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于都市近郊中低产田对鲜食玉米/花生3∶4行比间作种植模式与其单作对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食玉米/花生3∶4行比常规间作模式最佳,玉米/花育28间作与玉米单作相比,每公顷增收2 976.0元,与花生单作覆膜相比,每公顷增收11 916.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模式玉米单株产量水平明显高于单作,且鲜食玉米较花生提前一个月收获,使得花生后期生长无玉米遮荫影响且具边行优势,可缩减间作与单作花生单株产量水平的差距(常规间作的小花生单株鲜果重高于单作不覆膜),从而大幅度提高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玉米—辣椒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辣椒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7 200 kg/hm2以上,辣椒产量约2 777 kg/hm2,总收入34 500元/hm2以上,较玉米单作增收21 804元/hm2左右,经济效益提高171%;较辣椒单作增收10 554元/hm2左右,经济效益提高44.0%。玉米—辣椒套作种植,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大区示范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广泛适用于冀东中高肥水农田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以收获青果穗经蒸煮直接食用的玉米叫鲜食玉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镇。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鲜食玉米一般亩产鲜果穗600~1000公斤,每公斤售价1.00~1.80元,亩产值600~1000元,是收获干籽的2~4倍。据统计全省1994年发展到18.1万亩。如果在栽培和贮藏保鲜技术上能做到周年供应,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增密后对带状套作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分别设置种植模式、密度、施氮量三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套作玉米(A1)和单作玉米(A2),副因素为种植密度:60 000(B1)和75 000株/hm2(B2),副副因素为施氮水平:0(C1)、225(C2)、300(C3)、375 kg/hm2(C4),连续2年的短期定位大田试验,测定并分析各生育时期2种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密度从60 000增至75 000株/hm2,单作和带状套作玉米分别增产5.36%和5.87%,带状套作玉米增产幅度较单作玉米高8.69%;在2种密度条件下,带状套作玉米施氮量达到300和375 kg/hm2时,产量较不施氮处理增加15.94%和14.28%,单作玉米施氮量达到225和300 k...  相似文献   

6.
近年,绥中县推广大蒜套种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蒜亩产 650 kg,亩效益 1 600元;生姜亩产 2 000 kg,亩效益 2 800元。两茬纯效益 3 500元。 1 大蒜栽培 3月下旬至 4月初提早整地,结合整地亩施腐熟优质农肥 7~ 8 m3。整地施肥后做垄,垄距 55 cm为宜。 4月 5~ 10日,双行栽培,行距 7~ 8 cm,亩保苗 3 500~ 4 000株。大蒜主要虫害是地蛆,用地蛆净 1 000倍液或用 80%敌百虫 800倍液进行灌根。 4叶期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 5 kg。 6月 15~ 20日及时收获,大蒜收获后给生姜及时培土,有利于发育。  相似文献   

7.
进行 2 种鲜食蚕豆设施栽培模式试验,对不同模式鲜食蚕豆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大棚西瓜鲜食蚕豆分枝数为6.7个,地上秸秆重659.1 g,单株荚数20.3个,单株荚重439.5 g,产量17.745 t·hm-2,增加收入17.745万元·hm-2;鲜食蚕豆套种葡萄的分枝数5.5个,地上秸秆重555.2 g,单株荚数18.8个,单株荚重408.0 g,产量11.385 t·hm-2,增加收入11.385万元·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宜湖北省黄冈市采用的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开展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3行)种植模式与常规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单作,收益达8 150元/hm~2,较常规玉米、大豆单作种植,间作模式分别增收2 116、3 670元/hm~2,分别增长35.1%、81.9%,经济效益可观,可为当地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优质玉米新品种柳糯10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糯10号是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以自选系sw41-1-2-1-1为母本、Lj2000-2-3为父本杂交配制育成的糯玉米单交种,该品种生育期中熟,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较好等特点,一般鲜果穗产量为11 200.0~13 500.0 kg/hm2,高产栽培可达15 000 kg/hm2,栽培密度为42 000~52 500株/hm2,果穗品质达到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二级标准,适宜广西鲜食玉米主产区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2010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6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抗性、产量及适口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京糯208鲜果穗产量最高,达到24 000 kg/hm~2,比对照增产38.6%,荣玉糯9号产量22 437 kg/hm~2,比对照增产29.6%。以上两品种鲜果穗采收期与对照相当,株型适中,抗病抗倒性强,口感好,比对照增产,差异极显著;赣糯二号产量21 288 kg/hm~2,比对照增产23.0%,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江淮地区,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秋季田间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由45 000株/hm~2提高到75 000株/hm~2,果穗籽粒颜色由白色转为黑色的速率变慢,籽粒完全转为黑色所需时间约相差2 d;株高、穗位表现为先逐步提高后趋于稳定;单果穗的重量在授粉后18~30 d内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单果穗重量的峰值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在时间上向后推移;鲜果穗产量随栽培密度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以60 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产量最高;鲜果穗的感官品质在栽培密度达到67 500株/hm~2后,品质变差,综合品尝总分随栽培密度的提高先略有提高,后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充分利用南阳盆地的光、热、温、水资源,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丰富食物类型,满足人们食物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我们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了南阳盆地甜豌豆-春甜(糯)玉米-夏甜(糯)玉米一年三收高效栽培技术,供生产上参考。一、经济指标每667m2收获甜豌豆荚果650kg,产值1 040元(1.6元/kg)。收获春播套种鲜食甜(糯)玉米果穗4 000穗,产值2 000元(0.5元/穗)。收获夏播套种甜(糯)玉米果穗4 000穗,产值2 000元(0.5元/穗)。合计每667 m2产值5 040元。二、立地条件土地平整,土层2m,耕层25cm,耕层质地中壤-轻黏,底土层  相似文献   

14.
鲜食型玉米朝甜603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年在兰州市良种繁育试验站进行了鲜食型玉米朝甜603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如以收获籽粒为目的,大田种植密度以75 000~82 500株/hm~2为宜,此时产量可达14 098.4~14 356.5 kg/hm~2;如以收获鲜穗为目的时,综合鲜穗穗长、穗粗,行粒数等因素,大田种植密度以67 500~75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绿洲灌区套作系统的光能和灌水利用效率,实现节水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目标。在限量灌水条件下,进行了甜瓜/向日葵单套作灌溉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9种灌溉制度下甜瓜/向日葵单套作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繁殖分配。结果表明,甜瓜/向日葵套作系统的生物量积累和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2种作物单作,套作系统的总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在灌水次数9次和灌水定额450 m~3/hm~2时达到最大,光能利用效率(1.25%)比甜瓜、向日葵单作分别提高93.50%、75.32%,套作系统总生物量(15 724 kg/hm~2)比甜瓜、向日葵单作分别提高87.30%、92.79%。甜瓜、向日葵套作显著提高了2种作物地上部繁殖分配比例,2种作物单作各灌水处理间繁殖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甜瓜/向日葵套作系统的适宜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9次、灌水定额450 m~3/hm~2。  相似文献   

16.
西瓜套种生姜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俊文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88-88,94
西瓜套种生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姜产量一般要比单作增产3000~4500kg/hm2,西瓜和生姜套种的收益比单作可增加15000元/hm2。详细介绍了瓜姜套种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西瓜套种生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姜产量一般要比单作增产30004500kg/hm2,西瓜和生姜套种的收益比单作可增加15000元/hm2。详细介绍了瓜姜套种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鑫糯A380是柳州市鑫丰成种业有限公司以自选系XFC2000-1-5-2为母本,XFC-1-3-3为父本杂交配制育成的糯玉米单交种,生育期中熟,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较好等特点,一般鲜果穗产量为11 250.0~13 500.0 kg/hm2,高产栽培可达15 000 kg/hm2,栽培密度为45 000~49 500株/hm2,果穗品质达到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二级标准,适宜广西鲜食玉米主产区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2011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宜沧州生态类型区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间作4∶4种植模式与常规玉米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其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7 605kg·hm~(-2),大豆平均产量1 530kg·hm~(-2),玉米单作平均产量8 280kg·hm~(-2),间作综合产量比单作增产10.32%,平均增收节支约8 250元·hm~(-2),玉米、大豆间作经济效益较玉米单作显著提高,为当地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鲜食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金糯102、极峰甜糯2号、川单丰油88及桂花22为试材,通过比较2:4间作模式及单作模式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寻求最佳鲜食糯玉米与花生品种间作组合。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花生间作种植后性状表现为,玉米的株高等植株性状提高,空杆率下降,但穗长等产量性状表现下降趋势,花生的单株饱果率、双仁果率、出仁率、百果重、百仁重均有明显提高,侧枝长、总分枝条数、单株生产力有所下降。经济效益表现为:糯玉米单作糯玉米‖花生花生,2:4模式下,金糯102‖川单丰油88组合间作经济效益最高,比其他间作组合每公顷增收753. 9~2089. 1元,增收4. 83%~14. 65%。生产上,若要粮油兼收,金糯102与川单丰油88组合经济效益较高。以收获鲜食糯玉米为主,可优先考虑极峰甜糯2号与桂花22组合,若以收获花生为主,则优先考虑金糯102与川单丰油88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