Zn application. However, Zn fertilizer was recommended to apply to maize plants irrigated or supplied with adequate water, otherwise Zn deficiency would reduce the water use for plant biomass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AMF与隔根对紫色土上玉米||大豆种间氮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探究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 L.)作物种间相对竞争能力及氮(N)营养竞争比率的影响,为AMF调控菌根作物间的养分资源利用和竞争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论文通过温室内盆栽试验,设置3种不同间作模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布分隔)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Glomus etunicatum(G.e)),分析比较了玉米和大豆植株生长和氮营养状况,量化AMF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的影响。【结果】相同间作条件下,玉米始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大豆处于竞争劣势,其中G.e不分隔处理下,玉米相对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最大。无论接种与否,玉米植物氮含量、氮吸收量和根系生物量在3种间作模式下均表现为不分隔模式尼龙网分隔模式塑料布分隔模式,大豆恰恰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NM处理相比,接种AMF显著提高玉米相对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其中,不分隔模式下,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20.48%和23.50%,玉米地上部和根系氮吸收量分别提高64.20%和37.60%。对于根际土壤碱解氮而言,G.e-不分隔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植物对土壤有效氮的吸收,而显著降低了其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减少了土壤碱解氮残留。【结论】不同间作模式下的玉米和大豆竞争能力有所不同,但玉米对氮的竞争能力始终大于大豆,且外源AMF也显著提高了玉米相对大豆的种间竞争能力和氮营养竞争比率。表明AMF在调控间作植物间的资源利用和维持农田作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玉米主栽品种久龙8为试材,采用自然条件下对比观测的方式开展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玉米发育进程、叶面积、植株干物质对不同土壤湿度的反应不同。玉米全生育期内不同土壤相对湿度的偏差在±5%之间不会对玉米发育进程造成差异。玉米叶面积、植株干物重对不同土壤湿度反应明显,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0%,尤其中层(3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水分适宜,对叶面积增加为正效应作用,且对玉米干物质增加和玉米籽粒灌浆均有利,可使玉米果实重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玉米新品种迪卡008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迪卡008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迪卡008的生育期、抗病性、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迪卡008的生育期、抗病性影响不大;对产量影响显著,在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a,最佳种植密度为5.70万株/ha,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a时产量下降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多种天然、半天然和合成高分子有机物以及无机矿物质作为复合载体材料,研究开发出一种胶粘控释肥料。为了研究复合载体材料对土壤环境的效应,采用土壤盆栽和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载体材料对玉米生长、生理生化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材料处理的玉米生长和生理生化活性与对照处理相比略有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对土壤转化酶、脲酶具有明显的激发效应,正常用量下对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但过高用量会出现抑制作用。胶粘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相比,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生物量干重提高8.9%,氮钾养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1.1%和5.1%,均达显著水平。载体材料的施用对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胶粘控释肥料表现出明显的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无外源碳输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外源碳(秸秆及其生物炭)等碳量输入条件下(秸秆1%-Str1.0、秸秆3%-Str3.0、秸秆10%-Str10.0;生物炭0.8%-BC0.8、生物炭2.4%-BC2.4、生物炭8.0%-BC8.0),对土壤含水率、...  相似文献   

18.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华北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单施氮磷钾肥)、C1(生物炭4.5 t·hm-2·a-1+氮磷钾肥)、C2(生物炭9.0 t·hm-2·a-1+氮磷钾肥)和SR(秸秆还田+氮磷钾肥).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玉米拔节期达到最高值,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MBC、MBN含量(P <0.05),并且随着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C1、C2和SR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分别提高了105.2%、146.5%、96.4%和123.9%、183.6%、114.3%;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施用高量生物炭更有利于增加土壤MBC、MBN含量.土壤MBC、MBN均与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在玉米生育期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MBC、MBN的季节波动,而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更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较稳定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20.
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乙草胺玉米苗后化学除草对玉米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进行了乙草胺玉米苗后不同生育期除草试验。结果初步表明玉米播后苗前和玉米4叶1芯期以前喷施50%乙草胺乳油1500、2250、3000ml/hm^2对玉米均有轻微的灼烧状接触性药害,但未发现玉米有抑制生长、畸形或黄化等其它药害现象,且不影响后期新生叶片。比空白对照增产2.84%~10.35%,比人工除草减产4.79%~10.70%。玉米2叶1芯期,马唐3叶1芯,反枝苋4叶期前施药,对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