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抗性的影响,为防治水稻细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细条病抗性近等基因系 K9、感性近等基因系 G9 为材料,在分蘖期对 K9 和 G9 植株喷施 0.1 mmol/L MeJA,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 MeJA 处理后 0、12、24、48、72 h接种水稻细条病菌,调查发病情况。进一步研究喷施 MeJA 48 h 后,在 K9 和 G9 植株上接种细条病菌后 0、6、12、24、48 h 激素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K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24、48、7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G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1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长于对照,而在喷施 MeJA 后 72 h 接种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喷施 MeJA 后 48 h 接种细条病菌,K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病程相关基因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和 PAL、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和 ERF70、病程相关基因 PR1a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G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 和 PAL、病程相关基因 PR1a 和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影响抗、感性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的抗性,随 MeJA 处理后接种时间点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菌的抗性反应不同。外源茉莉酸甲酯通过诱导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途径相关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对细条病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5、TaPAL的表达模式,解析17wy1的拮抗机制,为小麦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株17wy1为腥掷孢酵母(Golubevia albescens),其发酵液(5×107个/mL)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1%,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8.5%和69.8%;喷施酵母17wy1发酵液后,室内显症麦苗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5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可见,酵母菌17wy1可抑制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  相似文献   

3.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分析其在感、抗病单株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芯片结果,结合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定位。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片段在抗病植株、感病植株白粉菌诱导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一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片段,命名为TaGLP5(GenBank 登录号为FJ5944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来自禾本科的萌发素蛋白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很可能是新的小麦萌发素蛋白成员。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基因片段定位在小麦的5A染色体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且在接菌后的24 h以前抗病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感病株。【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类萌发素蛋白是一个新的成员。该类萌发素蛋白在感、抗植物受白粉菌诱导上调表达,但是表达量、表达时间上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4.
类PR5受体蛋白激酶(PR5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PR5Ks)包含病程相关蛋白5(PR5)和激酶结构域,为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LK)家族的1个亚族,与植物的抗病防御反应相关。本研究从小麦基因组中鉴定了17个PR5K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启动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个PR5Ks蛋白家族成员均为疏水性蛋白,氨基酸数目在415~663个,分子量在44.60~73.52 kD,等电点介于5.61~8.4,蛋白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在小麦PR5Ks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 000 bp序列中存在多种响应元件,包括SA、MeJA、厌氧诱导、低温等响应元件。为了明确17个小麦PR5Ks成员是否具有抗病性,对小麦在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 sp.tritici)侵染过程中PR5Ks基因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发现TaPR5K-3、TaPR5K-5、TaPR5K-9和TaPR5K-11受赤霉菌和条锈菌的共同诱导。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了接种叶锈菌的小麦中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TaPR5K-3、TaPR5K-5、TaPR5K-9和TaPR5K-11这4个基因均受叶锈菌诱导且在抗病植株中高表达,表明他们在小麦与叶锈菌的互作中发挥正向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筛选到4个与小麦抗病相关的PR5Ks基因,为进一步揭示PR5Ks蛋白家族参与小麦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Mlo基因是一种负向调控植物防卫机制的基因。为了解巴西橡胶树HbMlo9基因的功能,通过基因表达分析,探究HbMlo9基因在橡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机械损伤、干旱、白粉菌、脱落酸(ABA)、乙烯利(ETH)、茉莉酸(MeJA)和过氧化氢(H_2O_2)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bMlo9基因主要在树皮和花中表达,在胶乳和树叶中表达量较低。在处理早期机械伤害会诱导该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在干旱处理下该基因表现出复杂的应答模式。白粉菌侵染不能诱导HbMlo9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ABA、ETH、MeJA和H_2O_2处理早期,该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随后显著下调。这说明HbMlo9基因参与橡胶树的激素信号传导以及逆境响应过程,但不参与抗白粉病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白粉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病害最有效的措施,而合理利用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基因对小麦持久抗病育种十分重要。从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小麦白粉病致病机理、抗病基因鉴定、基因定位及成株抗白粉病基因有效利用,可为我国小麦白粉病持久抗性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7.
为挖掘TaSPX3基因在小麦抗叶锈病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前期对叶锈菌感染的小麦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的TaSPX3基因受到叶锈菌侵染诱导表达为依据,利用BSMV-VIGS系统沉默中国春和郑麦9023中的TaSPX3基因,利用qRT-PCR技术进一步分析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发现TaSPX3基因沉默后,小麦叶锈菌感染加重,降低了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同时,对侵染过程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检测发现,抗病相关基因PR2和CA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本研究表明TaSPX3基因可能通过调控PR2和CAT基因的表达参与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的分离及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RAR1是大麦抗白粉病基因和多种植物抗病(resistance, R)基因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元件。为明确RAR1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的作用,为小麦广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RT-PCR和RACE方法分离克隆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通过酶切和连接构建该基因的单子叶高效表达载体,采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对转基因小麦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达分析和抗病鉴定。【结果】分离克隆出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其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RAR1功能结构域;构建了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的单子叶高效表达载体pUBI∷RAR1;用基因枪法轰击小麦推广品种扬麦12幼胚愈伤组织1 545个,获得152株再生植株,通过PCR检测出阳性植株18株,转化率为1.17%;对T1、T2代转基因材料进行PCR检测、RT-PCR分析和白粉病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转入的RAR1基因能够在小麦背景中遗传,RAR1基因的超量表达可提高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拓宽小麦的抗病谱。【结论】分离出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RAR1基因在小麦中超量表达可提高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拓宽其抗病谱,可以作为小麦白粉病广谱抗性分子育种的潜在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小麦白粉菌侵染后的叶片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期发现抗白粉病基因Pm21转入后,对抗病机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方法】以对小麦白粉病敏感(百农3217)和对小麦白粉病免疫(W2132-6,携带抗病基因Pm21)的2个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分别提取2个材料拔节期接种48 h后的叶片蛋白,应用双向电泳联合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析Pm21基因转入后差异蛋白表达。【结果】双向电泳后,CBB染色,用ImageMasterTM 2D Platinum软件分析检测出12个差异蛋白点,经过质谱(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9个蛋白质,其中7个分别与能量代谢、基因调控、防卫和稳定蛋白质相关,参与了增强能量代谢、基因调控、抗氧化、细胞壁加厚和木质化等抗病生理反应。【结论】抗白粉病基因Pm21转入后,材料对白粉菌侵染响应发生变化,脯氨酸富集蛋白等胁迫反应蛋白得到增量表达,这些蛋白可能与小麦抗白粉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外源诱导植物获得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外源生化制剂可诱导植物产生株获得性抗病性(SAR)。迄今已发现该过程中两类复号分子:一类是水杨酸(SA)及化氢(H2O2);另一类是茉莉酸(JA)或乙酸(ETH),通过这些信号分子的传递诱导植物产生病程相关蛋白(PR),SA主要诱导酸性PR基因的表达,而JA和ETH诱发的则是碱性PR基因,在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采用不同外源诱导剂,可诱导植物不同基因表达,外源诱导产生的SAR具有系统性,持久性,广谱性及无公害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11个优质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09年、2010年连续2 a采用自然苗圃法对郑州市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在供试的11个小麦品种中,无白粉病免疫及高抗品种,其中郑麦366在2009年、2010年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42.27、15.18,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郑麦9023,其相对抗病指数分别为0.56、0.70,属于中抗品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方法,2008-2010年连续3年调查了42个栽培品种白粉病抗性表现及8个苹果杂交组合的F1代实生苗抗白粉病遗传表现。结果表明:苹果栽培品种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抗白粉病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共鉴定出高抗材料5份,抗病材料21份,感病材料14份,高感材料2份。杂交后代表型分离说明苹果的抗白粉病由多基因控制,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当表现累加效应时,后代表现高抗,富士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共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3.
68个主推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分析及基因推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种68个品种离体叶段进行抗感性测定;应用NTSYSpc2.10e软件对表型抗感性数据进行UPGAMA(unweighted pair group arithmetic mean analysis)聚类分析;用实验室长期收集保存的31个毒谱不同的菌株作为鉴别菌株对30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和68个主推品种的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比较68个品种和单基因材料对31个鉴别菌株的抗性谱,从而推导68个主推品种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内麦8号、内麦9号和绵麦37抗谱宽,对各省菌群的抗性频率均大于99%;济麦22、扬麦11、扬麦12、扬麦13和轮选987等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70%—90%;有54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40%,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9.4%,表明大部分主推品种的抗性已被克服。某品种对该品种推广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低于对其它非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品种分成4大类,第I类包括6个品种,其中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40%—70%;第II类包括7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70%;第III类包括54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40%;第IV类包括1个品种,抗性频率为46.1%;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省的品种、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基因推导表明,内麦8号、内麦9号含有Pm21,偃展4110、新麦208和扬麦11均含有Pm4b;济麦22含有Pm2+ta;其余品种含有其它未知抗白粉病因子。【结论】当前中国主推小麦品种中近80%的品种对全国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不高,特别是就单个品种而言,对该品种种植区的白粉菌群抗性频率更低,存在小麦白粉病在条件适合时暴发流行的风险,必须加强病害预警。同省品种的抗性频率聚类大多聚到同一组,说明同省品种的抗源异质性不高,中国小麦白粉病育种应该引进更丰富抗源。  相似文献   

14.
唐宗祥  符书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49-4950
[目的]将黑麦Imperial及KingⅡ所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套小麦-黑麦附加系(中国春×Imperial和Holdfast×KingⅡ)为研究材料,研究黑麦Imperial及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结果]中国春×Imperial的附加系6R和Holdfast×KingⅡ的附加系3R和6R对白粉病具有免疫力。这说明黑麦Imperial的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6R染色体上,而黑麦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3R和6R染色体上。黑麦KingⅡ的3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是新基因,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白粉病抗原。这说明3R和6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在小麦中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将黑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68~81份苜蓿种质的褐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及苜蓿早期叶病综合抗性进行了评定。阿克兰、萨兰斯、哥萨克苜蓿品种综合抗病性好;雷西斯苜蓿抗褐斑病和霜霉病;野生苜蓿为珍贵的抗病育种材料。苜蓿褐斑病和霜霉病间具有极显著相关,但国内的栽培品种对其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2个小麦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系郑91138-16-2-13-12和郑315是从国内小麦品种资源中筛选出的抗白粉病材料,经多年田间鉴定表现为高抗或免疫。本研究利用Pm4,Pm13,Pm21的分子标记对这2个品系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品系均携带Pm4基因,不含Pm13和Pm21基因,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谭姣姣  李江  何培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03-16905
[目的]研究南极菌B-3对黄瓜的诱导抗病作用。[方法]以黄瓜幼苗为材料,研究南极菌B-3胞外寡聚糖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及对黄瓜叶中防御酶的诱导作用与黄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B-3胞外寡聚糖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其分子量为2112D,气相色谱分析由甘露糖和葡萄糖2种单糖组成;0.3%、0.5%和0.8%的B-3胞外多糖分别对黄瓜幼苗喷施不同时间后,黄瓜体内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0.5%的壳聚糖具有相似的诱导效果;同时,0.5%的B-3多糖能够显著地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防效达24.49%。[结论]B-3寡聚糖有望开发为新型抗病诱导子。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个白粉菌株对26个含有已知抗白粉基因的材料和10个对小麦白粉菌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麦品种进行接种,分析了小麦的抗白粉基因.结果表明,保丰104含抗性基因Pm2+6,Sunwon85、WF08-182含抗性基因Pm5+Pm8,京冬8号和西峰20含抗性基因Pm2+Pm8,南大2419和川育55871含有Pm24+Pm8,兰天18含有与Era相同的抗性基因,兰天17和绵阳28含有未知的抗性较强的基因.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出了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质种质导人、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20.
染色体定位粗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AeY1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目前已经标记31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但大多数抗性丧失或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粗山羊草存在许多小麦抗病基因,它可以扩大小麦抗病基因的基础,提供新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来源。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AS),将抗小麦白粉病E11菌株的粗山羊草材料Y219与感病材料Y169杂交,F1代表现抗病,F2代出现抗感3:1分离,用SSR标记技术,抗病新基因PmAeY1定位在2D染色体上,与Xgwm484、Wmc453、Xgwrrd15和Xgwm157的遗传距离分别是30.4、23.4、6.1和5.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