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空中核爆炸的情况下,光辐射是损毁水稻的主要因素,光辐射可使三叶期、分蘖期水稻的叶片烧损、株高降低,其损毁程度随着距爆心距离的加大而减弱,叶片受到烧损仍然存活的植株,爆后可迅速恢复生长,叶片数、株高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达对照水平,分蘖能力也不受影响。收获时大部分受损水稻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平均单株分蘖数、  相似文献   

2.
移栽时剪根对水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水稻移栽时设置6个剪根处理,研究剪根对水稻生育时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分蘖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时剪根对株高无明显影响;移栽时留根长度在0~0.5cm会推迟水稻的生育时期,降低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导致产量降低;移栽时留根长1~2cm,虽然分蘖数降低,但有效分蘖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稻田亚铁过量会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通过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施入不同量FeSO4·7H2O对水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验田中FeSO4·7H2O施入量大于744 kg/hm2时,水稻分蘖期株高和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试验田中FeSO4·7H2O施入量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为冷浸田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低温胁迫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蘖是影响水稻穗数进而影响单产的重要农艺性状,气象条件对分蘖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低温对分蘖的影响,以中熟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采用人工控制方法,在分蘖始期进行温度和持续时间双因子胁迫试验,借助统计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总穗数、有效穗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和低温天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有效穗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温度差异造成的总穗数、有效穗差异极其显著,分蘖期温度低于19℃,对分蘖极为不利;总穗数、有效穗随低温天数的增加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短时间的低温天气对分蘖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水稻的分蘖数、株高、每株叶面积受氮肥影响较大,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分蘖、株高受灌溉条件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水稻的群体生长质量,但过高的氮肥并不表现为更利于水稻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水稻分蘖对水稻产量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水稻分蘖特征特性,选用了6个不同的分蘖势类型水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水稻品种分蘖势在0~0.3667个/株·d,叶片生长速度在0.1500~0.2143片/株·d,西科12、Y两优143、Y两优2号为强分蘖势的品种;而科优21、Q优6号、紫优93是弱分蘖势的品种.对强分蘖势的水稻品种在分蘖期进行氮肥营养调控研究表明:在较高土壤肥力的条件下,不施氮肥处理能确保高产目标有效穗的实现,减少了无效分蘖的发生,Y两优143和Y两优2号的成穗率达到63.16%和64.47%,显著高于施用分蘖肥的处理.施用氮肥后,明显导致发生较多的无效分蘖,两个品种的成穗率比对照降低5.72%~6.69%和5.11%~9.1%.通过对分蘖势弱的品种施用不同分蘖肥研究表明: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下,少施用氮肥对水稻确保有效穗和提高成穗率有利,施用10%的分蘖肥处理下成穗率达到63.53%,高于其他的处理1.43%~5.35%.  相似文献   

7.
木醋液是生物炭制成过程中所产生烟雾冷凝形成的液体,本试验旨在研究木醋液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天两优14’为试材,用稀释100和300倍的木醋液,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喷施1~3次,测定农艺指标。结果表明,除稀释100倍木醋液喷施1次处理外,喷施不同稀释倍数及不同次数的木醋液均能提高水稻产量1.7%~16.9%,生物量10.0%~24.8%,有效穗数12.7%~23.7%,总粒数6.2%~22.3%,实粒数6.6%~18.8%。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株高2.7%~9.2%,分蘖数10.9%~46.7%,SPAD 2.1%~27.1%。以稀释300倍喷施2次和3次的增加效果较好,且喷施2次与3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稀释300倍的木醋液可促进水稻的生长且提高水稻的产量,一般以分蘖期和孕穗期各喷施1次施用效应更好。  相似文献   

8.
陈娟 《种子》2009,28(6)
以扬稻6号和武运粳7号为材料进行盆栽实验,研究了Cd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Cd胁迫对水稻植株的分蘖力、株高、植株干物质的积累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叶片的生理活性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Cd胁迫对水稻植株的分蘖、株高和植株干物质的积累量的影响均为植株较幼嫩时影响较大,而对开花期的分蘖成穗率、株高和植株干物质的积累量影响不大,反映了水稻植株在开花期具有较好的耐镉性;(3)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每穗粒数受影响最大,说明Cd胁迫抑制了穗分化;(4)Cd处理使分蘖末期水稻叶片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上升了,而叶片的光合速率下降了,反映了水稻叶片在分蘖末期受Cd胁迫后,膜系统受到了伤害,而脯氨酸含量的上升则反映了水稻叶片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耐Cd性.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降水对云南玉溪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水稻生长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长阶段天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孕穗—抽穗期,降水量与水稻其他各生长阶段天数呈显著正相关,以分蘖—孕穗期(r=0.6362,P>0.01)和移栽—分蘖期(r=0.4247,P>0.05)受降水限制最大。移栽—分蘖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分蘖—孕穗期和乳熟—成熟期日较差与相应阶段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与孕穗—乳熟期气温呈正相关。结实率与乳熟—成熟期最高气温和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孕穗—成熟期气温呈负相关。水稻产量与移栽—分蘖期最高气温和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丰年这3个因子与平年和歉年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移栽—孕穗期水稻生产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孕穗—成熟期则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高的气温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较大的温差促进物质的积累,对提高水稻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1父本去杂 1.1分蘖期 从父本移栽大田后进入旺盛分蘖期起,田间杂株可辨别.表现为:株高,较正常父本植株高10 cm以上,发棵快,分蘖强,叶片挺举.正常父本株呈现淡绿,杂株为深绿色.从田间父本行看去比较显眼,较易识别.  相似文献   

11.
分蘖和乳熟期控制灌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合理的制定水稻控灌灌溉制度,开展了单生育期内水分控制灌溉对水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在水稻分蘖(FN)和乳熟期(RS)分别以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FN1,RS1)和90%(FN2,RS2)作为灌溉下限进行控制灌溉。结果表明:与常规浅湿灌溉相比,生育期水分控制灌溉可以减少该生育期内灌水次数和灌水量,控制灌溉停止后,分蘖期处理水稻需水出现补偿效应,乳熟期则不明显;控制灌溉不利于水稻株高生长,有利于增加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控制灌溉节水效应显著,但同时减产作用也十分明显,FN1、FN2、RS1和RS2处理分别节水21.1%,16.2%,29.4%和18.1%,减产27.8%,26.8%,29.5%和19.2%;分蘖期控制灌溉减产作用大于节水作用,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显著下降,较对照处理降低8.5%~12.7%,乳熟期控制灌溉IWUE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因此,从生产角度来讲,当灌溉水水资源匮乏需要控制灌溉时,为了提高IWUE,宜在乳熟期适当控灌,而分蘖期不宜控制灌溉。  相似文献   

12.
水稻萌发耐淹性种质资源筛选及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澄  樊萝康 《作物学报》1962,1(1):61-70
作者用水培的方法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缺磷的影响,结果证明:幼苗期缺磷的影响最显著,表现出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因此,栽培水稻在幼苗期及分蘖期充分供应磷肥有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丹 《中国种业》2020,(11):89-92
为了阐明生物炭对寒地早粳稻生长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两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粳稻品种龙粳21和空育131为材料,对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水稻的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寒地早粳稻生长存在影响。施入一定量生物炭有利于水稻分蘖的形成,生物炭用量为5t/ha(C1)时能够增加两个参试早粳稻品种的分蘖数。施用生物炭能够提高水稻分蘖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但不同品种生物炭施入量存在差异。同时,生物炭用量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叶面积指数大小,其中龙粳21在C2水平下,获得最大的叶面积指数,而空育131在C1水平下,获得较大的叶面积指数。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生物炭用量(10-15t/ha)有利于两个品种分蘖期干物质积累,齐穗期茎鞘干物质的积累,而低生物炭用量(0-5t/ha)有利于两个品种齐穗期叶片和穗干物质的积累。研究结果将为生物炭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方寒地稻作区地理环境特殊,由于水稻有效分蘖不足,低位分蘖少,水分管理不合理等,致使水稻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以浅湿干循环间歇性灌溉控水控温,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减氮减药、促低位分蘖、早定穗为原则,介绍了寒地水稻返青分蘖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提高水稻种植技术、促进水稻产量和效益双提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糯稻新品种特糯2072分蘖成穗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糯2072的分蘖成穗情况受基本苗影响较大。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最高分蘖期提前,成穗率下降,单穴分蘖和单穴成穗数在单穴栽插1~7苗范围内相应增加。适当提高基本苗数有助于发挥特糯2072的大穗型品种优势,实现分蘖成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最优组合,获得最高产量。在17cm×20cm的栽插密度下,基本苗应控制在138万~188万株/hm2,即每穴栽插5~7苗为宜。  相似文献   

16.
水稻分蘖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分蘖是影响水稻穗数并进而影响其单产的重要农艺性状,是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水稻分蘖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自然条件、植株营养、植物激素、遗传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深入研究水稻分蘖发生机理,更加有效的调控分蘖发生,将会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水稻分蘖的发生及调控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形态、环境、激素、分子等4个方面对水稻分蘖发生的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19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s;检测到1个与株高有关的主效QTLs,定位于1号染色体RM302~RM104标记之间,对表型贡献率达71.72%。找到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与分子标记RM302和RM104紧密连锁,对株高具有极强的矮化效果,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矮秆基因与株型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分蘖期控水处理对超级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超级稻在不同分蘖阶段的最适控水程度,以广东省主推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为材料,于2014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田间试验。在水稻分蘖数达到不同的2个阶段分别设置2个水分梯度处理,研究了分蘖至拔节期控水处理对超级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特性等的影响,以及对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适度控水(控制0~2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5)%能够提高处理期间早季玉香油占叶片SOD、POD、CAT和晚季SOD、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也能够提高早晚季处理期间叶片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同时,还能够降低叶片MDA含量。分蘖期适度控水在复水后能够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同时还能够减少无效分蘖数、提高后期叶面积指数,促进籽粒灌浆和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而提高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提高产量。因此,在玉香油占分蘖期控制0~2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5)%能够达到节水、高效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惠珍  罗伟雄  王蕴波 《种子》2004,23(12):55-57
本文研究了11个广东省主推杂交水稻组合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通径作用.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生物产量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每穗实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生物产量、千粒重;株高、每株穗数的直接效应为负.广东省的杂交水稻育种和栽培目标是:株高适中,大穗粒多,粒小,分蘖适中.  相似文献   

20.
淹涝胁迫条件对水稻形态的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分析不同品种早稻对水淹胁迫的响应,于2012年3—7月分别对不同品种水稻的分蘖期、抽穗扬花期耐淹能力及不同淹涝强度对一些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不同品种籼稻在不同的淹涝强度处理间的株高变化结果不一。不同淹水处理小区出现主茎穗和分蘖穗发育进程不一致,生育期延长天数与淹水天数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湘早籼24’植株相对比较矮,受钻心虫危害比较严重。钻心虫发生面积和淹水强度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淹水处理造成水稻产量降低,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产量降幅随淹水时间延长而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