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刺参苗室内越冬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广泛兴起,但伴随着规模的扩大,越冬期间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5年春山东省越冬刺参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约为30%,给刺参越冬保苗业户造成了严重损失。现对刺参苗室内越冬期间的常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一、刺参苗室内越冬期的常见病害及病因分析1.溃烂病是参苗越冬期间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发病初期附着力减弱,活力差、摄食减少,继而是疣足尖端和身体局部溃烂,围口部肿胀、不能自由收缩与闭合,失去摄食能力,随着病情加重,病灶扩大,体表大面积溃烂,常见肠管等内脏组织从溃…  相似文献   

2.
入冬后刺参微量摄食或停食,处于半休眠或休眠状态,抵抗力下降。搞好池塘刺参的冬季管理,对保证刺参安全越冬、提高越冬成活率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剌参养殖科研与生产的实践,总结出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入冬后我国北方地区寒流活动频繁,水温下降,刺参活动与摄食减弱甚至停食,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只进行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过程,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发病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养殖科研与生产的实践,总结出池养刺参安全越冬的技术措施。一、越冬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仿刺参池塘中建立大型海藻-虾夷马粪稚胆-稚胆粪便-仿刺参的养殖生物链,通过虾夷马粪稚胆摄食钢丝藻来控制钢丝藻的生长,而虾夷马粪稚胆的粪便又为仿刺参提供优良的饵料,为降低海胆种苗中间培育成本和解决仿刺参越冬期间大型有害藻类生长的问题提供实践数据支持。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仿刺参平均规格为(46.08±6.41)克/头,养殖密度为6.5头/米2。钢丝藻为仿刺参池塘中采收的新鲜海藻。虾夷马粪稚胆平均  相似文献   

5.
影响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越冬期间发病刺参苗的症状和病原、影响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因素(亲参种质、饲料营养成分、养殖密度、抗生素的使用、水环境的变化)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阐明了刺参的健康生态保苗技术是提高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2011年5月,笔者在大连瓦房店个体育苗场利用锅炉加热升温的方式进行了刺参室内越冬保苗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生产试验过程总结如下,以为广泛开展刺参越冬保苗提供参考。一、越冬保苗室的改造及育苗设施1.越冬保苗室的改造刺参越冬保苗场海区水质清新,没有污染,风浪较小,盐度稳定在28~29,越冬室建造在背风向阳处。越冬保苗室是在刺参常温  相似文献   

7.
3刺参增殖途径和技术 3.1刺参增殖区的选择 刺参增殖区的选择,必须依据刺参的生物学特性,满足刺参繁殖、生长发育、栖息和摄食等的需求,达到刺参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刺参是我国海产八珍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刺参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刺参的养殖面积逐年增大,其越冬保苗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刺参的越冬保苗工作应在每年11月中旬第一次寒潮来临之前开始,笔者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山东省日照地区对刺参进行了越冬保苗试验,现将刺参保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沿海地区,随着刺参增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大规格苗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通过采取适当的升温方式在室内越冬,可大大提高参苗规格和越冬成活率。现将刺参苗的室内越冬技术介绍如下。 一、越冬准备  相似文献   

10.
北方刺参苗种南方越冬培育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南方冬季水温优势对北方当年刺参苗种进行越冬培育试验,并对比北方升温越冬试验结果,对不同规格的苗种成活率和增重率作了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北方刺参苗种在南方自然海区越冬培育的适宜规格范围为800~15 000头/kg,在此规格范围下,幼参的生长指标呈现出随着规格的增大递减的趋势.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北方刺参苗种在南...  相似文献   

11.
由于市场影响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ns punctatus)在一个生长季节里不能达到上市规格,因此该鱼必须越冬养殖。秋季,水温降到15—22℃时,斑点叉尾鮰摄食力就显著下降,而且直至翌年春季水温达12℃后才重新摄食(Randolph与Clements,1979)。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在海参商品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活性污泥对刺参养殖的效果,进行了60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0%和30%活性污泥组刺参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投喂海参商品饲料组次之,而投喂污泥组刺参的生长最慢。投喂活性污泥和商品饲料的刺参摄食率、排粪率、饲料转化率、有机质同化率都高于投喂污泥组,在活性污泥组中,四个指标随着活性污泥添加量增加而总体呈递减趋势。投喂商品饲料和投喂20%、30%活性污泥添加量的刺参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污泥组相比较高。这些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活性污泥可以促进刺参生长,提高刺参的摄食率和同化效率,对刺参耗氧率和排氨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刺参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其自然资源的衰竭和消费者需求的上升,刺参的产量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我国的刺参主产区位于北部,主要分布于山东和辽宁沿海,为了进一步的扩大其养殖区域,增加经济效益,作者考虑了"北参南养",利用南方海水池塘冬季养殖刺参,增加刺参生长期,缩短其养殖周期.2009年,作者于深圳以800亩海水池塘进行刺参越冬养殖实验,实验取得成功,并于2010年3月通过"刺参南方越冬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验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变目前工厂化养殖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的现状,2018年4月-12月在秦皇岛龙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个废弃的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了单环刺螠( Urechis unicinctus )与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工厂化立体生态混养试验。单环刺螠和刺参均属于底栖动物,二者的食性也比较接近,都具有滤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但栖息空间有所不同。在养殖池中,刺参生活在水体底层的沙子上面,主要摄食水中的藻类、有机碎屑和腐殖质等;单环刺螠在水底潜沙生活,不仅摄食配合饲料,还摄食水中的有机碎屑和腐殖质。  相似文献   

15.
姜卓 《内陆水产》2014,(9):64-64
随着气温的降低,养殖池塘中的刺参陆续结束夏眠,进入秋季摄食、生长阶段。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是刺参的另一快速生长期,做好这段时间的管理工作是影响池塘刺参养殖秋季产量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经常出现的问题,谈谈该如何做好池塘刺参养殖的秋季管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北方冬季水温较低,池养刺参冬季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秋季采捕池养刺参进行室内越冬养殖具有生长速度快、周期短、成活率高、病害易于控制、管理简便等优点。现将秋季采捕池养刺参进行室内越冬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气温回升,水温也逐渐升高,挺过了寒潮考验的鱼结束了越冬期,开始进入生长阶段.抓好春季鱼塘管理,能有效促进鱼提早摄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力,延长生长期,对促进全年渔业生产,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介绍春季鱼塘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进行研究。实验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分别每天投喂1(F1组)、2(F2组)、3(F3组)、4(F4组)次,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F3组和F4组的刺参生长最快,其末体重均显著大于F1组和F2组(P0.05)。投喂频率越高,刺参的摄食量越大,F4组摄食量越高,为3.67 g/(d·ind),F3组和F4组刺参的摄食量均显著高于F1组和F2组(P0.05),但F3组和F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转化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4组的饵料转化率最高,为9.70%,而消化率却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对刺参主要体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从各处理的能量收支方程来看,F1组和F2组的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但占摄食能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F3组和F4组。本研究表明,室内养殖刺参每天投喂3次最佳,排泄能和呼吸能较高可能是导致F1组生长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摄食越冬期间,冰下水温一般为1-4℃,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大多数养殖鱼类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水体内有天然铒料条件下,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在2-3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间一般很少摄食,越冬期肠内含物多为有机碎屑、藻类、水草、底栖生物及泥沙等。有些肉食性鱼类仍然摄食,如鲶鱼、怀  相似文献   

20.
地处江河入口附近的海水池塘,每到雨季盐度偏低。但只要盐度不低于16,时间不超过1个月,对刺参成活率没有明显影响。同时,雨季正值刺参夏眠期,不摄食,所以低盐对刺参生长速度不构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