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优化流感病毒受体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霍乱弧菌神经氨酸酶(VCNA)对鸡红细胞(RBC)进行去唾液酸化处理后,再分别通过α2,3和α2,6唾液酸转移酶以CMP-唾液酸作为底物进行不同唾液酸受体的标记,使其分别仅含SAα2,3Gal和SA2,6Gal受体,利用血凝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标记效果。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经过α2,3唾液酸转移酶处理的红细胞只含有SAα2,3唾液酸受体,而α2,6唾液酸转移酶只将SAα2,6唾液酸受体标记到红细胞表面。将两种红细胞分别经过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鉴定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本研究所建立的流感病毒受体特异性标记和检测方法为流感病毒宿主嗜性范围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肠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流感病毒唾液酸α2,3半乳糖(SAα2,3Gal)和α2,6半乳糖(SAα2,6Gal)两种受体在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本试验利用植物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MVECs)表面同时表达唾液酸α2,3-半乳糖和α2,6-半乳糖两种受体,即同时表达人流感病毒受体和禽流感病毒受体,并且唾液酸α2,6半乳糖的表达量显著高于α2,3半乳糖受体的表达量。该试验结果表明,RIM-MVECs可以被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感染,且更易被人源流感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用鸡新城疫病毒F48E9,Komarov, LaSota,V4/66株和鹅副黏病毒SF02株分 别感染鸡胚和鹅胚成纤维细胞,用MTT显 色方法检测存活细胞数目。结果表明,不同 毒力新城疫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不一样, 鸡新城疫强毒F48E9株和鹅副黏病毒SF02 株均引起两种细胞几乎全部死亡,感染动物 时,SF02与NDV强毒株的致病性有显著的 区别,但感染细胞时,二者并无明显差别; NDV与GPMV在感染水禽时的致病性差异 并不是因为诸如细胞膜受体等细胞水平的因 素不同造成的,可能与干扰素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与宿主细胞表面糖链末端唾液酸(SA)的结合对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禽流感病毒对SAα2-3Galβ糖链以及人流感病毒对SAα2-6Galβ糖链的结合特异性使跨种属传播受阻,但不同的流感病毒在猪和陆地家禽等中间宿主体内发生基因重配作用后,可使部分禽流感病毒获得适应性感染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流感病毒自身的基因突变,尤其是受体结合部位周围的特定位点,可导致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发生转变,而病毒的变异伴随着自身糖修饰和抗原表位的改变,使机体对其免疫识别结合的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分子水平的改变都将对病毒相关的宿主受体结合和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对鸡输卵管的致病性,本研究首先采用凝集素亲和组化染色法检验了流感病毒受体SAα-2,3Gal在鸡输卵管上的分布;然后用H9N2 AIV人工感染产蛋母鸡,制作输卵管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最后,采用胶原酶Ⅰ灌注消化法培养鸡输卵管膨大部的原代上皮细胞,接毒H9N2 AIV后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鸡输卵管除漏斗部没发现SAα-2,3Gal受体,其余部分均呈强阳性分布;攻毒后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输卵管膨大部上皮细胞绒毛脱落,部分细胞坏死、脱落,组织间隙变大,子宫内部组织内部充血出血,其他部分变化不明显;原代细胞接毒72 h后,细胞病变不明显,但是上清中HA滴度可以达到3log2.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鸡输卵管上皮细胞膜上存在禽流感病毒受体,H9N2 AIV可以引起侵害鸡输卵管,并引起部分输卵管病变,而且H9N2 AIV可以感染鸡输卵管膨大部原代上皮细胞,H9N2 AIV有可能通过输卵管感染母鸡.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流感病毒唾液酸α2,3-半乳糖和唾液酸α2,6-半乳糖两种受体在鸡、鸭两种家禽肾脏和生殖系统组织中分布和表达的特征,本研究利用凝集素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方法对各器官组织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唾液酸α2,3-半乳糖和唾液酸α2,6-半乳糖这两种受体在鸡、鸭肾脏和生殖系统中皆有分布,其中唾液酸α2,3-半乳糖的分布更为广泛。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鸡、鸭肾脏和生殖系统组织细胞对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都存在易感的基础,且更容易感染禽源的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7.
肥大细胞(MC)是机体重要的效应性和调节性免疫细胞,为研究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在肥大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我们建立了小鼠和大鼠皮肤、腹腔、肺脏原代肥大细胞的分离、纯化、鉴定方法。通过植物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肥大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情况进行定性检测。结果发现,小鼠、大鼠的腹腔和肺脏原代肥大细胞同时表达SAα2,3Gal和SAα2,6 Gal两种常见的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即同时表达禽流感病毒受体和人流感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8.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鸭瘟病毒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鸭瘟病毒强毒(DPV34)经12日龄鸭胚连续传2代,收获的尿囊液DPV34F2作为细胞培养的病毒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5次。结果,从第2代开始,接种DP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病变,随首代次的增加,细胞病变愈加明显。经电镜观察,第5代细胞培养物中有典型的DPV病毒粒子;将第5代培养物接种鸭胚,出现典型鸭瘟病变;用PCR方法检测培养物,也出现DPV的特征DNA带。  相似文献   

9.
A/Puerto Rico/8/34(H1N1)(PR8)是高滴度鸡胚适应流感病毒株,WHO 1969年将其推荐为流感病毒疫苗株内部基因供体株,本世纪以来其也被广泛用于H5N1流感疫苗株的内部基因供体株。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以携带PB2基因K627E突变的PR8内部基因为骨架,以一株H7N9亚型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CK/HN的表面基因为供体,并在其HA基因引入V~(186)G和L~(226)Q双点突变,构建了一株重组病毒H7N9(HN)/PR8。固相ELISA受体结合特性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病毒CK/HN可同时结合α-2,6-糖链(人源受体成分)和α-2,3-糖链(禽源受体成分),并且与前者的亲和力高于后者;重组病毒H7N9(HN)/PR8对α-2,3-糖链的亲和力明显增高,对α-2,6-糖链的亲和力则显著下降。以10~6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接种SPF鸡后,CK/HN病毒可在鸡体内复制,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向外排泄,感染鸡血清均转阳;H7N9(HN)/PR8接种的鸡泄殖腔和呼吸道均无病毒排出,也无血清转阳,表明H7N9(HN)/PR8病毒不能在鸡体内复制。本研究为H7N9疫苗株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鸭黄病毒BZ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黄病毒(DFV)是一种对鸭具有致病性的新病原,本文对新分离的一株DF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为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对氯仿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对酸敏感,不耐热,MgCl2不起保护作用.该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和鸽的红细胞,可适应鸡胚和鸭胚,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增殖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但不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增殖.经卵黄囊途径接种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含毒量最高,其次为尿囊液,胚体的含毒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猪伪狂犬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猪伪狂犬病毒(PRV)gE基因序列保守区段,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区分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株与基因缺失疫苗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PCR方法可扩增出388 bp的目的片段;对模板的最低检测量为1.1 pg;与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猪支原体、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高特异性。采用建立的PCR方法对2014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81个猪场421份疑似病料进行检测,发现PRV猪场平均阳性率为35.80%,样品平均阳性率为 25.42%。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PR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将200003批疫苗免疫4周龄SPF鸡,免疫后的7、14、21、30、60、90、120、150、180和225 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FPV抗体,结果表明重组疫苗免疫后14 d,免疫鸡血清抗体已经全部阳转,免疫后的21 d血清抗FPV的抗体出现峰值,此后便开始下降,到免疫后的6个月抗体水平已经接近阴性对照的水平.用ILTV WG株和FPV 102株强毒进行的攻毒保护试验与血清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免疫后的5个月内可以使免疫鸡获得100%(10/10)保护,免疫后的6个月对ILT和FP的免疫保护分别为1/7和2/10,此时需要对鸡群实施二次免疫.其他5批疫苗(200001、200002、200101、200102和200103)免疫SPF鸡后5个月用ILTV WG株和FPV 102株攻击也获得了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由南京地区分离的鸭源流感病毒A/duck/Nanjing/21/95(H9N2?)感染商品来航鸡后,各组织脏器中病毒分离情况和病毒抗原分布。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AIV)可以从肾脏、肺脏、脾脏和心脏中分离出来,接种后3d(PI3),病毒在组织中的分离率最高,且又以肾脏的分离率最高。病毒抗原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呼吸系统单核细胞和少量上皮细胞的胞核内,PI3时病毒抗原的检出率最高。这些结果表明,肾脏是该毒株复制的主要部位,肾脏的病变是病毒直接损伤的结果,而且该株AIV具备在呼吸系统内复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5种脑炎人兽共患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同时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森林脑炎病毒(TB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引物组合及PCR反应条件,建立可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方法,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411 bp(JEV)、945 bp(TBEV)、193 bp(EEEV)、545 bp(WEEV)和769 bp(CHIKV);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病毒核酸最低检测拷贝数分别为7.1×103、3.6×103、2.2×103、5.6×103和5.1×103.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以上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提供快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gB—F)制备的疫苗免疫4周龄SPF鸡,免疫后的7、14、21、30、60、90、120、150、180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FPV和gB的抗体。结果表明重组疫苗免疫后14d,免疫鸡血清抗体已经全部阳转,免疫后的21d血清抗FPV的抗体出现峰值;此后便开始回落,到免疫后的6个月抗体水平已经接近阴性对照的水平。抗gB的抗体在免疫后的第二周达到阳性,之后的六个月都为阳性。在免疫后的每个月将免疫鸡取20只再分成两组。分别用新城疫强毒与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的攻击。在免疫后的第一个月对新城疫的保护率为8/10,第2个月对新城疫的保护为7/10,第3个月为2/10,因此对新城疫的免疫保护期为2个月。在免疫后的5个月内可以使免疫鸡对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达到8/10以上,免疫后的6个月对ILT为8/13.因此rF—PV-gB—F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免疫保护期为5个月。  相似文献   

16.
鸡痘母源抗体对重组鸡痘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检测抗鸡痘病毒母源抗体对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疫苗的影响,孵化一批来自禽痘病毒高免母鸡的雏鸡,采用ELISA方法检测鸡痘疫苗免疫鸡后代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雏鸡自孵出2d开始,血清鸡痘病毒抗体水平就开始缓慢下降,到15日龄时下降至临界值,已有部分鸡开始出现抗体阴性反应;到21日龄时,全部被检血清抗体水平均转为阴性。分别于不同日龄对试验雏鸡免疫接种重组鸡痘疫苗,结果只有当鸡体内的鸡痘病毒母源抗体全部为阴性(21日龄)后免疫时才能产生可靠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达到80%以上。这说明鸡痘病毒母源抗体对重组鸡痘疫苗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重组疫苗合理的首免时间应选择在3周龄以后。  相似文献   

17.
将8日龄SPF鸡随机分组.分别接种rFPVHN、rFPVF、rFPVNHF重组禽痘病毒,接种量为每只鸡105PFU,另一组群用La Sota活苗经点眼、滴鼻接种10<'6>EID<,50>.于免疫后6d、12d和18d测定HI和微量中和抗体.结果发现,3种重组病毒均能刺激鸡群产生抗新城疫病毒特异抗体,但抗体产生时间比La Sota活苗缓慢,且抗体滴度亦低.然而共表达HN和F的rFPVNHF免疫鸡群的中和抗体水平明显比rFPVHN和rFPVF组群高.表明rFPVNHF的保护性免疫更优于HN或F单基因重组禽痘病毒.  相似文献   

18.
环状病毒是牲畜常见的重要病原体,主要包括有蓝舌病病毒、非洲马瘟病毒、马器质性脑病病毒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这些病毒能够通过吸血性的库蠓传播。本文主要介绍了这几种病毒在世界各地的流行与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9.
内蒙地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蒙古武川县分离出2株兔出血症病毒,分别命名为RHD-NW1毒株和RHD-NW2毒株,对其进行了形态、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2株病毒在兔体连续传4代均出现典型免病毒性出血症症状和病理变化,是毒力稳定的强毒株。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30nm左右,无囊膜,有实心和空心2种病毒粒子。2株病毒对热(56℃6min)、酸(pH3)、乙醚和胰蛋白酶不敏感,对人的O、B型红细胞有高度凝集性。  相似文献   

20.
文朝慧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5,24(4):121-126
2011年7月在甘肃省张掖地区发现发生花叶病的苜蓿田块,地块中病株呈现黄斑花叶、叶柄扭曲及整株矮化的症状。为明确其病原,采集病株后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样进行了检测。 DAS-ELISA、RT-PCR-RFLP及病毒CP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病样受到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复合侵染。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番茄花叶病毒对苜蓿的侵染,讨论了由这两种病毒引致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