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态入侵植物营养器官对环境的适应特性。[方法]采用高清显示植物组织晶体方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吉林省长春市郊区环境中的菊科豚草属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L.)的营养器官根、茎和叶横切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生态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营养器官适合生态入侵的结构基础主要是通过加强根系的水分吸收和输导功能、提高茎叶的水分贮藏功能、降低茎叶水势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加强叶片的同化作用来实现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迅速生长发育,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态入侵。[结论]为三裂叶豚草生态入侵的生物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初步探究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入侵对撂荒农田早春植物群落的影响,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和非入侵样地常见早春本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物种丰富度及群落α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入侵样地群落组成仍然以葎草(Humulus scandens)、葶苈(Draba nemorosa)、藜(Chenopodium album)等1年生杂草为主,未入侵区域则加入了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两种多年生植物,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或许会影响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搭配,使其长期处于一种由三裂叶豚草主导的退化状态,抑制了群落的演替;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葎草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3760和0.9640,显著高于其余植物。葎草是一种缠绕藤本,三裂叶豚草对其光合作用影响较小,同时葎草会加剧下部冠层中的光限制,所以葎草在三裂叶豚草入侵过程中有可能不仅与三裂叶豚草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间接充当了协助者;葶苈、鹅肠菜、藜和蔊菜(Rorippa indica)生态位宽度分别减少0.4456,0.7526,0.156,1.1603,入侵样地本地植物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为0.647,高于未入侵样地的0.583,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的生态位宽度,提高本地植物间生态位重叠系数,干扰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增强植物间的竞争;入侵样地植物Pielou均匀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未入侵样地,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三裂叶豚草对植物群落的消极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长季与其重叠的植物群落,有可能在生态方面产生更为广泛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三裂叶豚草生长及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6月选取5个不同的三裂叶豚草生长生境,测定每个样方出现的所有杂草的种类及数目并对不同生境下三裂叶豚草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再将样方内所有三裂叶豚草带回实验室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的三裂叶豚草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干扰程度越强,三裂叶豚草的平均株高越高,三裂叶豚草的生长越好.光照和水肥条件以及三裂叶豚草的入侵程度对其本身的生长同样有重要影响.在同一生境下,与生长环境中其他杂草相比,三裂叶豚草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强,更倾向于本研究区域的泛化种,它这种通过扩大生态位宽度来维持足够的种群竞争力方式可能是三裂叶豚草对资源水平适应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群落,分析三裂叶豚草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05-28-06-28,利用样方法,调查沈阳东陵公园附近公园(5个样点)、农田(3个样点)、高速公路附近(4个样点)、桑园(4个样点)和路边(4个样点)5个生境中,三裂叶豚草分布样点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所调查生境分布样点中,共有杂草28科71种,其中以菊科、藜科、蓼科居多。从发生频率10%的34种杂草在前2个主成分上的负荷量可以看出,影响三裂叶豚草的主成分因素是人为干扰程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可知三裂叶豚草是喜干扰且适宜生活在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生境内,据此将分布样点分为3个聚类群。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三裂叶豚草的重要值升高,同时样方中物种的丰富度随三裂叶豚草重要值的增大而下降,说明在不同生境中,三裂叶豚草的大量滋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结论】三裂叶豚草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具有破坏作用,故在防除三裂叶豚草时,首先应严把植物检疫关,同时应加强生态安全宣传和生态学教育,以建立生态安全的人类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是我国公布的危害严重的重大外来恶性入侵杂草,2017年在尼勒克县木斯镇发现豚草与三裂叶豚草。近2年来,尼勒克县积极开展豚草发生普查及防控工作,摸清了尼勒克县境内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入侵、蔓延面积和区域。尼勒克县通过采取植物检疫、物理防控、化学灭除等综合防控技术,已有效控制了豚草的发生与蔓延,为当地农牧业生产、旅游资源保护及生态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浸提液对常用替代牧草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披碱草,以及对苜蓿、葵花、玉米、小麦、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具有防控效果的替代植物以及最佳混种方式。【方法】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盆栽竞争试验,运用DeWit取代试验研究法,设置牧草和入侵杂草5种混种方式,混种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研究黑麦草、披碱草和高羊茅与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竞争效应,分析3种牧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控制潜力。【结果】 随着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浸提液浓度的增加,4种常用替代牧草种子和新源县5种主要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化感效应指数均下降。5种混种密度下,黑麦草、高羊茅与三裂叶豚草混种比例为3∶1时,三裂叶豚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505 1±0.301 5)、(-0.757 6±0.265 88)均显著小于0(P<0.05);黑麦草、高羊茅与豚草混种比例为1:3时豚草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955 8±0.518 08)、(-2.049 7±0.178 55)均显著小于0(P<0.05)。【结论】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且浸提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叶部化感抑制作用大于根部。三裂叶豚草对四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豚草。黑麦草和高羊茅可以作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植物。黑麦草和高羊茅防治三裂叶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3∶1;防治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1∶3。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发生密度较大时其化感抑制作用越强,影响牧草萌发生长,应适当加大替代牧草播种量。  相似文献   

7.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是一种外来入侵杂草。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三裂叶豚草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叶片生物膜伤害、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三裂叶豚草的外渗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显著升高。水分过量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外渗电导率、MDA含量、活性氧(O2·-和H2O2)水平和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无显著变化。说明三裂叶豚草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而对过量的土壤水分条件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公路两侧土壤铅含量通常显著高于土壤背景值。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入侵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杂草,其在公路两侧通常形成单优种群呈集群分布,但关于土壤铅含量对三裂叶豚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土壤铅含量分别为背景值(CK),100,250,500,1000mg·kg~(-1)共5个处理,分析土壤中不同的铅含量对三裂叶豚草生长及铅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铅含量的升高,三裂叶豚草根系和地上部分的铅含量均增加,而且随着生长发育三裂叶豚草组织中铅含量不断上升。但三裂叶豚草铅转运系数低,根系铅含量要显著高于地上部分铅含量,根系富集系数高于地上部分富集系数。三裂叶豚草生物量随着土壤铅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低浓度的铅促进三裂叶豚草生长、根冠比增加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土壤铅含量为250mg·kg~(-1)时,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最大。但土壤铅含量继续增加,三裂叶豚草生物量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可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土壤铅能够促进三裂叶豚草生长,三裂叶豚草通过将铅积累在根系中以适应土壤铅含量的增加,公路两侧高铅含量的土壤斑块将有助于三裂叶豚草的分布和扩散。  相似文献   

9.
三裂叶豚草原产北美,1930年在中国辽宁铁岭地区发现,已有90年历史,以前多发于田野、路旁或河边的湿地,近几年在铁岭城市绿地中可见。本文通过对铁岭市银州区城市绿地中三裂叶豚草的分布进行调查,描述出目前三裂叶豚草在铁岭市银州区城市绿地的入侵情况,以期对铁岭园林绿化部门清除三裂叶豚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植物提取液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抑杀活性,寻找防控水稻潜根线虫病的植物源农药。[方法]将川芎(根)、仙鹤草(全草)、苍耳(籽粒)、紫苏(叶)、豚草(茎叶)、大葱(根)、大蒜(块茎)、玉竹(叶)、辣蓼(全草)、小飞蓬(地上部茎叶)10种植物材料烘干、粉碎、过筛后,用乙醇作溶剂常温浸泡提取24 h后用滤纸过滤提取液定容,将获得的植物提取液稀释后,在室内测定其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川芎提取液的杀线活性较强,苍耳、仙鹤草、紫苏、大蒜、豚草提取液的杀线活性次之,杀线活性最弱的是小飞蓬提取液。[结论]川芎等植物来自天然,环境相容性好,有可能成为防治水稻潜根线虫病的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态学中竞争的理论,探讨增施除草剂条件下大豆和三裂叶豚草生长的变化情况.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除草剂处理,副区为三裂叶豚草密度处理.三裂叶豚草密度设0,8,32,48株·m~(-2)共4个处理,分别用D0、D1、D2、D3表示,各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大豆株高在结英期施除草剂条件下,处理D0最大,达103.49cm,与未施除草剂下差异不显著;大豆生物量的表现为大豆茎重在开花期和结英期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大豆地下部分生物量,除开化期施除草剂的处理外,均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三裂叶豚草株高和分枝数在各个生长时期均受到除草剂和自身密度的共同作用,各个时期施除草剂条件下株高和分枝数均显著低于未施除草剂条件.三裂叶豚草叶重与茎重变化规律相同,都随着三裂叶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除草剂能显著抑制三裂叶豚草的生长,大豆的生长受来自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菊芋对三裂叶豚草叶片光合特性的竞争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取代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比条件下,菊芋对三裂叶豚草光合特性的竞争机理。结果表明:竞争条件下,菊芋具有光竞争优势,对豚草造成弱光胁迫,使豚草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下降,光合速率降低,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受到抑制,气孔导度减小,但胞间CO2浓度无明显差异,非气孔限制是竞争条件下豚草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见,菊芋竞争对三裂叶豚草的光合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混种种群中菊芋密度的增加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三裂叶豚草种群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来入侵杂草三裂叶豚草种群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开阔地、河堤、林地3种生境条件下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不同,开阔地>河堤>林地;种群的聚集分布是三裂叶豚草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种子传播方式和生境光照条件差异是影响其种群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三裂叶豚草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特性和我国气候特点,对三裂叶豚草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划分;采用风险性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的风险.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的危险性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为2.18,属于高风险外来有害生物.确定了三裂叶豚草的适生区,同时,提出了对三裂叶豚草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吕国忠  姜华  孙晓东  赵志慧  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33-1536,1556
对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的起源与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防治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地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马络葵对镉的吸收累积特征及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为利用马络葵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络葵为材料,采用砂培方法,设计0、0.5、1.0、2.0、3.0、4.0 mg/L 6个镉浓度处理,研究马络葵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对镉的吸收累积和运转能力。[结果]镉处理后,马络葵株高和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高于CK;地上鲜重和根系鲜重均以3.0 mg/L浓度时最大;镉浓度低于1.0 mg/L时,有利于叶绿素含量合成;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除0.5 mg/L镉处理外,其他浓度镉处理均显著高于CK。[结论]马络葵地上部和根系对镉的吸收累积均随着镉浓度增大呈增加趋势,且镉运转能力和对镉的耐受性较强,可在镉污染土壤中种植利用,并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83-1986
[目的]探讨加拿大蓬水浸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加拿大蓬根、茎、叶水浸液对作物和杂草等1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加拿大蓬根、茎、叶水浸液对供试植物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叶水浸液抑制作用最强,在0.050和0.075 g/ml较低浓度水平对还阳参、苋菜和茼蒿的种子萌发达到完全抑制,并且在0.400 g/ml时对除玉米和葱之外的其他植物种子也达到完全抑制;其次是茎水浸液;根水浸液的抑制作用最低,除对番茄种子萌发在0.300 g/ml时达到完全抑制外,对其他植物在最高浓度0.500 g/ml时均未达到完全抑制。加拿大蓬水浸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对双子叶植物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单子叶植物。[结论]为筛选和利用加拿大蓬化感物质及其化感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剂浸提法从三裂叶豚草种子中提取种子油。种子油进行甲酯化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其中的脂肪酸组分,从分离出的6个峰中确认了4种组分,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是81.60%、14.73%。  相似文献   

19.
邱琼  李江  孟梦  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91-7892
[目的]通过对红河州膏桐集中分布的人工幼林进行不同径阶各器官的含碳率测定与分析,为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计算提供较为可靠的含碳率参数。[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测定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结果]膏桐各器官的含碳率依次为:果实(44.32%)、主干(43.26%)、树根(41.40%)、树叶(40.52%)、树枝(39.21%),其中果实的含碳率高于其他器官,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干基部的含碳率高于树干1.3 m处。膏桐各器官占单株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树干(62.17%)、树根(26.35%)、树枝(6.56%)、树叶(4.87%)、果实(0.05%)。[结论]膏桐全株含碳率的加权平均值为4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