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解析半透明皱缩玉米胚乳形成机制.【方法】以纯合玉米突变体M-E-479为供试材料,通过对M-E-479籽粒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主要成分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构建定位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结果和结论】M-E-479突变体胚乳中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下降,淀粉粒的大小、形状、排列空间发生改变;用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10号染色体SSR标记bnlg1074与umc1506之间,两标记的遗传距离约为3.6 cM,两标记的物理距离约为2.2 Mb.可见M-E-479是一个新的玉米半透明皱缩胚乳突变体,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高赖氨酸玉米的出现,标志着玉米不再是单纯的热能饲料,而是热能与蛋白质相结合的新型饲料;然而,纯隐性的高赖氨酸玉米粉质胚乳表现出的生理缺陷,制约了高赖氨酸玉米的发展与利用。中国育种工作者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将纯隐性的高赖氨酸玉米改良成半硬质、硬质胚乳的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组配出胚乳籽粒半硬质的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随着人们对优质蛋白玉米品质、利用价值、饲用价值、经济价值认识不断提高,如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优质蛋白玉米将在中国的种植业、畜牧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健 《现代种业》2006,(2):59-59
超甜玉米是果蔬型专用玉米,以甜味浓、种皮薄、芳香、脆嫩等优异的食用品质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超甜玉米受隐性突变基因的影响,胚乳中淀粉的积累较少,仅为普通玉米的1/3左右;糖分积累较多,是普通玉米的10倍左右;胚相应较大,占全粒干重的20%左右。超甜玉米种子高度干瘪皱缩,生活力弱。种子萌动发芽时缺乏胚乳养分的有效供给而使幼苗长得柔弱。  相似文献   

4.
玉米籽粒重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胚乳。玉米的许多重要经济学性状属胚乳性状。胚乳性状的遗传受3N 遗传结构的控制,而胚所发育的性状由2N 遗传结构来决定。长期以来人们用2N 的遗传模型研究着3N 的胚乳性状,而且在许多研究中误把当代植株与其所结种子当作同一世代进行遗传分析,这就给许多关于胚乳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带来根本的偏差。普通玉米的蛋白质品质不佳。奥帕克一2(02)单隐性基因突变体可以大大改善玉米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种胚乳突变型,甜玉米根据乳熟期胚乳中糖分含量和WSP含量的多少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又称超甜粘玉米。目前在甜玉米育种中常用的基因有sul、sh2、se、btl、bt2、ae、wx、du等,它们都与胚乳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这些基因的单基因纯合或多基因互作都能引起胚乳中碳水化合物组成或含量的改变。目前,已定出了与甜玉米有关的主要胚乳突变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而且对这些基因在胚乳碳水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超甜玉米是果蔬型专用玉米,生产上以采收新鲜果穗为主,与普通玉米相同,超甜玉米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并且产量高、生育期短,尤其具有甜味浓、种皮薄、芳香、脆嫩等优异的食用品质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超甜玉米受隐性突变基因的影响,胚乳中淀粉的积累较少,仅为普通玉米的1/3左右;糖分积累较多,是普通玉米的10倍左右;胚相应较大,占全粒干重的20%左右,普通玉米为10%。超甜玉米种子高度干瘪皱缩,生活力弱。种子萌动发芽时缺乏胚乳养分的有效供给而使幼苗长得柔弱。受种子遗传特征、成熟度等生理特性及发芽出苗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糯玉米,也称蜡质玉米.籽粒中有较粗的蜡质状胚乳,较像硬质玉米和马齿型玉米有光泽的玻璃质(透明)籽粒.其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wx)控制,这个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胚乳中100%的淀粉是支链淀粉.此类玉米除作为菜用玉米被人类鲜食外,用作牲畜饲料可提高饲喂效率,也有工业用途.有糯性,俗称粘性.  相似文献   

8.
谷类作物的许多品质性状,例如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沉淀值,玉米的赖氨酸和蛋白质含量等,都是胚乳性状。胚乳性状的遗传规律是谷物品质遗传改良的基础,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双隐(三隐)性基因在甜糯型玉米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自交,选出甜糯双隐性自交系,利用不同类型的甜糯双隐性自交系杂交——自交,选出甜糯三隐性自交系,在选育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自交系的基础上,通过杂交配组,产生甜(杂结合)糯(纯结合)玉米杂交种,用这类杂交种生产的果穗,有糯质籽粒,有甜质籽粒,甜糯相间随机排列,保留糯性,增强甜度,提高品质。解决了以往糯玉米不甜、甜玉米不糯的缺陷。在分析国内外鲜食甜糯型玉米育种现状基础上,结合我所多年甜糯双(三)隐性基因系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实践,浅析了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系的选育以及甜糯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方法,希望为我国鲜食玉米的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甜加糯玉米是我国首创的鲜食玉米新类型,综合了甜玉米和糯玉米优点,果穗上甜、糯粒随机相间排列,口感既甜又糯,近年来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已成为鲜食玉米发展的趋势与重点。我国育种人员通过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和糯质基因,形成甜糯双(多)隐性自交系,再与糯玉米自交系或彼此间杂交组配,杂交后代产生显隐性基因分离,从而实现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甜加糯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目前已构建起“传统育种方法(甜、糯玉米杂交组配法和甜加糯玉米二环系选育法)+ 现代育种手段(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甜加糯玉米育种体系,育成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甜加糯玉米因产值高、生产周期短、可灵活搭配种植茬口,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存在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繁殖和制种成本较高、品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保鲜加工技术亟待创新等制约因素,其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阻碍了甜加糯玉米产业未来的发展。本文从甜加糯玉米育种理论基础、育种发展历程、品种审定情况、种植分布、种植模式和市场概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核心瓶颈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甜加糯玉米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