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杂双七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0-2001年兴宁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了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优质两系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面积66.7hm^2。兴宁市农业局根据培杂双七的品种特性,运用两系稻优质高产栽培措施、平衡施肥方法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示范成功,示范片培杂双七生长平衡,转色正常、无病虫为害,每667m^2产量2000年早造为656.2kg、晚造为664.8kg,2001年早造为595.72kg、晚造为691.92kg,充分发挥了培杂双七的高产稳产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在揭西县五云镇中低产田示范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27 kg、高产田块达432 kg,且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在揭西县中低产稻区进一步推广种植;同时还介绍了培杂双七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四期"、适时播种育秧、及时抛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表现具有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培育壮秧,科学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4.
揭西县五云镇坡苏、保新、宝石等行政村的耕地大多为沙壤土质,土壤肥力差,水稻产量较低,每造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属中低产田。1998年早造,在揭阳市科委和揭西县科技局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引种两系杂交稻,取得明显效益。2003年试种培杂双七、培杂茂选等两系杂交稻共400亩,经过认真组织实施和加强栽培管理,试种获得了成功,最高亩产达到432公斤。两系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早造种植面积近万亩。试种结果表明,在引种的这些品种中,以培杂双七的田间表现最好,实割验收高、中、t63块田共199.8平方米,平均亩产427公斤。现将种植示范结果与栽培技术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低温对杂交水稻新组合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在广东省、市区试中表现有苗头,并且准备在梅州市试种推广的7个杂交水稻新组合进行分期播种试验,观察各组合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与其生育后期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的耐寒性强弱依次为粤杂889、粤杂2004、培杂268、培杂双七(CK)、Ⅱ优998、金优428和丰优308。建议对于耐寒性差的组合,即使区试、示范表现良好也应谨慎推广。  相似文献   

6.
酯酶同工酶电泳鉴定天优122、培杂双七种子纯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水稻秧苗针叶期的酶粗提液进行酯酶同工酶(EST)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天优122不但具备父母本互补酶带EST3、Est4,同时也具备父本酶带Est7及母本酶带Est11、Est12,F1与双亲的酯酶酶带强弱有差异;而培杂双七不但具备父母本互补酶带Est3、Est4,同时也具备父本酶带Est8、Est9、Est10、Est11和Est12,F1与双亲的酯酶酶带强弱也有差异,说明利用酯酶同工酶鉴定杂交稻品种天优122、培杂双七的种子纯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05年早造广东省杂交稻区域试验资料,通过新复极差检验、变异系数与回归系数分别对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优优316及对照组合华优8830、培杂双七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优316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均较好,是一个较有发展前途的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从应用基础到开发推广,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科研体系,正沿着由“三系法”到“两系法”,进而到“一系法”的构思进行,即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走向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从而把杂交稻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我省的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利用与研究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在各级科研、生产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展。 1 现状 1.1 两系杂交稻的科研攻关成果喜人   在不育系选育方面,选育出的不育系数量较多,质量也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表现出育性稳定、转换起点温度低、育性转换明显且生物形状优良的不育系有GD-1S、GD-7S、GD-8S、穗35S、N9S、D1S、HD3S N22S等,其中GD-1S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强优组合的选育方面,已从过去单一利用培矮64S配组向利用多种不育系配组方向发展,至2000年已有培杂山青、培杂双七、培杂茂三、培杂67、培杂茂选、培杂粤马等6个组合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培杂双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5.67万hm2 ,已发展成为我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当家组合。试种表现出有苗头可供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扩大种植的新组合有培杂南胜、粤杂122、培杂青珍等,这些新组合具有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米质好、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粮食作物·◆水稻几个不育系在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中的利用评价!!!!!!!1(5)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种植示范及栽培技术!!!!!!!!1(7)免耕直播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形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3)弱感光籼稻不育系万金A与博A测配组合主要性状比较!!!3(3)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的遗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0年华南早籼组品种广东试点产量的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特优721丰产性最强,优优122、中优223、粤丰占、特籼占25表现出高产稳产,培杂双七、梧农10号、桂包新占稳产性和丰产性较好,菲优多系1号在广州试点的产量表现较高,闽泉2号在广州试点比对照种粤香占和汕优63减产极显著,而在高州试点则比粤香占和汕优63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天丰优316是汕头农科所用恢复系汕恢316与不育系天丰A组配而成的籼型杂交稻感温组合,2006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9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至2009年早造,该组合在广东、江西两省累计推广种植4.23万hm2。利用2004年与2005年早造广东省杂交稻区域性试验资料,通过新复极差检验、变异系数与回归系数方法分别对天丰优316与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在丰产性、稳定性与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天丰优316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均较好,是一个较有发展前途的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到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水稻新品种,2005年灵山县引进Ⅱ优明86、两优航1号等14个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培杂双七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灵山表现均属感温型迟熟品种,生育期在130~151d之间,Ⅱ优明86、两优航1号、硕丰2号、特优70、新两优6号、特高3号、Ⅱ优6号、丰优丝苗8个品种均比对照种增产,增产幅度为2.03%~20.34%,有望通过品种审定后推广种植;其余6个品种均比对照种减产,建议作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两系法杂优组合培杂茂 3在鄂东蕲春大面积生产中的优势表现 ,简述了培杂茂 3等两系培矮系列组合特殊的栽培特性及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双七瓢虫是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对大豆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试验测定了双七瓢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双七瓢虫捕食大豆蚜的数量与大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双七瓢虫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日捕食量最大,3龄幼虫和成虫次之2,龄和1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双七瓢虫成虫及1~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依次为:Na1=1.1305Nt1/(1+0.0137 Nt1),Na2=0.8564 Nt2/(1+0.0491 Nt2),Na3=0.7158 Nt3/(1+0.0142 Nt3)。Na4=0.9983 Nt4/(1+0.0097 Nt4),Na5=1.1309 Nt5/(1+0.0089 Nt5)。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超级稻培杂泰丰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播种、育秧、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割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培杂泰丰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超级稻培杂泰丰晚造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培育嫩壮秧、抛秧、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超级稻培杂泰丰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培杂279水稻的特征和栽培要点,通过试验分析氮、磷、钾配施对培杂279产量的影响,得出培杂279高产栽培中的氮、磷、钾科学配施方法,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超级稻培杂泰丰主要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秧、栽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培杂泰丰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培杂118是信宜市农科所利用培杂64S和信J118测配而成的现任纱杂交稻新组合,其生育期较长,属中迟熟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肥抗倒、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比达98.0%、中抗白叶枯病和纹枯病、丰产性较好等特点。针对培杂118及其父母本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高产制种与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培杂丰2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指出培杂丰2是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优质恢复系R0245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高抗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易制种等优点,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同时总结了该组合高产栽培与制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