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同比例的虾鳖混养模式过程中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并研究捕获时虾的产量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虾鳖混养塘水体的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含量相对比较稳定,混养塘虾的平均体长、体质量明显优于对照塘,且虾的产量也高于对照塘。虾鳖混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提高了虾的产量;混养塘中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虾病原传播起到了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技术华中农业大学(430070)方丽华尼罗罗非鱼生命力强,在各种养殖条件下均能迅速生长,是大众化的食用鱼。澳大利亚红螯虾生长快,容易繁殖,可在淡水中生长。将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有许多优点,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资金,这两个品种之间竞...  相似文献   

3.
《北京农业》2009,(11):34-34
1全新的混养概念科学的混养概念告诉我们,不但四大家鱼可以混养,甚至鱼、虾、贝、蟹之间也可合理搭配混养。如鳗鱼塘里混养胭脂鱼,胭脂鱼可摄食鳗鱼吃剩的碎料;对虾塘里混养小规格的尖吻鲈,尖吻鲈可及时摄食死虾,有效地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对虾3种不同池塘混养模式(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草鱼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革胡子鲶混养)的养殖环境下,弧菌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DO、COD等)及对虾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对虾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弧菌数量变化与虾病有一定联系,3种混养模式中,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模式比其他两种养殖模式弧菌数量低、稳定,虾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推广虾贝混养新技术是目前一项提高虾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虾贝混养要根据海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虾贝混养可形成虾贝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虾贝可以互为利用,互相促进,实现虾池中生态良性循环。在混养中,要注意贝苗的暂养、贝苗的入池规格、贝苗及虾苗的放养密度。虾贝混养对底质的要求不太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科技》2007,(1):31-31
利用养鱼池塘在不影响养鱼的前提下混养鳖、虾,不但可以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和商品鱼、虾、鳖的质量,还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将鱼、虾、鳖池塘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介绍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生活习性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罗氏沼虾与凡纳滨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前的准备、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货等,针对海南热带地区两种虾的混养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海南罗氏沼虾与凡纳滨对虾池塘生态高效混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混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在相对狭小空间进行等重量级的虾蟹混养试验,观察记录两者相遇初期的格斗行为及混养后期的胜负结局;在相对宽敞空间——"Y"型迷宫内,观察记录克氏原螯虾对较高重量级中华绒螯蟹的趋避行为。[结果]混养试验中虾蟹相遇初期,螯虾首次攻击及靠近的次数、累计主动靠近次数均极显著大于蟹(P<0.01),累计主动攻击次数显著多于蟹(P<0.05);混养30 d后,虾死蟹存组占30%,蟹死虾存组占10%,共存组占60%。在每只受试虾对较高重量级蟹趋避行为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螯虾对蟹与空白的选择次数和时间由差异性不显著(P>0.05)变为显著偏向选择空白(P<0.05),即螯虾对蟹的识别能力显著提高了,同时试验螯虾的选择行为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可以推测,若提供适合的生境条件,虾蟹混养理论上可获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混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在相对狭小空间进行等重量级的虾蟹混养试验,观察记录两者相遇初期的格斗行为及混养后期的胜负结局;在相对宽敞空间--"Y"型迷宫内,观察记录克氏原螯虾对较高重量级中华绒螯蟹的趋避行为。[结果]混养试验中虾蟹相遇初期,螯虾首次攻击及靠近的次数、累计主动靠近次数均极显著大于蟹(P<0.01),累计主动攻击次数显著多于蟹(P<0.05);混养30 d后,虾死蟹存组占30%,蟹死虾存组占10%,共存组占60%。在每只受试虾对较高重量级蟹趋避行为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螯虾对蟹与空白的选择次数和时间由差异性不显著(P>0.05)变为显著偏向选择空白(P<0.05),即螯虾对蟹的识别能力显著提高了,同时试验螯虾的选择行为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可以推测,若提供适合的生境条件,虾蟹混养理论上可获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雌雄分养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效果的影响,分析全雌性、全雄性和雌雄混养3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生长、存活、伤残以及性腺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模式对克氏原螯虾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在养殖90 d时,全雌性养殖存活率最高,为74.17%,伤残率最低,为5.62%;雌雄混养模式下,雄虾平均体重始终高于雌虾,雌虾存活率和伤残率则始终高于雄虾;全雌组雌虾性腺发育程度高于雌雄混养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模式与传统罗氏沼虾专养模式产出的罗氏沼虾营养价值和品质变化。方法通过测定体重、体长、出肉率比较两种养殖模式下虾体形态特差异;通过测定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比较虾肉营养价值变化;通过测定质构特性和呈味核苷酸比较虾肉品质变化。结果与专养的罗氏沼虾相比,混养模式下罗氏沼虾规格显著提高,但出肉率有所下降。混养的虾肉脂肪含量从(0.91±0.07) %下降为(0.59±0.05)%,差异显著(P <0.05);虾肉的钙、镁、磷、铜含量上升;脂肪酸中EPA含量从(15.59±0.66) %下降至(13.64±0.71) %;氨基酸EAAI评分略有提高,罗氏沼虾虾肉营养价值变化较小。混养的虾肉硬度显著提高;呈味核苷酸AMP和IMP含量从(78.15±1.23) g/100g和(162.90±2.67) g/100g提高至(86.96±1.87) g/100g和(175.12±3.01) g/100g,混养的虾肉品质显著提高。结论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池塘内产出的罗氏沼虾规格显著增加,营养成分变化不大,虾肉品质显著提高,符合消费者品味,具有优秀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虾池混养海参是综合开发利用虾池的一项主要措施。虾参混养的经济效益很高,一般每 667平方米 (1亩 )放 1.5厘米以上的海参苗 5000头,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管养,一般回捕率可达 20%以上, 667平方米产量可达 120~ 150公斤,仅海参一项 667平方米产值可达8000余元。搞好虾参混养应注意做好以下六项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14.
鳖、虾混养是一种高产高收益的养殖模式,其特点是根据鳖虾等水产生物的生态特点及生物习性进行养殖。基于此,本文对鳖虾混养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科学生态混养技术。应用蟹虾贝类自身产出天然饵料及池塘内蜉蝣生物为食物,进行生态养殖。并明确了海水池塘混养的优势,给出了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投苗准备工作,提出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科学混养管理及不同时期的管理要点,帮助渔业进行推广,提升渔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稻田鱼虾混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瓯江有丰富的淡水虾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该资源,在池塘养虾的基础上,进行稻田鱼虾混养的试验,开辟了稻田鱼虾混养、单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淡水池塘虾蚌混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为对象,比较了罗氏沼虾单养与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养殖水化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TN、TP、NO3--N与DO均显著低于单养池塘,而其它水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2种,其中枝角类13种,占总种类数的59.09%;桡足类9种,占40.91%。混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养池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单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混养池塘。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总磷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的时空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混养池塘罗氏沼虾产量(866.70±214.92kg/m2)极显著高于单养池塘(533.30±104.24 kg/m2)。结果表明,虾蚌混养对池塘中水质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虽然对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不造成影响,但明显地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并且虾蚌混养可提高虾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欧海金 《新农村》2010,(9):34-35
生态混养是一种模仿生物生态系统的科学水产养殖模式。在同一海水池塘中养殖蟹、虾与贝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域空间与池塘滩面,实现水中有虾、水底有蟹与泥中有贝类的全方位、立体化养殖模式。蟹虾贝混养,还可实现残饵与粪便肥水、有机碎屑与肥水培养的单细胞藻类供贝类滤食,并净化池塘环境。  相似文献   

19.
常规的虾鱼混养是以青虾为主,搭配放养一些鲢、鳙、草、鲫等鱼种。为进一步提高池塘混养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江苏盐都县潘黄镇宝才村仇相宏选择一口面积800平方……  相似文献   

20.
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芳 《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20-320,323
虾蟹混养可以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从池塘选择、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