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辣椒根系分泌物与抗疫病的相关性,测定了4 个不同抗性辣椒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疫病表现抗病的PRMND 和DNP56 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辣椒疫病表现高度感病的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科星6 号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新机遇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释放和处理8 h 后对休止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效果显著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从小麦根系中分离筛选得到的对辣椒疫病有较高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HG28-5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产孢子囊和孢子萌发试验,检测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盆栽和小区试验,确认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平板稀释培养法测定了根际定殖能力。结果表明:HG28-5显著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HG28-5对辣椒疫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中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2.57%和79.96%;HG28-5在辣椒根际的定殖能力很强,用HG28-5处理辣椒种子,发芽胚根中其定殖密度为4.45 × 105 cfu · cm-1,HG28-5处理盆栽辣椒根系,其定殖密度稳定维持在105 cfu · g-1以上。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HG28-5为绿针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3.
防治辣椒疫病的芽孢菌株的筛选及其抑菌效果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93个分离物,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5个芽孢菌株。室内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带宽达8.0-11.3mm。温室控病试验表明,芽孢菌Bn-130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最好,达64.7%。无菌滤液试验表明,拮抗菌Bn-130无菌滤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减少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辣椒品种抗疫病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单因子和复合因子试验,研究了苗龄、温度、接种体浓度对辣椒抗疫病能力的影响,初步提出了一个筛选抗疫病辣椒材料的方法。其要点是使用60日龄幼苗,在25℃定温条件下单株根际灌根接种3000个游动孢子,辣椒对疫病的抗性可在接种后5~7天表现出来。并对不同来源辣椒疫霉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辣椒疫霉菌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  相似文献   

5.
辣椒疫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276个分离物中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有较强 拮抗作用的放线菌7株。室内测定其对辣椒疫病菌的抑菌带宽为7.8~13.0 mm;温室盆栽防治试验表明, 菌株CQ21-3对辣椒疫病控病效果最好,控病效果达73.2 %;无菌发酵液试验表明,放线菌CQ21-3无菌发 酵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有效抑制疫病菌菌丝生长,降低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6.
以10种瓜类蔬菜幼苗为材料,在其2片真叶展平时,分别以孢子浓度为2×103、2×104、2×105个.mL-1的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悬浮液进行了人工灌根接种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瓜类蔬菜品种幼苗对辣椒疫霉菌的抗病性表现完全不同,其中早熟1号肉丝瓜和新秀丝瓜幼苗未感染辣椒疫霉菌;其余9种瓜类蔬菜幼苗随着接种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浓度的提高而抗病性降低,在接种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浓度为2×104个.mL-1时,蜜本南瓜和新广优节瓜幼苗抗病性较强,早优苦瓜和碧峰黄瓜中度抗病,特大新红宝西瓜、秀美青筋白瓜、银辉薄皮甜瓜、台优蒲瓜和晶莹1号西葫芦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7.
以27份辣椒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进行了抗疫病水平的鉴定,以期筛选抗疫病的辣椒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鉴定为高抗水平的材料共有3份,占供试材料的11%;其中L151的病情指数最低,为2.86,其次为L19,病情指数为5.71。鉴定为抗病水平的材料共有6份,占供试材料的22%,病情指数介于10.00~30.00。中抗材料有3份,占供试材料的11%,其余15份材料均为感病材料,占供试材料的56%。同时,为了评估辣椒疫霉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杀菌剂氟啶胺和氰霜唑对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表明氟啶胺和氰霜唑对7株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的区间范围分别为42.68%~71.85%和1.87%~55.01%;其中氰霜唑对菌株P5的抑制率最低,仅为1.87%,对菌株P1和P2的抑制率也较低,分别为22.38%和37.50%,预示着供试的部分辣椒疫霉菌菌株对氰霜唑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及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引起、对辣椒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国内外25份材料进行抗疫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抗性差异大,其中有6份材料表现免疫,3份材料表现高抗,8份材料表现抗性,3份材料表现中抗和5份材料感病。  相似文献   

9.
胡琼  张海松 《北方园艺》2012,(3):147-149
通过对峙培养等方法分离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有效拮抗的木霉菌株,进行了辣椒疫病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richoderma spp.)TC株系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引起的辣椒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峙培养和木霉菌挥发性代谢物质抑菌活性测定试验中对辣椒疫霉菌都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5%和7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先浇灌接种孢子悬浮液后60d接种辣椒疫霉,对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3.7%。将木霉TC与15%甲霜灵1 000倍协同作用防治辣椒疫病时,可达82.5%,防效比单独使用木霉或甲霜灵要好。二者表现出较好的协同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线辣椒疫病是由霜霉目疫霉属病菌侵染所致。该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组织内越冬,若遇合适条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随流水、雨水冲溅传播侵染辣椒植株根、茎、枝、叶,并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形成再侵染。在线辣椒生长过程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严重发生,辣椒植株成片枯死,叶果萎蔫脱落,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β- 氨基丁酸诱导甜( 辣) 椒抗疫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报道了用β- 氨基丁酸( DL-β-aminon-butyric acid, BABA) 喷雾处理辣椒叶片和茎后的诱导抗疫病作用。研究证明: 高浓度BABA ( 1 000 g/mL) 对离体辣椒疫霉病菌无抗菌活性, 用其喷雾处理辣椒的茎叶所诱导的抗疫病作用可完全控制其危害; 用BABA 诱导处理后3 d 接种辣椒疫霉病菌, 辣椒植株开始表达出较高的诱导抗性, 这种抗病作用可持续20 d 以上, 并表现出与数量抗病性相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研究大蒜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大 蒜不同部位粗提物均对辣椒疫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特别是鳞茎粗提物,在150.0 mg·mL-1 浓 度下,对辣椒疫病菌生长抑制率达100.0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下降。盆栽试验结果 表明,不同浓度大蒜各部位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大蒜鳞茎粗提物浓度为150.0 mg·mL-1 时,防效可达 59.38%。GC-MS 测定结果表明,大蒜根、茎叶和鳞茎粗提物中分别有20、19 和23 种挥发性物质,均以有机硫化物为主, 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0% 以上,但其组成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别。向培养基中加入硫醚类有机硫化物纯品,对辣椒疫病菌的 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00 mg·L-1 二烯丙基三硫醚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达60.55%。与大蒜轮作或混栽可 有效降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59.81% 和62.09%。这些结果说明大蒜挥发性物质在辣椒疫病的绿色防控上有很 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辣椒疫霉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旖森  张亮  盛浩  袁红  周清 《中国蔬菜》2019,1(1):65-69
以筛选、获取优良辣椒疫霉病害生防菌株材料为目标,通过平板稀释法与对峙法对水稻土壤耕层可培养细菌进行 分离和筛选,成功从167 株可培养细菌中分离、筛选获得1 株拮抗菌LRS-1,并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拮抗菌对辣椒疫霉菌具有68% 左右的室内持久抑菌率以及63.4% 的温室病害防效;Realtime-PCR 检测结果表 明该拮抗菌对根围疫霉菌侵染数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辣椒品种卞椒1号为试材,采用太阳能消毒、添加不同比例蚯蚓粪和使用生防菌剂灌根3种方法,研究不同防控措施对辣椒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太阳能消毒可以杀灭土壤中的疫病病菌,且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佳,但对土壤菌群中各类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添加不同比例的蚯蚓粪均对辣椒幼苗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添加30%蚯蚓粪的育苗基质对辣椒疫病的控制效果最佳。从蚯蚓粪中分离获得两株生防菌A116和B107,均对辣椒疫病病菌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将太阳能消毒与生防菌剂灌根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对辣椒疫病的最高防效可达91.67%。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辣椒疫霉菌的方法,对30份贵州地方辣椒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辣椒苗期抗疫病能力与其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30份贵州地方辣椒材料中,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9份,中感材料9份,感病材料8份,高感材料3份;辣椒苗期抗疫病能力与茎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Chla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