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旱地马铃薯茬免耕法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免耕、翻耕对照试验,从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导水率、小麦的生育性状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内蒙武川半干旱区马铃薯茬小麦免耕栽培法的效应,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免耕法不失为解决当地马铃薯茬严重缺水、保水保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免耕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有何不同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前期分蘖速度较快,株高、结实率及产量都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常规插秧相当,而免耕抛秧有效穗较多,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较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稻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品质改善,>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全量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都有提高。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的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高于免耕抛秧,而土壤有机质总量和速效钾则低于免耕抛秧。免耕栽培模式有利于稻田表层土壤肥力的改善;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免耕直播对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和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2003—2004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直播稻田相比,免耕直播稻田0~5 cm土层容重降低3.55%,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4.80%、1.59%、39.85%和7.04  相似文献   

5.
脱毒马铃薯不同品种稻茬免耕栽培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不同品种稻草覆盖免耕对比试验,探索在遵义市900m左右区域的一年两熟稻田耕作制下,免耕马铃薯栽培不同品种的产量、经济性状、生育期。试验表明:马铃薯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条件下综合表现最好的是费乌瑞它,其次是中薯3号,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油菜等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油菜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的技术。指出作物免耕直播与翻耕移栽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作物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冬作免耕栽培在不少地区已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试验研究,其增产、省本的趋势基本一致。实行免耕栽培后,对麦子后期生长有否影响;免耕麦比翻耕麦是提前衰老还是提早成熟;特别是连续几年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的影响问题众说纷纭。针对上述争论,我们在连续6年冬作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作了定位试验,经4年的试验对比、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免耕与翻耕土壤理化性无显著差异,植株的叶绿素含量虽有提前降低趋势,但不影响灌浆速度及干物质积累。在辅之相应的技术措施条件下,免耕麦还是有一定的增产、提早成熟等内在潜力。同时,实行免耕栽培还能防治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经9年的冬作免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麦平均亩产237.8公斤,比翻耕麦平均亩产223.3公斤增产6.49%;免耕蚕豆平均亩产128公斤,比翻耕蚕豆平均亩产110.4公斤增产15.9%;免耕油菜平均亩产128.3公斤,比翻耕油菜平均亩产112.3公斤,增产14.3%。同时考察了后茬早稻产量,免耕田早稻平均亩产433.6公斤,翻耕田早稻平均亩产431.1公斤,两者基本持平。从上述增产数据可知,冬作免耕栽培的增产效果是明显的,还具有省工、节本、缓和季节矛盾等作用。然而,在生产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存在着争论,如免耕麦容易造成后期植株落黄快,免耕栽培会引起土壤的养分下降,理化性状变劣等,为明确上述问题,我们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稻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方法,目前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水稻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免耕不翻动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表层土壤的质量性状;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稻田不同前作(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免耕抛秧及翻犁抛秧和手插秧栽培水稻的同田对比试验,摸索出赤水地区水稻免耕抛栽的最佳前作是马铃薯地,只有前作马铃薯才能解决赤水春早,水稻播期早的茬口矛盾,并可获得马铃薯和水稻两季丰收。  相似文献   

10.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 6 种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栽培可不同程度提高马铃薯连作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 T2 对 3 种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沟垄覆膜可降低土壤 pH,从而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且以 T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最为明显,沟垄覆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电导率;此外,沟垄覆膜栽培还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的产量,其中T2 增产幅度最高可达 75%。本研究以期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克服及提高马铃薯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开展了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肥料运筹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F1D4产量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马铃薯产量随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产,马铃薯种植密度降低有利于形成大薯,平均单个薯重增加,提高商品性,提出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最低密度不宜少于60000穴/hm2,高肥下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低肥下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2.
免耕栽培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稻田土壤进行烤烟免耕栽培试验,研究比较了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植烟土壤及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A、B 2个处理较常规栽培的耕层变浅,土壤容重除A处理的表层(5~ 10 cm)略有增大,其余基本相同,适宜于烤烟生长;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全氮、缓效钾的含量差异不大;土壤微生物之间有一定差异,但对土壤酶的活性影响较小;免耕栽培A处理的烤烟根幅较常规栽培的略宽,分布变浅,主根变短,但侧根数量增多、鲜重和干重略大,B处理的根幅与常规栽培的较接近,侧根的数量略多,鲜重和干重均略大。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免耕1~10年稻田和免耕3~6年后复耕1次、复耕2次、复耕3次稻田为对象,探索不同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稻田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表层还是下层,免耕土壤容重总是大于翻耕土壤,且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其土壤容重逐渐加重,免耕3年及以后处理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翻耕处理(P<0.05),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连续免耕1~5年的田块,免耕栽培处理水稻最高苗和有效穗以及产量均表现为比翻耕栽培处理高,免耕6年处理表现相对平缓稳定,免耕7年及以后分蘖能力和产量明显下降。免耕3~5年后进行复耕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总是低于对应的免耕4~6年处理,且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差距逐渐扩大,免耕7年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与免耕6年后进行复耕1次处理基本持平。结论为稻田免耕应以6年内为宜,当稻田连续免耕超过最适年限后,需要进行复耕作业,复耕1次即可。  相似文献   

14.
稻田土壤养分特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深入了解耕作措施对稻田耕层土壤的作用效果,笔者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免耕、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容重、孔隙度、团聚体、水分、温度,土壤化学性质如氮、磷、钾、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土壤生物学特性包括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稻作措施的优缺点。最后对稻田耕层的合理调控提出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栽培模式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轮耕,免耕、翻耕和旋耕交替运作;配施绿肥和有机肥;推行节水稻作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植烟地水土养分流失和实现烟叶产质量最大化,试验研究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3种耕作方式对深丘山地烤烟土壤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均能减少水土流失,径流量分别减少9.54%,26.01%;不同耕作方式养分流失量不同,全氮和全磷流失特征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的全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3.68%、39.59%,全磷流失量分别减少9.72%、27.57%。免耕栽培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成分协调性,并以免耕+稻草覆盖效益最好,增加收益5822.85元/hm2。研究表明,免耕、免耕+稻草覆盖对减少地表径流作用明显,是遏制土壤养分流失的有效途径;免耕+稻草覆盖增产增值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尤其是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探讨免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作制度区域下对土壤容重产生的影响,为免耕研究提供参考。收集自1999—2019年公开发表的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的试验论文,对筛选出田间试验条件下土壤容重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试验研究所涉及的土壤类型相对较少,较多集中在黑垆土、水稻土、黑土、褐土五种土壤类型下。在耕作制度区域研究上,中国三大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研究占全国总量的45.8%。文献对比研究发现,免耕减小土壤容重的比例仅为1/3,土壤容重增大的比例接近2/3,少量试验结果表明免耕与传统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在不同试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论,与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区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寒地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0%、30%、60%和100%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还田具有显著的固碳效应,有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4.1%~22.3%)、土壤活性有机碳(52.5%~75.5%)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14.6%~44.7%);随秸秆覆盖还田量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上升趋势,60%秸秆覆盖还田量处理的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60%和100%处理的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高;30%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60%处理次之。在本试验寒地免耕9年条件下,60%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整体有机碳固持及大豆产量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选择适合烤烟免耕栽培的施肥方法,在免耕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方法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免耕与不同施肥方法对烤烟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在烤烟生长后期,条施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穴施和条施+穴施处理高20.6、16.6、24.2 mg/kg和36.4、17.8、 198.7 mg/kg,表明其有更好的持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条施处理产量和产值分别比穴施处理和条施+穴施处理提高了14.3%、14.7%和11.0%、13.9%,比常规对照提高了7.8%和14.1%,其均价和上等烟比例最高。不同免耕施肥方法的烟叶化学成分以条施处理最协调,评吸质量档次为免耕条施>免耕穴施>免耕条施+穴施,与其他施肥方法处理相比条施处理能改善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因此,基肥条施是免耕施肥方法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黑色地膜对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采用田间试验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模式垄内10cm土壤温度平均比透明膜低2℃,比不覆盖地膜高1℃;薯块产量比透明膜高18.0%,比不覆盖地膜高20.4%。黑色地膜模式具有地温适宜、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合理、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的优点,这是最终薯块产量较高的原因。且不用喷洒除草剂,无污染,省工省劲。覆盖黑色地膜将成为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