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苧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是决定选种指标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依据。1963年我们利用品种比较等试验的材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品种比较试验包括大冶青麻、蒲圻大叶绿、武昌麻、狮子山麻、沅江黄壳早、白里子青、宜章雅麻、平乐黑皮蔸等八个品种,都属于高中茎蔸麻类型。1962年栽植,小区面积四十分之一亩,五行区,行长15尺,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麻茎解剖学方法估测头麻92个,二、三麻各45个苧麻基因资源(品种)的单株纤维产量和品质,结果如下:(1)与产量和支数有关的7个解剖因子均有显著的季别间和品种间差异。(2)产量估测值的品种间变化,头麻为1.62~4.60g/株,二麻为1.34~4.50g/株,三麻为1.49~5.93g/株,其中达县84号,贵州青园麻和汉寿肉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值>3.8g/株;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4**和0.590**。(3)不同品种纤维支数估测值。头、二、三麻分别为1625~2916支,1229~2174支和1214~2091支,其中浏阳鸡骨白、邵阳黄皮种、乐昌青皮苧、遵义团蔸麻、平乐黄金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支数接近或超过2000支;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58**和0.893**。  相似文献   

3.
苧麻是最优良的韧度纤维作物之一,苧麻纤维在纺织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我国苧麻产业经过1987年以来一段时期内的低谷徘徊之后,近来又渐现回升势头。由于世界苧麻纺织品市场的扩大,生产上需要有计划地扩大种植面积,故迫切需要各种适应不同应用目的和栽培条件的苧麻品种,例如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风、抗涝等不同类型的品种。但目  相似文献   

4.
前言苧麻是我国的特产和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由于当前全国种植的苧麻优良品种多属杂种一代,因此用种子繁殖法必然会发生性状分离,严重影响纤维的品质和产量。在生产上长期利用无性繁殖法来保持品种纯度和良种特性,但其繁殖系数太低,远不能满足目前全国纷纷建立苧麻纺织原料基地,实行品种区域化,迅速扩大种植优良品种的需要。所以,我们从1979年起开展了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苧麻良种的研究,不仅从苧麻茎、叶诱导出愈伤组织,而且能从它们的愈伤组织分化出苗和从茎、叶形成不定芽的苗,并再生成完整植株,同时,我们还研究了腋芽苗和苧麻无性系建立和繁殖利用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麻农在采用麻根(俗称麻蔸)来繁殖麻同时,用的种根很多。一般每穴放种根一千五百克左右,最多的每穴放到二千到二千五百克的。由于用根量太多,挖翻一亩老麻园,只能繁殖三、四亩新麻国,因而大大地限制了苧麻面积的迅速扩大。在保证全苗,节约用种根,尽可能地加大繁殖系数,对保证扩种苧麻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我们试将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一、国外苧麻生产概况欧美各国的苧麻、如英、法、德、美、比利时、苏联等,大都在18世纪由中国引入,迄今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多,在国际市场上无足轻重。邻近我国的东南亚各国,苧麻栽培的历史则较久。美国在1885年引入苧麻品种,乔其亚、密西西比、罗伊斯阿娜、阿尔拜马、德士古等州试种成功,农业部在佛罗里达州设立苧麻试验站,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也开展苧麻科学研究工作。到五十年代,大部分原料自行纺织,少部分原料出口欧洲国家。目前苧麻  相似文献   

7.
苧麻是一种最好的多年生高級纖維作物。它的纖維长,富弹性,拉力强,抗水,耐腐,抗霉,保暖,滤汗,有光泽,易染色。因此,它不仅产量高(一年能收三次),經济价值大,而且用途广,是紡織工业、橡胶工业、漁业、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貴池县苧麻栽培历史悠久,群众有着丰富的經驗。为了尽快地发展苧麻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們通过重点社队座談訪問,并参考历年資料,总結了貴池县苧麻栽培經驗。一、冬季中耕,肥土培蔸麻农說:“麻地不仅要上粪,一年还要高一寸”“合理中耕,保芽过冬”,充分說明了加强冬季麻园管理是夺取年收三季的第一关。因为苧麻是宿根性作物,合理中耕,肥土培蔸,不仅創造了疏松、肥沃、溫暖的  相似文献   

8.
阳新县属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7℃,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无霜期270—290天,不仅有利粮食作物生长,尤适宜苧麻栽培,历年苧麻面积在3.1—8.9万亩,占旱地面积10—25%。为了发展粮麻生产,增加粮食总产,扩大苧麻面积,迅速改变粮麻生产面貌,近几年我们对有利粮麻双丰收的耕作制度进行了多次多点  相似文献   

9.
以高产优质新品种湘苧3号、湘苧4号和地方良种芦竹青为材料,对苧麻品种间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季别生态条件下,各品种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头麻品种间差异较小,二,三麻差异较大.(2)品种间的比叶重和群体叶面积系数也有差异,其中叶面积系数与光合产物积累速率及产量呈正相关,而比叶重与光合速率和产量无相关性.(3)品种间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及产量有正相关趋势.(4)品种间功能叶对光强的适应性有一定差异,低光强时,湘苧3号的光合速率比芦竹青稍高,高光强时这种差异较大.功能叶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品种间差异不明显,但在同一温、湿度条件下,湘苧3号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芦竹青.  相似文献   

10.
苧麻栽培历史悠久的貴池县广大麻农,历年都采用栽种根、栽脚麻这种无性繁殖法,发展苧麻,扩大苧麻栽培面积。該县现有的二千七百多亩麻园,绝大部分都是利用这种办法发展起来的。1963年盛产苧麻的社队,又利用这种办法,扩大了苧麻面积,如茅坦公社汀洲大队采用栽种根的办法扩大了九十多亩,里山公社齐山等五个大队都利用头麻的脚麻移栽了三十四亩。为什么麻农都喜欢用这种办法来发展苧麻呢?据調查,它的优点是,技术簡单易行,人人能做;种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活率高,发展快;花工少(每栽一亩种根或脚麻只需四至六个工),成本低,收效快(当年可牧一到二季)。怎样才能利用这种无性繁殖法,达到发展快、收效大、产量高、品质好呢?麻农的主要經驗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苧麻单宁物质的分布,单宁物质的形成过程和理化特性,单宁物质产生的根源和作用,以及形成锈脚的条件和消除方法等观察和试验,发现在苧麻中单宁物质分布极广泛,在不同品种中单宁含量不相同。单宁物质的产生与光照和麻株生长速度相关。单宁物质的形成对提高麻株抗病虫、抗寒抗旱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试验证明,由于麻株体内含有无机铁和有机铁,收麻时虽用非铁质的器械加工剥制原麻,均不能使原麻的锈脚有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2.
前言苧麻是我国的特产和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由于当前全国种植的苧麻优良品种多属杂种一代,因此用种子繁殖法必然会发生性状分离,严重影响纤维的品质和产量。在生产上长期利用无性繁殖法来保持品种纯度和良种特性,但共繁殖系数太低,远不能满足目前全国纷纷建立苧麻纺织原料基地,实行品种区域化,迅速扩大种植优良品种的需要。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13.
芋麻原产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栽培和利用苧麻最早的国家。自古以来,苧麻就是重要的、天然性优良纺织原料,也是中国的特产,在世界上素有“中国草”(china grass)的声誉。中国苧麻较早东传到朝鲜和日本,日本称之为“南京草”。苧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韧皮纤维植物,生长年龄多达几十年以至百年以上。据考证: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苧麻纺织的平纹细布和两股三股拧成的绳索。《唐六典》只记有“厥赋麻芋”,没提到丝织品。《庄子》一书中记  相似文献   

14.
苧麻腋芽繁殖技术,是利用麻株去顶(或不上顶)后从叶腋长出的腋芽进行生根成苗的一种快速无性繁殖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从1983年8月开始本研究,1984年3月获得首次成功。一年多来,苧麻腋芽繁殖法经过26批(次)的扦插和小区试验,平均生根率达82.7%,移栽成活率达100%,并成功地运用与苧麻育种和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枣庄市推广应用的早春马铃薯—越夏毛豆—秋延迟辣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农产品多季错开上市,实现一年三种三收,全市年发展规模稳定在4.5万亩以上,平均每亩年纯收益1万~1.3万元,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6.
苧麻试管苗是在恒温、恒湿、无菌和营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培育出来的,幼苗十分“娇嫩”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苧麻试管苗移栽的技术性较强,而移栽一关能否过好,将直接影响到苧麻试管苗的成活率与该项技术的推广。为此,我们在完成了快速繁殖苧麻试管苗的方法以后,进一步研究了试管苗的移栽技术,1981年6月中旬以来,我们通过多次移栽试验,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1980~1981年我们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新引进的457份国外高粱品种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鉴定。这批资源主要引自印度、美国和日本。印度的材料都是群体选择的选系,冠以 M 编号;美国的材料绝大多数来源于高梁热带种质转换计划,在 IS编号后面注以字母“C”;日本的材料除他们引自美国的著名品种或品系外,多是日本当地品种。由于种子不发芽或不成熟,两年共淘汰79份,保存378份,去掉重复引进材料,整理为353份。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分别在沈阳、锦州、铁岭进行。田间试验为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四米行长单行区。调查的主要农艺  相似文献   

18.
苧麻试管苗是在恒温、恒湿、无菌和营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培育出来的,幼苗十分“娇嫩”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苧麻试管苗移栽的技术性较强,而移栽一关能否过好,将直接影响到苧麻试管苗的成活率与该项技术的推广。为此,我们在完成了快速繁殖苧麻试管苗的方法以后,进一步研究了试管苗的移栽技术,1981年6月中旬以来,我们通过多次移栽试验,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9.
苧麻骨、壳是剥制纤维后剩下的副产物,一般作堆肥后归还麻地。印度学者在探索苧麻骨、壳在阿萨姆邦自然条件下用作栽培蘑菇的基质的可行性。并用稻草及黄麻杆作为基质进行比较试验,还试用了这三种材料的混合基质。结  相似文献   

20.
<正> 大豆商丘7608高产栽培试验,是在中牟农校进行的.从1978至1980三年,试验田面积均在二亩以上,平均亩产448.6斤,其中1978年为419.7斤,1979年为445.2斤,1980年为480.9斤.如1980年平均亩产480.9斤的大豆,其田间植株群体结构为:每亩平均14400株,每株平均结荚60.7~73.1个,单株平均101.4~119.9粒,百粒重15.9~16.4克.我们初步认为:在肥力较高的试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