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强 《种子》2009,28(9)
1 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远景目标 马铃薯既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2003年开始实施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项目,到2005年,全市马铃薯播面5.64万hm2,跃居全市粮食播面第二位,平均产量达1 007.8kg/667 m2,总产97.3万t.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3.76万hm2,占全市马铃薯播面的66.7%.2008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10.07万hm2,产量达165.7万t.  相似文献   

2.
贵州小麦生产及其品种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光艺 《种子》2000,(2):49-51
1 贵州小麦生产概况小麦是贵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和玉米,居第三位。产量约占夏粮的80%。发展小麦生产是调整城乡人民食粮结构,解决缺粮问题的重大举措,在贵州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小麦生产有很大的发展,1949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只有5.73万公顷,单产577.5kg/hm2。总产3311万kg;1989年小麦种植面积达38.2万公顷,单产1260kg,总产48132万kg;1998年发展到60.5万公顷,单产1800kg,总产108808万kg。50年间面积扩大了10.5倍,总产增加32.86倍。尽管如此,贵州小麦的单产水平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耕作…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高海波地区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加快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威宁县高海拔地区进行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7个不同播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播5500株/667m2产量最高,为2711.21kg/667m2,经济效益亦为最高,达5271.39元/667m2。高海拔地区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在生产上建议密度为5000~6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4.
陇东地区冬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 35万公顷左右,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 50%,培育推广高产稳产的冬小麦新品种是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品种的利用不仅要求高产,而且还要求稳产、抗逆性强、优质.本文通过对甘肃省 1999- 2002年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丰产、稳产性及综合农艺性状分析,为参试新品系和该区冬小麦生产提供合理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贵州高海拔地区马铃薯对磷肥的需求范围,进行了施磷试验.试验设计5个磷肥水平(P2O5),分别为:0 kg/hm2、45 kg/hm2、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每个处理N、K肥用量相同,氮肥(N) 225 kg/hm2,钾肥(K2O) 240 kg/hm2.结果表明适量施用磷肥能促进马铃薯的生长,提高马铃薯大中薯率,增加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结论说明在贵州高海拔地区,在试验条件下,磷肥施用量在135 kg/hm2左右时,马铃薯可以达到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 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2O5、K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 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产量潜力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确定马铃薯的高产目标,采用两种估算光合生产潜力的方法对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地区的马铃薯产量潜力进行了估算和比较,提出了适合当地马铃薯光合生产潜力估算的修正模型。计算得出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的光合生产潜力为82 503.1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65 619.7kg/hm2,平均降水生产潜力为47 897.6kg/hm2,该结果为确定当地产量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产业发展概况 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种植面积和总产不断增长.据统计,2007-2010年期间,全国年均种植面积为501.65万hm2,总产量8 056.6万t,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3.93万hm2和1 037万t.2011年全国马铃薯种植统计面积为542.4万hm2,产量8 829万t,比2010年分别增加21.89万hm2和675.5万t,平均产量为16 275 kg/hm2.加上未统计在薯类作物中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的面积,2011年的全国总种植面积为568.73万hm2,总产量为9 754万t,平均产量达17 145 kg/hm2.2011年鲜薯总产量在900万t以上的地区有甘肃、四川、内蒙古和贵州,700万t以上的有云南和山东,300万t以上的有黑龙江、重庆、湖北和陕西.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在世界上是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主要作物。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约466万公顷,鲜薯产量0.7亿吨/年,处于世界第一位。马  相似文献   

10.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克新26号”是以“克99品(39)”为母本、“克97-10-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1~2012年参加黑龙江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8420.9kg/hm2,比对照品种“克新12号”平均增产35.8%;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2591.0kg/hm2,比对照品种“克新12号”平均增产48.8%。淀粉含量20.6%~25.57%,Vc含量9.77~13.64毫克/100克鲜薯,粗蛋白含量1.77%~2.32%。该品种于201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淀粉含量高、高产稳产、抗病,适宜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在贵州省习惯称为洋芋)由于适应性广、营养丰富,因此不仅受到欧美各国的欢迎和重视(在欧洲人们把马铃薯誉为第二块面包),而且也得到热带和亚热带以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五大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传入我国三百多年来,种值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在解放后增长很快,目前全国马铃薯种值面积已达五千多万亩,占世界第二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粮食和农畜副食品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  相似文献   

12.
数字     
<正>山东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力争超3 000 kg/667 m2近日,山东省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项目落户乐陵市。项目区内采取统一机耕、统一催芽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设施栽培,力争万亩示范区平均产量达3 000 kg/667 m2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达3 780 kg/667 m2以上。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增强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及打造安全优质马铃薯品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不同马铃薯品种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区域适应性,以筛选出适应性强、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结合贵州省特色粮食产业专项项目实施,开展不同品种同田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采取大垄(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因子一为品种,分别为滕育1号、红美、陇薯7号、黔芋8号、费乌瑞它(CK);因子二为种植密度,分别为3 700窝/667 m2和5 550窝/667 m2。结果表明,陇薯7号、黔芋8号品种产量高,红美、陇薯7号品种商品率最高,黔芋8号、陇薯7号、滕育1号均表现出比对照增产差异性显著,综合平均产量相比对照增产916.8 kg/667 m2、891.5 kg/667 m2和266.2 kg/667 m2,相比对照增产率为46.2%、45.0%和13.4%。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_2O_5、K_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_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驻马店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66.67万hm2左右,占全市粮食总面积112万hm2的59.5%,小麦总产量稳定在40亿kg以上,占河南省的1/8左右。驻马店的小麦生产在保障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驻马店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其气候生态条件和豫北高产地区有明显差异,形成小麦产量三因素中的穗粒数与千粒重明显偏低,限制了小麦单产的提高,夺取高产难度明显较大。2004年以来,小麦公顷产量由5670 kg提高到目前的6850.5 kg,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年度间存在着产量水平忽高忽低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迫切需要研究出一套适合驻马店小麦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驻马店小麦高产、稳产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充分利用光热和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也是一项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方法.六枝特区从2000年开始,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马铃薯-玉米-胡萝卜一年3熟高效栽培模式,到2005年全区共示范面积246hm2,平均单产粮食593.4kg/667m2(其中:玉米301kg/667m2,马铃薯292.4kg/667m2,马铃薯按5:1折粮)胡萝卜单产1228kg/667m2,单产值2104.7元/667m2,(玉米:1.3元/kg,马铃薯0.5元/kg,胡萝卜0.8元/kg计)比单作玉米-马铃薯增加产值982.4元/667m2,该模式共新增产值362.5万元.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3—2015年山西省中晚熟马铃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汇总资料,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7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晋薯27号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山西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3 140.11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7.1%,在2015年山西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0 989.42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5.81%,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变异系数较低,高稳系数值高,回归系数接近于1,多种分析方法均证明,晋薯27号是一个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较好的马铃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克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克州山区玉米主栽品种SC-704和石玉905已经种植多年,但还没有储备好理想的替代品种和后备接班品种,这将严重制约我州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了加快克州山区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粮食生产准备优良的后备品种资源,2010年我站引进玉米新品种美玉7438参与试验,通过试验示范,表明该品种高产、优质,活秆成熟.平均产量达1.5万kg/hm2以上,秸秆产量7.5万~9.0万kg/hm2.  相似文献   

19.
叶超麟 《种子》1992,(5):65-65,67
马铃薯产量潜力较大,抗逆性强,营养丰富,用途较广,且生育期较短,适于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具有广阔发展前途。1989年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282.2万公顷,总产量3121.5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11061公斤。但长期以来由于种薯感染病毒而导致退化,严重影响产量。利用茎尖脱毒,生产脱毒种薯是解决退化的重要措施。七十年代初期,有关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加强试  相似文献   

20.
正马铃薯是贵州主要作物,自2011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到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0.92万hm~2、鲜薯产量1 188.1万t,稳居全国前三甲。作为全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全省各地都有种植,可分为春薯一熟区和不同区域的春秋薯两熟区,具有周年生产马铃薯的独特优势。为改变马铃薯单产较低情况,多年来贵州省加大马铃薯种薯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合格种薯。到2015年种薯普及率达61.2%,马铃薯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