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对云南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梯级电站群开发利用中,针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超前关注并及时开展有关陆地表层环境要素的山地植被演变动态及环境效应,是关系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紧迫问题。选取澜沧江上已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漫湾电站为案例,通过对该电站库区及周边遥感图像的技术处理,获得对库区周边山地植被覆盖状况的宏观、快速监测。解决了常规方法在澜沧江梯级电站群峡谷山区植被覆盖调查中客观存在的困难,弥补目前在该区开展的有关大坝安全研究中,对周边库区周边地表环境生态安全研究上的不足,为澜沧江上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其它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澜沧江中下游河岸带为案例研究区,针对4种河段生态系统类型,对比研究了水电开发对河岸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电开发是澜沧江中下游河岸带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受水电开发的影响,河岸带土壤主要养分因子含量和土壤养分综合质量均趋向规律性分布,横向上随距离增加呈上升趋势,纵向上在漫湾库区出现峰值;漫湾库区和小湾样带土壤养分综合质量随距离变幅较小,漫湾坝下和景洪样带土壤养分综合质量随距离变幅较大;已建库区的植被恢复和小气候改善对库区及坝下河岸带土壤养分条件产生正面影响,工程施工对在建电站河岸带土壤养分条件产生负面影响,且负面影响强度与施工规模和施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水电开发的影响强度呈幂指数减小趋势;总体来看,养分条件较好的样点主要集中在已建库区和自然河段以及距离河道50m以外的远岸处,养分条件较差的样点主要集中在在建电站以及距离河岸50m以内的近岸处。  相似文献   

3.
常规岩土体变化监测方法的局限性造成采用它们来实施大型库区及周边地表形变的持续监测非常困难.为了解决大型水电站库区岩土体的高效实时变化监测这一关键问题,选取乌东德水电站库区为研究区域,根据岩土体变化类型,分别采用D-InSAR技术和假彩色合成技术对库区进行监测,提取出变动区域.最后通过2种方法的监测结果与地面验证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变化地点和岩土变动类型与分析结果相一致,达到了发现变化、监视趋势的遥感监测目的.证明了D-InSAR技术和假彩色合成技术相结合用于监测广域岩土体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 柘溪库区从高标准桔园建设开始直至桔园的投产后管理,始终把桔园建设与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图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措施是梯级桔园采取梯壁生草梯面覆盖。由于安化柘溪库区柑桔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开发,库区建设与生态平衡成了库区开发利用的焦点,人们担心库区开发会引起水土大量流失,造成水库迅速淤积,缩短电站寿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开展了梯级桔园采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研究二滩水库蓄水以后库区周边植被的变化规律,为水库蓄水对周围边植被生长变化的影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遥感影像为试验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分解模型对研究区1999—2014年每年11月份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依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对估算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波段运算结合阈值分割对植被覆盖状况变化较为明显的区域进行检测。[结果]自1999—2014年,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状况逐年变好,主要表现为高覆盖度区域面积逐年增大;局部地区受到人类活动、土壤侵蚀、耕地以及滑坡的影响植被覆盖度降低,约占总面积的19.5%;植被覆盖状况显著变好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39.8%,主要集中在距离水库较近的区域。[结论]二滩水库蓄水改善了库区周边植被的生长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整体逐年变好。  相似文献   

6.
改性纤维素类聚合物固沙剂的吸附力学及崩解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地植被信息在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山地植被信息,但是存在山地地形阴影的影响以及山地植被信息混淆问题。该文以山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多光谱数据,分析山地植被的主要特点,借鉴阴影消除植被指数(SEVI)的构造原理及形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山地植被覆盖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算法--植被区分阴影消除植被指数(VDSEVI)。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已有的其他植被指数,VDSEVI较好地消除了地形阴影的影响;VDSEVI的信息量大,植被覆盖的识别能力较强,较好地解决了植被信息混淆问题,能够更好地反映山地植被覆盖情况。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VDSEVI存在显著差异;阴影稀疏林地和相邻非阴影稀疏林地的相对误差较小,为3.428%;各土地覆盖类型样本VDSEVI标准差均小于0.06;植被覆盖样本VDSEVI与太阳入射角的余弦值(cosi)的相关系数为?0.800。为验证VDSEVI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将VDSEVI应用于内蒙古阿尔山和福州市闽侯县,结果表明VDSEVI同样适用。新疆那拉提、内蒙古阿尔山和福州市闽侯县3个区域基于VDSEVI阈值法的植被信息提取总体精度分别为84.136%、87.339%、86.709%,Kappa系数分别为0.799、0.788、0.791。  相似文献   

7.
山地植被信息在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山地植被信息,但是存在山地地形阴影的影响以及山地植被信息混淆问题。该文以山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多光谱数据,分析山地植被的主要特点,借鉴阴影消除植被指数(shadow eliminated vegetation index,SEVI)的构造原理及形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山地植被覆盖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算法—植被区分阴影消除植被指数(vegetation distinguished and shadow eliminated vegetation index,VDSEVI)。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已有的其他植被指数,VDSEVI较好地消除了地形阴影的影响;VDSEVI的信息量大,植被覆盖的识别能力较强,较好地解决了植被信息混淆问题,能够更好地反映山地植被覆盖情况。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VDSEVI存在显著差异;阴影稀疏林地和相邻非阴影稀疏林地的相对误差较小,为3.428%;各土地覆盖类型样本VDSEVI标准差均小于0.06;植被覆盖样本VDSEVI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cosi)的相关系数为?0.800。为验证VDSEVI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将VDSEVI应用于内蒙古阿尔山和福州市闽侯县,结果表明VDSEVI同样适用。新疆那拉提、内蒙古阿尔山和福州市闽侯县3个区域基于VDSEVI阈值法的植被信息提取总体精度分别为84.136%、87.339%、86.709%,Kappa系数分别为0.799、0.788、0.79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库区土地利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开展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2005—2019年期间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6.8亿元,总量达到了917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严重失调和重度失调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北岸的四川省境内,勉强协调和良好协调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岸的云南省境内。植被覆盖对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人口和地形起伏度为负向驱动关系,降水量对库区北部局部地区为正向驱动关系,其余地区为负向驱动关系。[结论]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应加强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2000年Landsat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遥感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植被覆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建立山东省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数量变化分析、区域差异分析、流失流向分析,对山东省2000-200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山东省植被覆盖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28%,山地丘陵区为其集中分布区.2000-2004年山东省植被覆盖总的变化趋势是减少的,但速度缓慢,植被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植被覆盖的减少主要流向于耕地、水域、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  相似文献   

10.
石壁水库是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石井镇和晋江市安海镇、内坑镇)重要饮用水源。近几年来,集水面积内受周边不法群众在夜间盗采瓷土矿,部分山地毁林种茶或改种巨尾桉,造成库区地表破坏,冲刷泥土入库,造成水道、水库淤积,影响水库功用与水质安全。我们采用遥感手段,在基于大比例尺应用上,通过对库区集水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进行动态监测,摸清流域内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现状,在分析侵蚀动态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小流域植被覆盖与工程措施因子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长江委丹江治理工程重点项目区西河小流域植被覆盖与工程措施因子(CP)进行遥感监测研究,为丹江流域以及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定量检测、土壤侵蚀综合防治和评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丹江流域商南县西河小流域环境小卫星遥感数据,采用Erdas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影像中各类地物植被覆盖度。利用卜兆宏等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模型(QRSM模型)植被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关系式算法,即用土壤流失量遥感监测植被因子算式开展计算和分析。[结果]西河小流域北部治理区和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和工程措施因子值相当低;在河道两岸有局部区域出现了植被覆盖与工程措施因子高值区,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居民房屋建筑和道路建设破坏了植被;中部人口集中的区域,治理程度较低,仅有较少区域出现植被覆盖集中连片高值区。[结论]影响水土流失众多客观自然因素中植被覆盖因子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起陆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水土流失应综合考虑地理、自然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寒河源区土地覆盖的精准分类方法,为地物分类提供参考,分类结果可为青海湖流域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6种监督分类器(平行六面体、最小距离、马氏距离、最大似然、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对青海湖沙柳河流域的土地覆盖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最佳提取方法统计得出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土地覆被概况。[结果]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和最大似然的分类精度较高,其总体分类精度均大于96%,Kappa系数均大于0.95,平行六面体的分类精度最低,误差较大。综合各种分类精度及分类图像局部细节,支持向量机分类效果最佳。通过解译可知沙柳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71.09%,裸地和湿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16.26%和10.24%,水体、农田和建筑用地面积较小,共占流域总面积的2.41%。[结论]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可实现对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土地覆被的良好分类。整个流域植被覆盖度高,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3.
1990-2015年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1990—2015年乌苏里江流域内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和差异,为该流域内人地关系研究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提取乌苏里江流域1990年和2015年的土地覆被信息,分析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 1990—2015年的26 a间,乌苏里江流域内农田、湿地面积变化较为明显。农田呈扩张趋势,面积增加6 089.69 km2,增长率18.4%。其中,5 416.7 km2农田由湿地转化而来,农田扩张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区域。湿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 683.51和844.09 km2,减少率分别为56.4%和3.51%。俄罗斯境内土地覆被变化作用强度较弱,各土地覆被类型间变化率均不超过2%。[结论] 气候、地形、农业宏观政策和农业生产方式等是推动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规模的扩大是该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是金沙江下游主要山地灾害之一,它对重大水电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的工程安全可能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危害。通过评估该区泥石流对重大水电工程的影响,指出泥石流对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施工道路、水电工程附属设施及移民安置、库区泥沙、坝区工程设施等4个方面。以金沙江下游白鹤滩电站库区黑水河泥石流为例,具体分析了泥石流对水电工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水河泥石流可能堵塞主河,其堵塞回水和溃决洪水对白鹤滩电站建设的施工道路、临时设施有一定危害。此外,泥石流会将大量的泥砂带入库区,从而减少电站的有效库容。  相似文献   

15.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较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干旱区其表现更为突出.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可为区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Landsat遥感影像和水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开都河流域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径流量与生物量变化趋势,进一步讨论水利工程建设对开都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其中耕地面积直线增加;2)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开都河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适应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3)水利工程运行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逐渐增加,裸地面积逐渐减少,说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与植被相互作用的临界现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随继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20-23,2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土高原境内侵蚀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下游河道强烈淤积的主要物源区。该区的土壤侵蚀受到多重因素的复合作用,植被作为其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之一而广受关注。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论述了研究区侵蚀模数、林草覆盖度和林木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一些相对较大的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将这些相对较大的侵蚀模数定义为极端侵蚀模数——相似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最大侵蚀模数,并拟合出它们与林草和林木覆盖度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得出极端侵蚀模数由增加到减小的临界林草覆盖度为24.2%,临界林木覆盖度为12%。这就是说,在其它复合因素不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当研究区林草覆盖度小于24.2%或林木覆盖度小于12%时,极端侵蚀模数随着林草或林木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覆盖度大于上述临界值后,极端侵蚀模数则随之减小。该研究成果对于更有效地管理黄河中游流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2-2010年GIMMS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植被NDVI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植被覆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山区NDVI值明显高于中部平原区。过去29a间,松花江流域植被NDVI稳定性较强,总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有明显的阶段性:1982-1990年植被NDVI持续增加;1991-1997年相对稳定,1997-2003年呈波动降低趋势,2003-2010年缓慢上升。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表明,松花江流域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而且植被NDVI变化受气温影响程度强于降水,针叶林是松花江流域受气温影响最大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黄河湿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滨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监测植被覆盖度是研究湿地植被状况的重要方法。以郑州市黄河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等密度模型,基于1999-2011年的郑州市黄河湿地TM遥感影像,进行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反演,并结合降水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分析了郑州市黄河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郑州市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研究期内平均植被盖度由60%下降到40%,典型黄河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年降水的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影响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持续减少的重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高黄河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