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海岛棉新海系列的棉花品种(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株高、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单株铃数与株高、果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果枝节位与强度、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它各性状均呈一定程度的正或负弱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度、细度、强度与各品质性状呈一定程度的不显著正或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对单株皮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单铃重和衣分的贡献率较大.其它各性状对单株皮棉产量产生的正向或负向效应都不大.但是株高、果枝数、比强度通过单株铃数产生的间接效应的正向作用较大。研究各性状的相关关系可以指导我们对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0个高品质陆地棉品系12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及产量的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和株铃数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较小,说明继续改良高品质系的产量性状潜力较大。纤维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介于79.07%~89.47%之间,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中以衣分和铃重最高,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9.1%和81.85%,单株皮棉重最低,为55.05%。单株皮棉重与株铃数、株铃数与果枝数成极显著遗传正相关。利用与单株皮棉重遗传相关较强的多个性状构建的选择指数,比单纯选择单株皮棉重的效果好,其中以单株皮棉重、株铃数、果枝数和果节数结合选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探讨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其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以1套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F1为材料,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的方法,对5种环境条件下代换系亲本及F1的皮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以铃数最大,铃重次之,衣分最小,且F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在所有环境下均比代换系亲本要小。铃数、衣分及铃重与皮棉产量均呈正相关,除个别环境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在代换系亲本中以铃数最大,而F1中则以衣分最大。衣分,铃数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程度受环境影响小,而铃重受环境影响较大。除1种环境外,代换系亲本的直接通径系数以铃数最大,衣分次之,铃重最小,而F1中则以衣分最大,铃数次之,铃重最小;代换系亲本中各因素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而F1中铃数与铃重相互之间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材料类型和环境条件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程度及贡献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代换系亲本产量育种的主攻目标前期应该重在衣分,后期重在铃数,而F1则始终以提高衣分为主。  相似文献   

4.
冯复全  谢德意  王付欣 《种子》2004,23(4):39-40,49
对短季棉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分析,可知霜前花率和衣分对霜前皮棉产量的影响较大,单株铃数和单株果枝数次之,铃重、果枝始生节位、株高、子指和生育期等对霜前皮棉产量的影响较小.选育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抓主要性状的改良,改进霜前花率和衣分并与其它性状相协调,提高霜前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5.
朱协飞  王鹏  司占峰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17,43(12):1784-1790
棉花产量分为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其中高皮棉产量总是育种的首要目标。皮棉产量由单株铃数、衣分、单铃重等因素组成。其中衣分在各因素中的遗传率最高,同时也是产量育种中重要的选择指标。育种中利用分离群体对单株铃数、铃重等产量性状选择受环境影响较大。利用染色体片段导入系进行铃数、铃重等产量性状的定位,定向改良产量性状,是棉花分子设计育种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陆地棉TM-1为轮回亲本和海岛棉海7124为非轮回亲本构建了一套陆地棉背景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并在7个环境的田间试验下,鉴定了它们的产量表现,定位了28个与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籽指相关的QTL。其中,在Dt亚组染色体上鉴定出的产量性状QTL多于在At亚组染色体上鉴定出的。28个QTL中,加性效应为正的16个,加性效应为负的12个,表明海岛棉不同的导入片段效应不同,有的片段可以提高陆地棉产量,有的则降低陆地棉产量。在6个环境下,导入系IL008(特征标记NAU2573和NAU3576)的衣分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TM-1,因此IL008可以应用于棉花分子育种,定向改良陆地棉的衣分。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抗虫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9个亲本和36个F1的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两年资料,估算了转基因抗虫棉各项遗传方差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性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皮棉产量、铃重和衣分都以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而单株铃数是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铃数和衣分还具有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关系数都比较大而且比较接近;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加性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且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的数值比较大.利用亲本和F1的资料预测了F2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F2的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为4.0%、5.1%、-1.3%和3.2%,群体超亲优势分别为-7.3%、-6.0%、-4.2%和-0.5%.  相似文献   

7.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增广NCⅡ设计,以5个高品质陆地棉品种(系)为母本,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为父本组配的2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及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始果枝高、果枝数和果节数的平均中亲优势较小,但不同组合间差异较大,均符合加性遗传模型。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株铃数、单株皮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株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铃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果节数与株铃数、衣分和单株皮棉重呈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关联性主要是由果节数与株铃数、铃重的相关引起。研究结果为高品质抗虫棉理想株型性状的选育与调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9个海岛棉品种(系)及其20个F1组合9个产量性状的两年资料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长果枝与零式果枝品种间杂交,各产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方差比例;衣分、铃重、霜后铃数、总铃数和皮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均存在显性与环境的互作。品种3836具有霜前铃数和霜前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挖掘与陆地棉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密切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棉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47份陆地棉材料为供试群体,分别调查了7个环境下该群体的铃重和衣分数据,3个环境下的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和株高数据。利用237对SSR标记对上述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Tassel 2.1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对上述5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铃重、衣分、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和株高的平均变异系数的变幅为7.28%~21.06%,平均值为13.47%。这表明供试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237个标记在147份陆地棉中共检测到281个多态性位点,各位点上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2~6个,涉及69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2.455 0个;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216 5;Structure2.2群体结构分析将147份供试材料划分为7个亚群;在3个及以上环境检测到的与铃重和衣分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分别有45个和1个,解释表型变异率在不同环境中最高分别达19.30%和11.58%(P0.01);在2个及以上环境检测到与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和株高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分别有1、4和4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在不同环境中分别最高达9.96%、7.00%和5.75%,在BNL2448附近同时检测到与铃重、单株果枝数和株高显著关联的位点。【结论】通过关联分析挖掘了多个可重复检测到的与陆地棉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此研究结果可为棉花高产育种分子辅助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品种与陆地棉族系种质系间杂种优势及其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游俊  刘金兰 《作物学报》1998,24(6):834-839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选用3个陆地棉常规品种和5个陆地棉族系种质系材料杂交,杂种F1代产量和纤维品质优势表现明显。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提高铃重,单株铃数的中亲优势,适当降低单铃种子数和株高的优势。在其它性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地提高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各个优势组合在产量优势来源上有差异。种质系材料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Seed cotton yield and fibre quality are controlled by polygenes and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Hence, selection merely based on yield is not effectiv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yield potential of the cotton varieti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characters is of more importance. Knowledge on the direct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to yield would be highly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a selection programme. Correlation and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62 progenies of an interspecific backcross population (Gossypium hirsutum L. var. KC 3 x Gossypium barbadense L. var. Suvin) x KC 3. Genotypic correlation studies revealed that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boll weight, number of sympodia per plant, number of seeds per boll, seed index, lint index, days to first flowering, and plant heigh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contributed maximum direct effect to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followed by boll weight and lint index. The highest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 on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was also observed through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This indicated that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was highly influenced by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us, a greater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boll weight, and lint index for increasing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为了解新疆棉花铃柄长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通过两年比较试验,跟踪调查了棉花主栽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总结了两年的主要气候数据,并将这些与铃柄长做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棉花各品种的铃柄长与棉花主要生长阶段6-8月的最高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的关系;与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有效果枝、单株铃、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成正相关,与株高、无效果枝成负相关;与衣分、果枝数和折合亩产均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与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大致呈正相关,50%参试棉花品种(系)的铃柄长与纤维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剩余50%呈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衣分不同陆地棉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成奇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09,35(11):1990-1999
选用衣分不同的陆地棉品种配置组合,率先将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与双列杂交试验分析相结合,分别从单个和整体基因水平上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研究。对2个高×低衣分组合的主基因-多基因6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至少在1个组合中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说明产量性状主基因存在的普遍性。由2个组合各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比较得出,产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比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组合间趋势变化相对较稳定;各性状在2个组合中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量不完全相同。衣分、铃重和籽指在2个组合中分别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和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在2个组合中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衣指在组合I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组合II中属于典型的多基因遗传;单株铃数在组合I中属于典型的主基因遗传,在组合II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双列杂交结果表明,陆地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都有较高的遗传主效应方差,产量性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其中,衣分、衣指以加性效应为主;子棉产量、铃重和籽指以显性效应为主;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衣分和衣指的普通广义遗传率和普通狭义遗传率均最高,与联合世代分析两性状的总遗传率平均值结果趋势一致。相关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衣分次之,铃重最小。  相似文献   

15.
岱字棉曾经作为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重要亲本来源之一,促进了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挖掘具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为高效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围绕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主要农艺进行各类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株铃数(25.099%)、最小的为株高(5.495%),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伸长率(7.904%),最小的为整齐度指数(1.047%),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果枝数最高(2.345),第一果枝节位最低(1.9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高度之间,衣分,伸长率,马克隆值之间和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7.931%,第1主成分主要和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单株铃数、株高、果枝数等农艺性状相关,第3主成分表现出棉花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互影响,第4主成分与第5主成分均和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相关;聚类分析将147份来源岱字棉的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筛选出‘洞庭3号’(岱56-37)、‘安棉3号’、‘中7259’、‘沙帽长桃’(纱帽长桃)、‘赣棉11号’可以作为改良棉花产量构成的材料加以利用,没有马克隆值A级材料。  相似文献   

16.
株型对棉株14C同化物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 14 C示踪技术 ,研究了简化整枝与早打主茎顶心、少留果枝改变株型对 14 C同化物生产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简化整枝蕾期、花铃期果枝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和14 C同化量均低于对照 ,且 14 C同化物向主茎和果枝的分配比例也较对照降低。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 ,可提高花铃期果枝叶、叶枝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和 14 C同化物向叶枝的分配比例。反映到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上 ,表现为简化整枝主茎结铃减少 ,叶枝结铃可弥补其损失 ,单铃重和衣分略有降低 ;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增加了叶枝结铃数 ,且单铃重和衣分略有提高。但处理间的皮棉产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低酚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乾浩 《作物学报》1994,20(5):621-628
本文以32个低酚棉品种(系)为材料,对10个产量、纤维品质性状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棉多数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为正相关,提高衣指、降低籽指虽可提高衣分和单株结铃数,但不利于增加单铃重;高产、优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纤维长度、比强度与衣分和单株结铃数有较强的负相关。在较大群体的基础上,通过早代的正向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 铃重、 衣分)上的遗传改良成效。 对不同历史时期10个代表性品种2年5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