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建立海南昌江地区芒果花期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和模型,以期为芒果气象灾害防范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建立气候适宜度,根据其与芒果气象产量的相关性,确定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 气象产量丰歉指数与气候适宜指数呈显著相关关系;芒果花期适宜度指数低值主要在12月-2月上旬;湿度适宜度指数更能反应芒果单产的丰歉情况。[结论] 建议芒果开花期安排在2月中旬及以后,可大概率避开低温阴雨天气;开花期间天气干燥对芒果丰产较为有利。适宜度指标可以用于评价气候条件对芒果开花期的适宜程度。  相似文献   

2.
安徽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评价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及时合理地开展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安徽省油菜主要种植区1961-2010年油菜生长阶段气象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油菜的生理特征,建立了安徽省区域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同时,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和产量丰歉指数的关系,建立了油菜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可以动态反映安徽省各区域气候条件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评价指标对各区域油菜生育期内气候条件适宜程度的评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其长势和产量有较好的区分度,且稳定性较好,可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 要:为了研究芥蓝生长与贵州气候资源相适宜的情况,基于1981-2010年贵州省8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芥蓝的生物特性,根据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气温、降水以及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芥蓝生长的逐侯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芥蓝生长气温较适宜、适宜和最适宜期集中于3月第1侯到11月第5侯,而最适宜气温期集中在4月第4侯到10月第3侯;降水较适宜、适宜和最适宜期是3月第5侯到5月第5侯、7月第3侯到11月第4侯,但降水最适宜时期较短,只有10月第3侯和第6侯。气温为主导因子时,降水对芥蓝的气候适宜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作用,贵州各地芥蓝生长的最适宜气候期是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并且秋季气候条件优于春季,可满足2~4季芥蓝露地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板栗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水市麦积区板栗物候调查观测资料及1971—2017 年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建立了板栗生长发育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式,对逐年板栗各个生长发育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7 年天水市板栗气候适宜度较高为0.67,光照适宜度较高为0.74,其次是水分适宜度为0.66,温度适宜度较小为0.65。近年来,综合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温度、水分适宜度在不同发育阶段变化较大,光照适宜度较高。萌芽开花阶段温度适宜度变化幅度较大,水分适宜度升高趋势明显。果实形成期水分适宜性较差,温度适宜度较大。果实成熟期温度适宜度较小,水分适宜度较高,板栗的后期生长环境条件变差趋势明显。萌芽开花期的水分条件及果实成熟期的热量条件应该为板栗建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建立广西温度、降水、日照和综合要素的日尺度适宜度模型,应用于广西柑橘气候适宜度等级分类,以及历年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广西87个国家自动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和柑橘生长气候习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利用典型年份、阶段异常天气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逐日气象要素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均在0.89以上;各要素适宜度指标的分类方法合理,广西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柑橘种植适宜区,符合实际情况。模型的尺度精细,定量评估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较好地描述柑橘气候适宜度随季节和阶段性的极端高温、低温、干旱、暴雨等异常天气变化;广西柑橘各气象要素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受地域气候影响明显,热量条件充足甚至过多,而降水和日照在一些地区不足,柑橘种植选址应更多考虑降雨和日照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潮州凤凰单丛茶种植的气候优势,以凤凰单丛为研究对象,以潮州与饶平站1991—2020年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2019—2021年区域内不同高度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湿度、降水等要素观测值和南方丘陵山区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气象要素气候平均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应用柯西分布模式阐释气候要素对茶树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宜度,利用气候品质评价方法评估不同高度茶园与不同采摘季节的茶叶气候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凤凰单丛茶种植区域的综合适宜度都比较高,该地区普遍适宜种植茶树,尤以300~900 m高度层最为适宜;凤凰单丛茶不同采摘季的气候品质排序为春1茶、春2茶、秋茶、夏茶;同时,中高山茶叶品质好于低山与平地茶叶。该研究较好揭示了凤凰单丛栽培的气候优势和茶叶品质的气候背景,可为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描述马铃薯全生育期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利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多项式拟合方法构建了旬尺度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了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生长全过程气候适宜度动态评价指标;并与株高和产量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气候适宜度与株高、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气候适宜度与株高的相关系数(R)在0.2881 以上(样本数位57 个);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系数(R)在0.3633 以上(样本数位32 个)。本研究建立的旬尺度气候适宜度模型更为精细地描述了马铃薯气候适宜度的连续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及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生态气候资源对蓝莓生长发育的适宜状况,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动态性的原则,从蓝莓的种植区域生态环境、生育期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水平3个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构建了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了土壤、气温等评价因子对蓝莓生态气候适宜度的隶属函数,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分配,构建一个二级层次结构的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可定量化计算出确定品种的蓝莓在具体种植地和时间段的生态气候适宜程度。本研究填补了国内蓝莓生态气候适宜性模糊评价的空白,为蓝莓引种、建园、产量及品质预测、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评价湖北地区中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度,服务于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农事工作人员及时合理的开展田间管理,达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目的。利用湖北中稻生育期内逐旬的气象资料和相关农业气象指标,构建中稻生育期内旬际日照时数、平均温度、降水适宜度的隶属函数,计算3项气候要素适宜度的逐旬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得出湖北中稻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及对产量影响的模型。结果表明:中稻全生育期内,湖北省多年平均状况的光、温、水气候要素的适宜度均为较适宜,其中以气温适宜度为最佳,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小,而综合适宜度围绕多年平均值波动,且振幅较小。同时,选定的4个气候地区的综合适宜度在中稻生长发育前期均表现为较适宜,后期受阶段性高温干旱以及暴雨的影响,适宜度较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产量模型模拟的1990—2010年产量影响模拟值与实际气象产量的相关性显著。表明采用综合适宜度模型构建的产量预估模型,对定量评价光温水3项气候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DSSAT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用于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的效果,利用河南省杞县和汤阴县1999-2013年的气象资料、冬小麦发育期及产量数据,采用DSSAT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两种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计算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检验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杞县和汤阴县的出苗至越冬期、返青至拔节期、拔节至开花期、开花至成熟期,模型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与模糊数学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正相关,而两个地点的越冬至返青期,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呈负相关。两个地点两种方法估算的全生育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与实测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呈正相关。模型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高于模糊数学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但与模糊数学法相比,DSSAT模型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与实测产量变化更接近。DSSAT模型可用于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昆明小麦的气候风险度,可为科学地规避气候风险提供参考和依据,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综合小麦气候适宜度,构建风险度模型,对昆明小麦的气候风险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昆明小麦气候风险度和日照风险度变化不大,趋势较为平稳;降水风险度偏高,变化幅度大而且有增加的趋势。随着近几十年的气候变暖,温度风险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风险度最高,温度风险度次之,日照风险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基本无变化。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作物气候风险度模型能客观反映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风险程度。昆明小麦降水风险度高,因此在生产中可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水分调控等方面的措施规避气候风险。  相似文献   

12.
旨在开展花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评价,以确定花生种植的气候差异格局及气候适宜性分布区域。从花生生产特性与气候因素的适宜性出发,筛选出包含温度、降雨和日照特征的6个气象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及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花生气候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用全国1:100万耕地矢量数据掩模分析,得出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结果表明: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适宜区>最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区域、四川盆地,占比40.78%;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东北等地区。得出了中国花生种植的气候优势区域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花生产业布局优化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北碚区蔬菜气候生产潜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北碚区蔬菜产量,促使蔬菜充足供应和农民增收,利用北碚区195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结合周广胜气候生产力模型,统计了北碚区蔬菜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小波理论等方法重点分析其变化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北碚区蔬菜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并具有2~4年、12~13年的周期振荡,年平均蔬菜生产力为11412.11 kg/(hm2?a);蔬菜气候生产力存在明显的突变,影响北碚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建立了北碚蔬菜气候生产潜力预测模型,模拟的蔬菜气候生产力与实际蔬菜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当北碚气候处于暖干型气候(温度增加3℃,降水量减少10%)和暖湿型气候时,对蔬菜的生长最为有利。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北碚区 蔬菜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气候资源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宜度,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选取5省63站1987—2012年逐旬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适宜指数由北向南、日照适宜指数由东向西,降水适宜指数由南向北总体呈现递减的地域分布特征。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适宜程度较高,总体能满足冬小麦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光温资源总体较好,相应的气候适宜指数较高,各个发育期日照适宜指数均高于0.8,温度适宜指数除分蘖期受气温起伏影响值偏小以外,其余发育阶段均高于0.7;但降水适宜指数明显较低,均小于0.6,是制约该区域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蚕豆发育期气象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物气候评价的定量化是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昆明蚕豆生长发育适宜程度的隶属函数模型,据此模型分别计算蚕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降水、日照及光温水综合因子对蚕豆生长发育的隶属度,达到定量评价蚕豆生育期气象条件的目的。对2007年度和2008年度各气象因子进行计算,得出:温度和日照的隶属度较高,而降水隶属度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温度和日照条件能够满足蚕豆生长发育的需要,自然降水偏少是蚕豆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