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品种群体内随机株行、F#-2代、不完全双列杂交和世代均值分析等试验,研究了棉花对红铃虫抗性的遗传。多个试验一致证实,以子害率反映棉花对红铃虫抗性的遗传力中等偏低,同时受加性、非加性基因效应所控制。而品种群体内株间抗性分化很小。  相似文献   

2.
2001—2002年,对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16个参试品种(系,组合)分别进行了抗枯萎病和抗黄萎病鉴定,另对3个抗虫品种进行了抗红铃虫鉴定。抗枯萎病鉴定结果:有2个品种抗枯萎病,占鉴定材料的12.50%;I3个品种耐枯萎病,占81.25%:1个感枯萎病,占6.25%.抗黄萎病鉴定结果:有15个品种耐病,占93.75%,1个感黄萎病,占6.25%。抗红铃虫鉴定结果:3个抗虫品种对红铃虫均达到高抗水平.与1999~2000年相比,新品种的抗病虫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新品系对棉红铃虫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 2 7个陆地棉新品系、新组合为材料 ,在网室条件下对其抗红铃虫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有 13个材料高抗红铃虫 ,占鉴定材料总数的 48.1%;有 14个抗红铃虫 ,占鉴定材料总数的5 1.9%。不同类型棉花材料的抗虫性强度顺序为 :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 >常规抗虫棉≈常规抗虫杂交棉F1 >常规棉 (CK)。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红铃虫品种选育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 2 0 0 0年 ,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 14 0份次陆地棉材料在网室进行了抗红铃虫鉴定。结果表明 ,有 4 8份次材料高抗红铃虫 ,占鉴定材料总数的 34.3% ;抗级材料 30份次 (占 2 1.4 % ) ;中抗级 30份次 (占2 1.4 % ) ;感虫 2 2份次 (占 15 .7% ) ;高感 10份次 (占 7.1% )。  相似文献   

5.
用3个试验的资料,对棉花抗红铃虫的一些鉴定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5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达90%以上。卵量、籽花含虫量、僵黄花率等是棉花抗红铃虫的主要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54个品种(系)的棉花进行了抗红铃虫的种质资源筛选。其中单铃含虫量最低,具抗级以上水平的有3个;籽害率最低具抗级以上水平的有17个;初孵幼虫侵入率低具侵入不利因素的有7个;幼虫成活率低具抗生因素的有13个;虫量级别高而籽害率低具耐害因素的有4个。  相似文献   

7.
1983-1985年在河北邯郸,广平对216个棉花品种(系)进行了416品种(次)的抗蚜性筛选鉴定,并对筛选鉴定技术作了研究。根据蚜情指数,将抗蚜性程度分为抗、中抗、感、高感4级,选出多毛早3号等13个抗蚜品种材料;提出了新的蚜害程度分级标准和蚜情指数计算公式,可提高筛选鉴定的效率;室内接虫鉴定技术研究表明,其结果与田问鉴定相一致(r=0.8028,r_(0.01)=0.641);根据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受蚜害后恢复能力(耐害性)的差异,认为棉花品种抗蚜性筛选在苗蚜发生后期进行最为适当,这有利于对品种抗性作出全面评定。  相似文献   

8.
抗黄萎病棉花品种(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感病品种冀棉11号和抗病品种86-1为对照,于黄萎病圃对参试的6个棉花新品种(系)进行了抗黄萎病性鉴定及产量研究。结果筛选到3个抗病材料(R422、GZ-8及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棉)、1个耐病材料(MAr-1)和2个感病材料(GZ-21、GZ2011-01);但抗(耐)病材料的实际产量并不高,而两个感病材料的实际产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胡麻抗枯萎病的鉴定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胡麻18个抗病性不同的材料进行田间自然病圃发病率调查,以总枯死率为依据,经方差分析划分为4种抗性类型。即总枯死率小于9%为高抗型(HR),19%-37%为中抗型(MR),46%-65%为中感型(MS),80%-87%为高感型(HS);应用中各类型又划分为3个等级;表明以总枯死率鉴定抗病类型准确、可靠;对抗性不同的8个材料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标记鉴定;表明随感病性增加,酶带数目增多,颜色加深。  相似文献   

10.
对于红铃虫产卵习性,前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许多研究,但棉花不同器官浸提液对红铃虫产卵习性的影响则未见报导,我们结合棉花品种对红铃虫的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棉花种植效益,2008年我省首次审定通过了两个抗虫彩色棉花新品种川彩棉“3号和川彩棉4号。这两个彩色棉花新品种均属高抗红铃虫和棉铃虫,抗枯痿病耐黄瘘病,在种植过程中可减少治虫80%;降低生产成本。其中棕色棉花川彩棉3号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籽棉175.42kg,皮棉54.31kg,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蔡荣芳研究培育的中棉19(原名中7886)具有早熟、高产、优质,兼抗枯黄萎病,耐棉苗根腐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和Ⅰ级抗蚜虫等特性,是一个多抗棉花新品种。适于麦棉套种也可作春播品种使用.1992年和1993年分别由陕、豫和全国审定。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4~1986年进行的3个试验作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棉花抗红铃虫的11个鉴定指标分成5类,即(1)卵量。(2)幼虫侵入孔,虫道和侵入率。(3)青铃活虫数,存活率和害籽率。(4)羽化孔数。(5)每斤籽花含虫量,百铃籽花含虫量,僵黄花率。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自1977年开始,以接红铃虫卵于棉花蕾,摘除棉花蕾和观察比较大田自然状态蕾害率下结铃数的方法,研究红铃虫为害棉花蕾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四年的结果表明,在红铃虫为害花蕾期间,蕾害率的高低对棉花最终结铃数没有影响,按不同比例摘除棉花蕾,试验结果表明,即使是将当时的花蕾全部摘除,在植株生长的一生中摘蕾一次,对最终产量没有影响。也不增加霜后花。观察自然状态下红铃虫引起蕾害,其结果也表明了,蕾害率的高低对最终结铃数没有影响。经大面积大田验证表明,化学防治的棉田,能明显地降低虫害花率,但最终产量与不防治的相比,无显著的差异。四年的结果表明,红铃虫为害棉花蕾对棉花产量没有明显的形响。  相似文献   

15.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化学去早蕾控制红铃虫和烂铃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几年研究化学去早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化学去早蕾控制红铃虫和烂铃的原因,化学去早蕾调节了棉花生育期,使棉花现蕾高峰期和易感青铃高峰期避开了红铃虫的产卵盛期。棉铃铃壳中棉酚含量提高,增加了红铃虫幼虫的死亡率,去早蕾棉株棉铃着生的果树层次和节位明显提高,改善了棉田光,湿条件,不利于烂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 红铃虫是世界性的棉花害虫,也是我区影响棉花生产的关键害虫。棉花受害后因产量下降、品质低劣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1982——1985年对红铃虫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资料表明,一代红铃虫对棉花为害无经济损失;二代红铃虫的为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年经济损失70——80%。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重点抓好二代红铃虫的防治,保护主体桃。  相似文献   

18.
1985~1988年对棉花多抗筛选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①室内测定种子对霉菌的感染状况,抗感品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②在低温条件下将筛选出的抗霉菌和发芽慢的种子在田间直接种植,苗病、枯萎病、黄萎病均有明显减轻的趋势;③室内筛选出的抗霉菌材料在盆栽中再经过苗病,枯萎病、黄萎病的程序间接改良筛选,可以较快地获得好的多抗材料;④棉属不同的三个栽培种抗霉菌能力也有差别,其中中棉抗性最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最差;⑤种子抗霉菌性状与棉苗根病、枯萎病、黄萎病的抗病性及小区子棉产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棉花不同抗、感蚜虫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不同抗、感蚜性品种的幼嫩花蕾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感蚜品种酶带多,但弱带比例大。相反,抗蚜品种酶带少,且多为强带。a带(Rf0.01)、b带(Rf0.08)和d(Rf0.96)是各品种共有带,其带的峰值大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UVP扫描分析结果显示,c带(Rf0.55)只存在于感蚜品种。本文结果可应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及其育种上。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太湖县棉花病虫测报站21年红铃虫发生期资料,采用马尔柯夫链转移概率法测2002年红铃虫发生期,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用同样方法进行逐年回测验证,回测近11年准确率为86.33%,做为一个长期预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