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漠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表明,全球9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有35.9亿公顷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全球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3亿美元。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荒漠化问题的由来、1977年以来几次全球性荒漠化评估和国际社会对荒漠化问题的争议。通过分析1977~1991年间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的失败原因和《荒漠化公约》面临的资金机制、履约机制、技术转让与传播和荒漠化评估指标与基准等主要问题,得出深入研究人为和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和全面评估全球荒漠化态势对促进2005年后全球履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造防治荒漠化的绿色屏障王治(四川省计划委员会)1994年联合国第45届大会通过的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和林业部把1995年6月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宣传月”。目前,全球...  相似文献   

4.
防治荒漠化与植被建设岳桦如今,土地荒漠化的阴影已经笼罩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占1/4的陆地面积,并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成为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区又是全国的荒漠化土地较多的省...  相似文献   

5.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来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今困绕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问题之一。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扩展,求得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1992年6月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把荒漠化问题列为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2年47届联大通过了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谈判委员会”,从1993年5月起,公约谈判历经5次会议,终于在1994牢6月17…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1/4,影响了全球1/5的人口,直接危及全球粮食和生态安全,导致饥饿和贫困,阻碍发展和经济增长。应对荒漠化挑战是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中通过重点分析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和展望,旨在为出境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参与当地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推进防治荒漠化技术“走出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建设以及加强跨境生态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是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全世界现有荒漠化土地3600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约有10亿。荒漠化土地还以每年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国有33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近四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新疆又是全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中国的沙漠,三分之二分布在这里。全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占51%,绿洲面积…  相似文献   

8.
沙漠化孰荒漠化?──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名之我见李禄康(林业部国际合作司,北京100714)本刊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教授的文章,题目是“全球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该文以国际防治沙漠化公约谈判为背景介绍了全球...  相似文献   

9.
略谈土地荒漠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危害刘槐荫土地荒漠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全球有9亿人口受荒漠化影响,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全世界有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危害。现在,全球荒漠化土地已达3600多万平方公里,并...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和沙化是全球极为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全球社会稳定。湖南省现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865599hm^2,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807527hm^2,沙化土地面积58072hm^2。根据湖南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形成的主导成因进行归类,湖南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类型主要属于水蚀荒漠化类型。湖南省部分地区的特殊地形条件和土壤环境为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丰富的降水条件为水蚀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荒漠化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阐述了国内外荒漠化动态监测、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土地沙漠化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土地荒漠化形式。荒漠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己达3 600万km2,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荒漠化土地还以每年5万km2~7万km2  相似文献   

13.
<正>干旱地植被恢复是全球瞩目的生态热点之一,土地荒漠化防治属于干旱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荒漠化引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治过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层面,有效的防治需要“连点成线”,增强国际合作。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则是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大中亚荒漠化综合治理”国际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大中亚国际培训”)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防治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经验成果,面向大中亚地区6个国家的林业官员和科技人员开展国际培训。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笔者梳理出了大中亚国际培训实施重点,以期为深入开展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沙漠化定义的内涵、外延及在我国的实质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荒漠化是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全球性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法国两位科学家分别于1949年和1959年提出了荒漠化和沙漠化两个具有不同涵义的名词。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之后,引起了对荒漠化和沙漠化定义的长期争论。联合国也曾多次对荒漠化概念作了修改和补充,于1994年在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上作了最后确定、我国对荒漠化和沙漠化概念的解释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派。本文除对上述观点进行综述外,本着和国际接轨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界定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内涵、外延,并指出这些概念在我国的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是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各国因荒漠化特征及国情的不同,防治特点、体制设计、技术手段等有所不同.介绍了阿根廷土地荒漠化现状、危害及主要成因,梳理了其荒漠化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成功经验、做法,并剖析了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比我国国情和荒漠化防治现状,从法律法规、管理运行机制、防治机制、水资源管理利用、国际履约与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在非洲的严重旱灾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这一悲剧迫使国际社会更加密切地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一词得到广泛的使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赋予荒漠化以新的内涵、1994年《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又从成因和发生范围方面对“荒漠化”给予了更加明确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  相似文献   

17.
全球茺化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在讨论了荒漠化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茺的分布状况和因荒漠化引起的经济损失情况,论述了荒漠化的主要危害,并针对干旱地区的不同地类,如旱作农地、灌溉农地、草地、林地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由国家林业局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共同举办的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引起了世界受荒漠化危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土地荒漠化防治已经成为事关“建设生态文明”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要闻     
<正>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召开6月17日,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大会主题为"人才、科技、绿色、共享"。来自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400余名代表分享了土地可持续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探讨了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共同为解决全球荒漠化问题研究对策、贡献智慧、分享经验、凝聚力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视野看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特别是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峰会以来,林业可持续发展被纳入国际社会政治议程,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成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乡村发展、防止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