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小麦从播种出苗到越冬开始(日平均气温降到2℃以下)叫做冬前时期。从年平均气温2℃以下到来年平均气温回升到2℃左右时止,一般称为小麦越冬期。小麦的冬前时期和越冬期是小麦的营养生长期,是根系、叶片、分蘖等器官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小麦的生长状况对春季麦苗生长和争取穗大、粒饱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俊 《吉林农业》2002,(12):20-20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3.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已经进入越冬期的小麦,要想确保翌年大丰产,必须管好冬季小麦田。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关键,关键在冬前。"越冬期小麦田间管理是否到位,对翌年粮食增产、增收有着直接影响。小麦从出苗到越冬这段时间,就是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即"三长一完成"。在这个时间段,生长的中心是分蘖。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保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使弱苗转壮,壮苗稳长,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翌年穗多、穗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2018年洪泽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前期水稻腾茬推迟和2017年10月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播期偏晚,播期拉长,导致苗情差异不一。越冬期遇低温天气,叶龄进程悬殊较大。返青拔节期,随着气温回升,加之科学施肥,迟播弱小苗小田块生育进程加快,分蘖两级分化快。但高温少雨使成穗不足,穗分化时间短,导致穗型小。科学防控,赤霉病病情较轻。灌浆乳熟期,灌浆速度加快,降水和高温使小麦根系早衰,导致后期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为此,小麦减产严重。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临优7287’为材料,采用连续挂牌标记法,研究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播期越晚,分蘖数越少。10月13日和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无分蘖的株数达50%以上;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的产量性状影响均表现为主茎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分蘖。10月13日播种的小麦主茎穗粒数最多达37.2粒,10月3日播种分蘖为1的小麦主茎千粒重最高为45.56 g;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麦谷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麦谷蛋白含量最高达4.40%,10月8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总蛋白含量最高为12.33%;分蘖加工品质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和10月13日、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Ⅰ蘖评价值最高均为50;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淀粉糊化特性优于主茎。因此小麦生产上,应选用多穗型品种,通过必要栽培管理措施,保证低位蘖成穗,不仅高产而且优质。  相似文献   

7.
秋冬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冬前和越冬期。由于分蘖发生和生长的热量不足。分蘖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寒秋冷冬年份易导致大面积麦田的分蘖和成穗率不高。冬小麦分蘖节是产生分蘖、冬季贮藏养分和幼苗越冬的重要器官.主宰着幼苗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小麦生长动态对穗粒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扬麦14号的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进行扬麦14号播种密度试验,使小麦形成不同的长势,研究长势与穗粒结构的关系。[结果]小麦的基本苗和总苗数、分蘖数、叶龄、株高、次生根条数、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对穗粒结构的主要指标都有影响,影响最明显的是拔节期总苗数、越冬期单株分蘖数、冬前期和返青期叶龄、株高、冬前期和越冬期次生根条数、拔节期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拔节期总苗数、冬前期单株成穗数、叶龄余数、冬前期株高、越冬期次生根条数、越冬期干物质重和抽穗期单茎叶面积对小麦单产的影响较大。[结论]小麦长势影响穗粒结构,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通过人工干预使小麦长势向着高产优质的穗粒结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试验证明小麦化控的关键时期是孕穗-灌浆期,壮丰安能有效地促进小麦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芸苔素在增加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济南市唯一的国家农气基本站2012--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有利气象条件,评价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指出冬前气象条件适宜,墒情良好,冬小麦平均分蘖和次生根较上年较多,安全越冬。返青后至抽穗气温偏低,延长小麦分化时间,易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乳熟至收获期间天气条件利大于弊,有利于小麦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冀中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生产试验,在适期播种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的分蘖力不同,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也不一样,其中,邯4564分蘖力较强,基本苗数量在150万株/hm~2为宜;邯麦16号分蘖力中等,邯麦13号分蘖力一般,基本苗数量在300万株/hm~2为宜。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品种单株分蘖与成穗的影响不同,其中,对邯4564的分蘖力和分蘖成穗数影响显著,对分蘖成穗率影响不明显;对邯麦16号的分蘖成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影响显著,对分蘖力影响不显著;对邯麦13号的分蘖力、分蘖成穗数和成穗率影响均为显著。从单位面积穗数的构成分析,成熟期的单株分蘖95%以上来源于冬前分蘖,春季分蘖成穗很少。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品种的分蘖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并注重培育冬前壮苗,保证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12.
秋冬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冬前和越冬期,由于分蘖发生和生长的热量不足,分蘖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寒秋冷冬年份易导致大面积麦田的分蘖和成穗率不高.冬小麦分蘖节是产生分蘖、冬季贮藏养分和幼苗越冬的重要器官,主宰着幼苗的生命.分蘖节在土壤中埋藏的深浅,不仅对于促进或控制分蘖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与安全越冬密切相关.分蘖节在土壤中埋藏过深,有抑制分蘖的作用,使分蘖减少;分蘖节暴露地表,易受干旱与冻害威胁,引起死亡,二者都不利于育壮苗,抗旱抗冻.可见播种方法与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分蘖节在土壤中的位置,因而也影响幼苗安全越冬的能力.小麦越冬前的管理,如冬灌蓄墒、增施腊肥、耙耱、保墒、镇压以防风蚀等措施,其作用实质都是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受旱,增强越冬力,确保小麦正常生长,以利增产.  相似文献   

13.
连续5年对豫麦13等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镜检的结果表明,豫麦13生育过程独到,前期发育慢,越冬抗寒性强;后期发育快,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同步较早,分蘖成穗数多,穗粒数和粒重较稳,熟相好。具体表现为分蘗期、幼穗分化期长,灌浆期短,成熟早。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南方小麦的高产稳产,从1975年起我院组织省内有关科研单位、院校和部分高产社队进行小麦高产研究及攻千斤联合试验。现将我院近几年的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并结合淮南地区小麦高产经验,对千斤小麦栽培技术及高产生理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省淮南和苏南地区,冬季气温不很低,小麦越冬期0℃以下的天数,一般只占越冬天数的1/4到1/2,多栽培春性大叶型品种,分蘖期较短,每亩成穗数较少。春季多  相似文献   

15.
以11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植栽培处理条件下,分蘖成穗、分蘖发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稀植处理加快了分蘖的发生速度,提高了穗层整齐程度,增加单株收获穗数;稀植栽培有效提高品种分蘖率,降低分蘖消亡率,增加群体中分蘖比例;分蘖成穗率与基本苗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正相关,随基本苗的降低,所有供试品种分蘖成穗率均表现为A3>A2>A1。  相似文献   

16.
浅谈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主要有播种量过大、秋冬气温低、土壤湿度不适、播种质量不高、施肥不当、播期不当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高分蘖成穗的措施,主要包括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精少量播种、配方施肥、提高播种质量、精细田管等,以提高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晋州市的冬小麦群体充足、单株分蘖较多,个体发育较好,为春季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1越冬期苗情分析1.1越冬期偏晚。一般年份12月初冬小麦基本进入越冬期,今年由于气温持续偏高,小麦目前仍没进入越冬期。1.2一、二类麦面积大。小麦播种面积39万亩,一类麦面积为1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5.9%;二类麦面积为26万亩,  相似文献   

18.
<正>石家庄是小麦种植集中区,该地区小麦种植特点是种植面积大、单位产量高。如果在小麦播种时期遭遇连阴雨,小麦播种日期也会比往年同期较晚,加之气温较低,对小麦的发芽率和分蘖情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将会导致小麦总体苗情较弱。为避免小麦因苗弱减产,特提出以下管理要点,供种植户参考。1小麦越冬期管理  相似文献   

19.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气温变化规律与小麦适宜播期、播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20年来衡水市的气温资料进行统计,从理论层面对衡水市适宜播期、播量进行分析探讨。小麦播期推迟到10月5日以后基本可以杜绝早播旺苗;10月6—10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6~14℃的保证率在70%以上,越冬前≥0℃积温495~570℃的保证率在50%以上,为最佳播期;10月11—20日播种,冬前积温不足,单株分蘖显著减少或难以分蘖,亩基本苗可掌握在35万~50万穗,即10月11日播种35万穗,每晚播一天增加基本苗1.5万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