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京白梨 ╳ 鸭梨杂种实生树的叶片、韧皮部和芽中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叶片中的槲皮素、儿茶素、绿原酸和芦丁含量在86-90节迅速升高,在86-90节以下,槲皮素和儿茶素含量变化不大,绿原酸含量持续下降,芦丁在51-55节出现一个含量高峰;韧皮部中的根皮苷和杨梅苷在66-70节均出现一个含量高峰,在86-90节以上,根皮苷的含量趋于平稳,杨梅苷的含量迅速升高;芽中的咖啡酸含量在81-85节以下变化不大,81-85节以上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2.
苹果实生树韧皮部中阶段转变特异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分析了5株苹果杂种实生树(红玉×金冠)韧皮部中蛋白质含量随节位升高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节位升高蛋白质带发生变化,共发现3条阶段转变特异蛋白质带,分子量估算值分别为17.0,21.0,55.0 kDa.其中55.0 kDa蛋白质表现为定性变化,从46节出现,之后含量保持稳定,到125节后突然消失.21.0 kDa蛋白质111~125节以上含量突然降低;17.0 kDa蛋白质在在实生树低节位含量低,在51~65节以上含量突然增加并保持稳定,到106~120节含量突然下降.  相似文献   

3.
苹果实生树阶段转变过程中内源多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年生苹果(‘红玉×金冠’)自然实生树不同节位叶片、芽、韧皮部中的内源多酚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80节以下苹果实生树芽中检测不到根皮苷或不存在根皮苷,80节以上含量急剧增加,80节以上韧皮部和叶片中检测不到咖啡酸或含量极低。120节前后实生树韧皮部和芽中杨梅苷含量极低或检测不到,芽中的绿原酸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认为80节和120节是苹果实生树阶段转变的两个重要临界点。  相似文献   

4.
生长调节剂促进桃实生树提早成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桃实生树成花的影响,我们于桃树花芽分化期,选择苯脲类细胞分裂素(KT30)、苄氨基嘌呤(BA)、玉米素(ZT)、多效唑(PP333)、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亚精胺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喷雾和点芽的方法,对2年生久保桃自然杂交实生树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mg/kg喷雾2次、多效唑1000mg/kg点芽2次、多效唑2000ms/kg喷雾1次和点芽2次、乙烯利500mg/kg喷雾2次、乙烯利1000mg/kg点芽1次、烯效唑125mg/kg喷雾2次、烯效唑250mg/kg喷雾2次药剂处理对桃实生树的始花节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mg/kg喷雾2次、多效唑1000mg/kg喷雾2次、多效唑2000mg/kg喷雾1次、烯效唑125mg/kg点芽1次、乙烯利1000mg/kg点芽2次等处理对二次枝诱导成花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陈乔  田晓莉  颜为  王宁 《作物学报》2015,41(12):1888-1898
为了探究棉花中上部叶片首先出现缺钾症状的生理机制,以中棉所41为供试材料,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缺钾(K)土壤上(速效K含量64.0~70.9 mg kg–1)进行试验,设置低钾(225 kg K2O hm–2)和高钾(375 kg K2O hm–2)2个钾处理,以不施钾为对照,观察蕾期至花铃后期主茎叶缺K症状的发展动态,并测定了叶片的K+含量。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缺K症状并不是简单的自下部老叶逐步向上发展,而是从第10节位左右向上推移,并且这种推移呈跳跃式,植株中部某些叶位的叶片一直未出现缺K症状或症状很轻微。棉花这种缺K症状模式与叶片K+含量无必然联系。叶片K+含量基本遵循随叶位上升而增加的规律,符合缺K条件下的一般特征,但这种自下而上增加的幅度及增幅较大的部位在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年份存在差异。大部分叶片的K+含量随叶龄增长呈或快或慢的下降趋势,但在蕾期至盛花期某些幼叶和功能叶的K+含量会出现上升现象,如2013年的第7~第14叶、2014年的第13~第16叶。要揭示棉花缺K症状的生理机制,还需要从不同叶片对K+的敏感性、K+在整株水平的再分配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亚高温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外源物质缓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毛粉802’、‘春秀A6’和‘铁甲美果’3个番茄品种为材料,探讨夏季33~38℃的亚高温对番茄叶片中色素和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探索外源物质(硼和亚精胺)对亚高温效应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亚高温可使番茄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下降;果实中的蛋白质、Vc、可溶性糖、酸含量升高,并改变糖酸比。综合硼、亚精胺及两者的混合处理结果,认为50 mmol/L的亚精胺处理作用较好,并认为‘铁甲美果’的硬果型番茄对亚高温的反应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外源亚精胺对菜豆幼苗耐低温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菜豆低温敏感型品种‘P16093’和耐低温型品种‘P16165’的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4℃低温(LT)以及4℃低温条件下喷施外源亚精胺(LT+Spd)3个处理组,对植株生长形态、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生物膜、内源多胺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外源亚精胺的喷施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缓解低温对菜豆幼苗株高、茎粗、鲜重、干重的影响;与LT组相比喷施外源亚精胺使得低温下两品种幼苗叶片中电解质渗透率降低,最多下降了16.94%;丙二醛含量升高,在第8天分别上升了42.81%和70.59%;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脯氨酸含量上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内源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可以通过调控植物体内多胺代谢,增强ROS清除系统来缓解菜豆幼苗低温胁迫下受到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不同节位摘顶对日光温室厚皮甜瓜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蜜世界、鲁厚甜2号厚皮甜瓜品种为试材,通过分析不同摘顶植株叶片可溶性蛋白质(Pr)、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探讨了不同节位摘顶对厚皮甜瓜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授粉后7d以内,两品种第18节、24节摘顶可使座瓜节位叶片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第30节摘顶则明显偏低,表现为:前者叶片Pr、Chl含量明显高于后者,而MDA含量、POD活性则较低。授粉14d之后,两品种第24节摘顶延缓叶片衰老的效果明显优于第18节、30节摘顶。植株摘顶后,不同节位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证实,第24节摘顶可明显延缓叶片衰老。综合分析表明,24节左右为厚皮甜瓜合理摘顶节位,早熟品种可适当提高摘顶节位,而中晚熟品种应适当降低节位。  相似文献   

9.
夏播“京早7号”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玉米植株叶片间的叶绿素含量(a+b,a、b,a/b值)变化有明显的区别.基部第一叶,叶绿素含量高峰出现早,维持时间短,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叶片为双峰曲线或多峰曲线变化.随叶位的升高而出现高峰期推迟,顶住叶稍晚;中上位叶最晚.全株叶片中,以17叶(穗位上1—2叶)含量最高,其次为以穗位叶为中心的中上位叶.全株叶片在不同生育期间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子粒灌浆高峰始期为最高,在此以前又在展2—3叶期,雄穗生长锥伸长——裂片期;雄穗小花分化——四分体期,抽雄——雌穗叶丝期,出现4个峰期.与叶片干物质积累输出动态有相应的变化.不同序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以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而a/b值则以下位叶>上位叶>中位叶.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下水稻剑叶中多胺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6个中熟水、陆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剑叶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水充足(对照)的叶片中Put、Spd和Spm含量随叶片的衰老而缓慢下降,与品种的抗旱性没有明显联系。水分胁迫处理(土壤水势保持-0.05 MPa)后,叶片中Put、Spd和Spm含量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瓜类蔬菜子叶离体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再生途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讨论了瓜类蔬菜子叶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草还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大量稻草被焚烧或者弃置,这不仅浪费了养分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稻草还田的方式方法,稻草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待稻草还田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谷氨酰胺转氨酶能催化酰基转移反应,使蛋白质分子间和分子内产生共价交联,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功能与特性。与其他来源的谷氨酰胺转氨酶相比,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因其不需要钙离子激活、分子量小、易于纯化、应用成本低等特性,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显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主要来源于链轮丝菌属。 本文对链轮丝菌属产谷氨酰胺转氨酶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MTG的分离纯化、MTG结构、MTG基因的克隆、转化和修饰、MTG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兰花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兰花试管开花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兰科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牧草育种工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述中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的同时,分析了牧草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育成的牧草品种少,良种推广和覆盖面积较小以及牧草育种理论基础薄弱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应从改进牧草育种的方法和途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牧草品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快良种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通过各部门协作攻关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Twenty two Uromyces appendiculatus isolates were tested on 20 differential and 25 Ecuadorian Phaseolus vulgaris cultivars in the seedling stage. Based on the infection types 20 races could be discerned. The Ecuadorian cultivars differed greatly in their reaction to the isolates, from resistant to only one isolate (`Red Small Garden') to resistant to all isolates (’G2333‘). The isolates showed a wide range of virulence to the Ecuadorian cultivars, from virulent to only two cultivars (isolate 13) to virulent to 21 cultivars (isolates 5 and 23). Seven cultivars with a basically susceptible infection type appeared to differ greatly in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when tested in three consecutive crop cycles. The disease severities in percentage leaf area affected averaged over the three cycles ranged between 83.9% for ‘Red Small Garden’ and 13.1% for ‘INIAP-414’.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does not seem an advisable breeding strategy, but the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offers a good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7.
MicroRNA在高等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RNA(miRNA)是一类20~24bp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成熟的miRNA通过与靶基因较保守的互补位点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和逆境响应等过程。本文综述了植物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重金属、干旱、低温、盐、热)响应中miRNA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研究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影响植物细胞膜系统、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次生代谢等诸多方面,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严重影响。因此,揭示作物在冷胁迫下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培育耐寒作物品种,从而减少生产损失,扩大作物种植面积,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目前,基于RNA-seq技术进行植物低温胁迫分子机制深度解析在拟南芥、水稻、油菜、茶树、小麦、烟草、高粱等重要作物上得到了发展应用。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在低温胁迫或低温适应过程中的转录组学研究现状,以期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抗性研究方面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分子设计育种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对育种程序中的诸多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提出最佳的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以及实现目标基因型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以提高作物育种中的预见性和育种效率,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的转化。分子设计育种主要包含以下3个步骤:(1)研究目标性状基因以及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即找基因(或生产品种的原材料),这一步骤包括构建遗传群体、筛选多态性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数量性状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等内容;(2)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育种目标设计目标基因型,即找目标(或设计品种原型),这一步骤利用已经鉴定出的各种重要育种性状的基因信息,包括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遗传效应、基因到性状的生化网络和表达途径、基因之间的互作、基因与遗传背景和环境之间的互作等,模拟预测各种可能基因型的表现型,从中选择符合特定育种目标的基因型;(3)选育目标基因型的途径分析,即找途径(或制定生产品种的育种方案)。本文评述近几年来我国在遗传研究材料创新、重要性状遗传分析、育种模拟工具开发和应用、设计育种实践、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分子设计育种的未来进行展望,最后指出我国近期应加强育种预测方法和工具、基因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平台等领域的研究,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20.
The Japanese pear (Pyrus pyrifolia Nakai)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grown fruit trees in Japan, and it has been used throughout Japan’s history. 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pears increased rapidly with the successive discoveries of the chance seedling cultivars ‘Chojuro’ and ‘Nijisseiki’ around 1890,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ivars has continued since 1915. The late-maturing, leading cultivars ‘Niitaka’ and ‘Shinko’ were released during the initial breeding stage. Furthermore, systematic breeding by the Horticultural Research Station (currently, NARO Institute of Fruit Tree Science, 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 (NIFTS)) began in 1935, which mainly aimed to improve fruit quality by focusing on flesh texture and black spot disease resistance. To date, 22 cultivars have been released, including ‘Kosui’, ‘Hosui’, and ‘Akizuki’, which are current leading cultivars from the breeding program. Four induced mutant cultivars induced by gamma irradiation, which exhibit some resistance to black spot disease, were released from the Institute of Radiation Breeding. Among these cultivars, ‘Gold Nijisseiki’ has become a leading cultivar. Moreover, ‘Nansui’ from the Nagano prefectural institute breeding program was released, and it has also become a leading cultivar. Current breeding objectives at NIFTS mainly combine superior fruit quality with traits related to labor and cost reduction, multiple disease resistance, or self-compatibility. Regarding future breed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each trait, QTL analyse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genomic selection analyses are currently in prog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