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在鹤壁市开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不同播期种植试验.[方法]将小麦分4批进行播种,对小麦不同播期(10月1、8、15、22日)出苗时间、基本苗数、主茎叶龄、分蘖期、茎蘖数、灌浆速率等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10月8~ 15日播种的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生长优势明显,有效分蘖、叶面积系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均高于其他播期,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为鹤壁市小麦最佳播种期.[结论]该研究可为鹤壁地区小麦高产栽培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麦的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构成。亩穗数的多少是制约产量的决定因素,亩穗数由基本苗和分蘖多少决定。要确保高产所需的亩穗数,就应在适期晚播、科学界定小麦播量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小麦播种质量主要受前茬作物秸秆数量、秸秆粉碎质量、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四种因素影响,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了泛麦7030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每穗实粒数、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分别达40.6粒、16.3个、45.1 g、94.1%,产量也最高,达7 511.20kg/hm~2;10月1日播种的次之(产量7 109.29 kg/hm~2),10月21日播种的小麦最差,产量仅为6 615.29 kg/hm~2。  相似文献   

4.
分析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在不同播种密度及播种方式影响下的表现,从而确定合理的小麦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保证小麦种植产量。以河南省漯河市农田试验基地作为试验区域,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播种密度,副区为播种方式,播种密度设4种,分别为112.5 kg/hm2 (D1)、150 kg/hm2(D2)、187.5 kg/hm2(D3)、225 kg/hm2(D4);播种方式设3种,分别为条播(T)、穴播(X)、宽幅播(K),分析其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在播种密度方面,表现最佳的为D3和D4,这2种播种密度下的小花数、小穗数及小穗结实率较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群体总茎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在播种方式方面,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苗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穴播、宽幅播、条播,返青期和收获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条播、穴播、宽幅播。在穗粒数和产量方面,穴播要高于宽幅播...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稻麦共期及不同小麦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试验设置双因子试验,3个稻麦共生期分别为0 d、7 d、14 d,3个小麦播种量分别为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以不同播种量为主因子,不同共生期为副因子,设置3个重复,共27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增加,但播种过晚,基本苗、次生根明显减少,共生期过长,播种量过大,抑制叶片的生长,但在拔节以后影响较小;共生期过长、播种过迟,且播种量过大,对拔节期小麦株高有抑制作用。播种过晚,播种量过大,无效分蘖增加,不利于有效分蘖的形成;小麦的结实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稻麦共生期为7 d时,播种量为225 kg/km2时,小麦的产量最高,共生期为14 d时,小麦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低。本试验对灌云县稻茬晚播小麦的合理播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小麦新品种"淮麦44"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播期与播种密度,特进行了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淮麦44"在淮北地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25日,且以每667 m~2基本苗数为21万苗时,小麦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进行地膜小麦膜上穴播和膜下条播2种模式播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条播和膜上穴播的成熟期差别不大,虽然膜下条播的基本苗、有效株数较高,但由于膜上穴播穗粒数、千粒重都较膜下条播的高,因此膜上穴播产量比膜下穴播高。膜上穴播小麦11月5日之前播种的产量基本一致,明显高于11月10日以后播种的产量;膜下条播小麦11月5日之前播种的产量比较高,11月10日后播种的产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8.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9.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10.
2011—2012年度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淮北地区不同播期小麦碳氮积累与转运规律,以及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小麦11月5日播种时,蛋白质含量有增加趋势,而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下降趋势,10月25日播种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并且其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因此,安徽省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高产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临优7287’为材料,采用连续挂牌标记法,研究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播期越晚,分蘖数越少。10月13日和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无分蘖的株数达50%以上;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的产量性状影响均表现为主茎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分蘖。10月13日播种的小麦主茎穗粒数最多达37.2粒,10月3日播种分蘖为1的小麦主茎千粒重最高为45.56 g;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麦谷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麦谷蛋白含量最高达4.40%,10月8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总蛋白含量最高为12.33%;分蘖加工品质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和10月13日、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Ⅰ蘖评价值最高均为50;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淀粉糊化特性优于主茎。因此小麦生产上,应选用多穗型品种,通过必要栽培管理措施,保证低位蘖成穗,不仅高产而且优质。  相似文献   

12.
单位面积的穗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要夺得高产,必须适当提高小麦的成穗率。提高成穗率就要选择分蘖力强的小麦品种,同时需要保墒造墒,保持良好的肥水条件,采用适宜的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合适的播期和播深。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不同播期生长发育特性及若干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在江汉平原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鄂恩4号、鄂恩1号及本院选育的稳定品系“92516”、“966057”作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较大,并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而实现,适期播种与晚播在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穗粒重、株高等性状方面差异达显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深翻模式和深松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沟播、宽幅精播、条播5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可提高底墒,显著提高从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的蓄水量,显著增加群体分蘖,显著增加穗长、可育小穗数,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高,且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休闲期采用"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较其它播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群体分蘖增加,育出冬前壮苗,穗数及穗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采用深翻模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均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两种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休闲期采用深松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搞清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最适配套播种方式,可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全苗壮苗的关键,还对小麦越冬及返青期的分蘖生长至关重要。本试验以镇麦12和镇麦15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播期、播量和施肥策略协调栽培方式对苏南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茎蘖动态、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单位面积成穗数,但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产量低于适期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推迟播期会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终产量显著低于适期播种条件下的产量。综合分析,2个品种“11月8日播种+12 kg/亩播种量+对应氮肥运筹”,是苏南沿江地区镇麦品种量质效协调栽培的适宜组合。试验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镇麦12比镇麦15容易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极端气候条件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小麦极端气象年份的气候特征与小麦地上部生理性状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气候对小麦一生的影响分3个阶段:返青前基础气候期、返青期气候期、灌浆气候期。在小麦生理性状的表现上以扬花期为分水岭分2个阶段,前期主要形成分蘖,分化小花、小穗,决定产量构成的亩穗数和穗粒数;后期表现干物质的有效积累,确定粒数、粒重,从而构成产量的三大因素: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因此,在气候异常年份,改进播种制度,根据气候调控亩播量,可间接调控亩穗数,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8.
播期与密度对襄麦D5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襄麦D51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于2016—2017年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襄麦D51为材料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的裂区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平均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提高,千粒重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每穗粒数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平均产量的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显著,最佳播期为11月4日、播种密度为每公顷315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19.
1998~ 2 0 0 3年在江苏淮南地区进行了稻田套播小麦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稻田套播小麦的器官形成与同茬口旋耕播种麦比具有主茎叶片数增加 ;有效分蘖期长、分蘖力强 ;根系分布浅、发根能力增强 ;个体生长健壮 ;穗数足、粒数多、千粒重高 ,产量结构协调等特点。在栽培上要狠抓适宜套播品种的选用 ,选择适宜的播期 ,提高播种质量 ,合理运筹肥料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2021年罕见秋汛等异常气候,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约15 d,滑县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0~20 d,为了研究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在一年两熟模式下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百农207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晚播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冬前叶龄小、分蘖总数减少,株高降低,亩穗数减少和千粒重略有降低。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少,因播量的弥补作用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产量结果表明,10月25日播种15.0 kg/亩、11月4日播种17.5 kg/亩、11月14日播种20.0 kg/亩有利于发挥百农207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