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中效果.方法 80例行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应激反应、肺功能、呼吸力学、术后恢复指标及肺部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T0)、通气即刻(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大疱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对37例开胸行肺大疱切除术患者的麻醉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无麻醉意外及围手术期死亡。术中通气侧肺大疱破裂1例;单肺通气时一过性低氧血症(SpO2<90%)4例,复张性肺水肿1例,呼吸衰竭1例,及时处理后均恢复。结论肺大疱切除术术前充分的治疗准备,气胸侧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中良好的气管插管及导管的管理,合理的麻醉方式和深度,加强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以及有效的术后镇痛以及护理是肺大疱手术麻醉成功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菌感染及时药情况,对比机械通气前后的菌群变化。方法:采集慢性阻塞性肺痰病236例的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皮标本细菌构成是:G^-菌78.5%,霉菌16.7%,G^ 菌4.8%。机械通气前后痰培养结果分别为G^ 菌4.6%和5.7%,G^-菌83.1%和68.7%(P<0.05),霉菌13.0%和25.7%(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致病菌以G^-菌为主,机械通气后霉菌培养阳性率增高,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G^-菌对氨基酸甙类和三代头孢耐药情况严重,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时药率较低。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细菌下呼吸道感染和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致病菌及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后气道内致病菌及肺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48例应用呼吸机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测试,并对易引起下呼吸道细菌寄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机械通气、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41例患者下呼吸道培养出了致病菌(占85.4%),其中16例发生肺部感染(占39%)。致病菌中,不动杆菌占第一位(26.8%)。对致病菌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20d、插管全麻、无营养支持对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而年龄、抗生素种类、手术部位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致病菌气道内的寄生是引起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原因,早日脱离呼吸机,根据药敏合理运用抗生素及加强营养支持可能是降低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OLV)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67例OLV患者分为2组,A组(33例)采用七氟烷预先吸入后行OLV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至术毕;B组(34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两组OLV患者在双肺通气(TLV)平卧位(T1)及侧卧位(T2),以及OLV 30(T3)、60(T4)、90min(T5)及术毕(T6)时PaO2、PaCO2、HR、MAP及Qs/Qt变化。结果:两组OLV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FEV1、OLV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前动脉氧分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OLV患者T3、T4、T5时PaO2明显低于T1、T2时(P0.05),而Qs/Qt明显高于T1、T2时(P0.05),且A组T3、T4、T5时Qs/Qt明显低于B组(P0.05),T6时两组OLV患者Qs/Qt、PaO2与T1、T2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对OLV患者肺内分流影响较小,而对PaO2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无创机械通气能明显升高PaO 2,降低PaCO 2,增加脑组织供氧量,被广泛应用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特别是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尤其适用.我院呼吸内科于2001年6月~2004年12月应用无创机械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老年Ⅱ型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1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慢阻肺 ,COP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类病人行手术时的麻醉有其特殊之处 ,如果处理不当 ,往往出现许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就此类病人的麻醉处理作一综述。1 术前处理[1 ]术前慢阻肺病人主要是对症处理及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慢阻肺病人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气短、喘息 ,桶状胸 ,双肺底或肺野可有湿性罗音及 (或 )干性罗音等。术前的对症处理一方面可解除病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可改善呼吸功能 ,提高肺的代偿能力。术前处理包括 :停止吸烟 ,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 ,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  相似文献   

8.
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1例胸外伤并发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其通气模式、潮气量(VT)等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加适当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6~9 cm H2O),较小潮气量(5~8 mL/kg)通气效果良好,通气前PaO2(48.3±5.6) mmHg,PaO2/Fio2(144.8±36.7);撤机时PaO2(80.6±8.2) mmHg,PaO2/FiO2(352.5±31.2)(P<0.01)平均使用呼吸机时间(23.2±4.6) d,无1例发生并发症.抢救成功16例(76.2%),死亡5例(23.8%).结论小潮气量、适当的PEEP值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胸外伤并发ARDS患者的低氧血症,且可避免气压伤、容积伤的危险,对临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胸外伤并发ARDS患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总结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护理要点.主要是早期发现及处理气胸,正确选择通气模式,做好患者-呼吸机协调的护理,降低肺泡内压,避免肺泡过度扩张.本组29例患者气胸均治愈.  相似文献   

10.
猪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猪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反映肺损伤程度的指标-肺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的研究,探讨猪SP-A在急性肺损伤(ALI)和兽医临床上诊治猪呼吸系统疾病(PRD)中的意义。【方法】选择50±1日龄的18头健康大白猪建立包含对照组(NS组)和油酸组(OA组)的油酸-急性肺损伤模型;取1、3和6 h时相点,分别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SP-A含量、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BALF中SP-A含量;血清中SP-A含量、BALF中SP-A含量与肺含水量两两变量间的相关性用Kendall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与NS组相比,OA组的肺含水量在1、6 h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5),在3 h时相点极显著增加(P<0.01);在OA组中,3 h时相点肺含水量高于1 h时相点、6 h时相点肺含水量低于3 h时相点,但差异均不显著;推断在OA组3个时相点中,1 h时相点处于肺损伤前期,3 h时相点肺损伤较严重,6 h时相点位于肺损伤的缓解期。与NS组相比,在OA组的肺损伤前期,血清中SP-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在OA组的肺损伤较严重时期和肺损伤缓解期,血清中SP-A含量高于NS组,但是与NS组差异均不显著;而OA组中,肺损伤较严重时期血清中SP-A含量比肺损伤前期极显著降低(P<0.01),肺损伤缓解期血清中SP-A含量比肺损伤较严重时期显著降低(P<0.05)。在肺损伤不同时期,OA组BALF中SP-A含量都极显著低于NS组(P<0.01);在OA组中,肺损伤较严重时期与肺损伤前期相比,BALF中SP-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肺损伤缓解期与肺损伤较严重时期相比,BALF中SP-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SP-A含量与肺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0327,P<0.01),BALF中SP-A含量与肺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499,P<0.0001)。【结论】由于SP-A 的表达具有非肺组织特异性,所以把猪血清中SP-A含量作为反映肺损伤程度的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可以把BALF中SP-A含量作为急性肺损伤中反映猪肺损伤程度及其预后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为兽医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清和BALF中SP-A含量诊治猪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并发症多,易发展为呼吸衰竭和(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护理难度大。严密监护病情变化、合理氧疗、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积极心理疏导等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有者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在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至12月期间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48h以上的AECOPD患者59例临床资料。根据氧疗方法分为HFNC组和无创正压通气(NIPPV)组,比较各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24hPaO_2、PaCO_2、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在拔管治疗后,PaCO_2、PaO_2、PH、心率、呼吸频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HFNC组和NIPPV组在治疗后,患者在ICU的入院天数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舒适度的测评结果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FNC在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中与NIPPV效果相同,但HFNC损伤小,相对舒适,是一种适宜AECOP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的无创呼吸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全肺切除术后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全肺切除术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介绍全肺切除的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可能达到的疗效,以及手术方法。手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同时引导病人的后续治疗。结果:32例全肺切除术患者由于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结论: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术后护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芹菜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小鼠模型,研究芹菜素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芹菜素可以降低LPS诱导的肺组织损伤和肺组织MPO活性.与LPS组相比,芹菜素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肺泡盥洗液中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并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芹菜素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对小鼠急性肺损伤产生抗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对鸡舍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诱导鸡胚肺损伤的缓解作用及机制,为预防和缓解鸡舍PM2.5污染引起的鸡呼吸道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4日龄鸡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鸡舍PM2.5诱导鸡胚肺组织损伤模型,再利用鸡胚肺损伤模型研究TBHQ的缓解作用。在建立鸡舍PM2.5诱导鸡胚肺组织损伤模型试验中,选取不同浓度的PM2.5(0、0.25、0.5、1 mg·mL-1)在14日龄鸡胚卵白处注射,5 d后,观察鸡胚存活率以及鸡胚肺组织形态,选取合适的PM2.5处理浓度(0.25 mg·mL-1),建立鸡胚肺损伤模型。在TBHQ对PM2.5诱导鸡胚肺损伤的影响试验中,将14日龄鸡胚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PM2.5组(0.25 m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对患者血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严重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无创通气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无创通气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1h和2h后两组动脉血中pH、PaO2、PaCO2的变化以及治疗2h后两组肺功能中PEF、FEV1.0/FVC的改变。结果无创通气组在治疗后较对照组PaO2、PaO2/FiO2升高、PaCO2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无创通气组的PEF、FEV1.0/FV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患者肺泡的氧合功能以及肺的顺应性,是抢救重症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肺隔离症的患者影像学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X线胸片中,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阴影7例,团块状阴影13例,其中病灶内有透光区9例;20例行CT检查,均表现为肺内片影及团块影,其内含有气囊腔或液气平面囊肿,共发现异常动脉供血6例。结论对肺隔离症的诊断,CT明显优于X线平片,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癌肺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155例肺癌患围手术期采用的术前、术后等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出现心律失常7例,肺不张3例,死亡1例,其它并发症5例,余均康复。结论加强肺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AECOP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AECOP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分别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_2)、动脉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白蛋白(albumin, 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水平变化。结果干预前2组OI、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1周后OI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PaCO_2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观察组OI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ALB、P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2组ALB、PAB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ALB、PAB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过程中给予AECOPD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及肺功能,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利于患者后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所致胸部严重创伤逐年增加,创伤所致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胸、血气胸患者较为常见,此病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胸腔闭式引流术因其操作简单、能迅速改善呼吸、及时了解胸内出血及肺损伤情况,并为制定进一步抢救措施提供准确的依据,对整个抢救过程能否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