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植物类病变是指在无外界致病因素和逆境因素的影响下,植株叶片、叶鞘等部位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现象。这类突变与植物过敏性反应症状类似,属于程序化细胞死亡。在植物类病变突变体中,植株通常会表现出对某些植物病原物抗性增强。对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特点、遗传机制、病斑发生机制、抗病性以及类病变突变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等进行整理,可为植物程序化死亡的机制研究和抗性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类病斑坏死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一类表型类似于植物过敏反应的突变体,对植物抵御外界病原菌浸染的抗病机理研究具有重有意义。以水稻突变体库中类病斑突变体lm1为材料,经图位克隆获得突变基因LM1,同时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细胞中的丙二醛(MDA)积累水平明显升高,而叶绿素含量、Fv/Fm却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显示,lm1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LOC_Os12g16720控制,并将该基因命名为LM1,LM1位于水稻第12号染色体短臂的着丝粒附近,是SPL1的等位基因, 编码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LM1突变导致其功能缺失,使植物体内活性氧得到累积,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并诱导病斑形成。  相似文献   

3.
植物类病斑坏死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tion,LMM)是一类在没有明显损伤、逆境或病原物侵染的条件下,能自发形成病斑样坏死的突变体。它们与植物抗病以及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有关。综述了LMM的特点、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揭开HR及其抗病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OsACL-A2 negatively regulates cell dea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的论文,揭示了ATP-柠檬酸裂解酶A2亚基参与了水稻细胞凋亡和抗病反应。水稻类病斑突变体是水稻自发形成类似感病坏死病斑的一类突变体。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EMS诱变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0-1,图位克隆到一个编码ATP-柠檬酸裂解酶A2亚基的基因ACL-A2。由于突变基因编码区发生了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替换,导致了经由泛素化26S蛋白酶体的降解,柠檬酸裂解酶  相似文献   

5.
2007年从EMS诱导谷子(Setaria italica)豫谷1号后代中发现1株全株病斑突变体,经过多代连续自交稳定,2009年将其命名为09-1115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从抽穗期开始出现病斑,病斑首先出现在叶片上,随着穗的成熟,病斑变大并遍布整个植株(包括叶、叶鞘、茎和穗轴),最终全株枯黄,但是可以正常结实。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穗长和旗叶长无显著性差异,但穗重和穗粒重差异显著,表现为结实性差异。初步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河北农业大学科研机构简介玉米病害研究组河北农大植保系植物免疫研究室玉米病害组正式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最早研究玉米病害的专门机构之一。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在玉米斑病的生理分化、致病毒素及利用生物技术筛选抗病突变体等方面一直处于...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类病斑突变体的命名来源、发生机制、抗病机制,及基因遗传模式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植物体细胞耐盐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体细胞耐盐突变体研究已经成为抗盐植物育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植物耐盐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的试材确定、突变体筛选方法和突变体鉴定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植物耐盐突变体筛选还存在着变异类型复杂,变异方向难以控制,耐盐细胞系难以再生植株等缺陷.应加强高效稳定的植株再生体系建立;加强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提高耐盐突变体筛选效率;提高耐盐目标性状的变异频率,减少非目的性状变异产生;从不同层面上加强耐盐突变体基础研究,提高突变体检测效果等方面研究,以提高植物体细胞耐盐突变体育种效果,更好地为实践和生产应用.参36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拟南芥肌醇磷酸合酶AtIPS1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并验证AtIPS1与细胞程序化死亡(PCD)相关蛋白ATXR5或ATXR6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pAtIPS1::AtIPS1-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分别转化烟草BY-2细胞和拟南芥植株,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分布。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分析AtIPS1与ATXR5/6的相互作用,并观察突变体atips1的表型。【结果】AtIPS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AtIPS1与ATXR5和ATXR6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互作位点与AtIPS1的细胞定位一致。突变体atips1叶片上自然产生细胞死亡的表型,外源增加肌醇或AtIPS1超表达可恢复突变体的野生型表型,叶片不再出现坏死斑。【结论】AtIPS1突变可导致植物细胞死亡;AtIPS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AtIPS1通过与ATXR5/6互作参与了植物PCD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研究细胞死亡与抗病机制的有效工具。试验以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为材料,构建了spl5突变体的胚性悬浮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spl5突变体愈伤组织的最佳2,4-D浓度为2 mg·L-1,疏松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经悬浮继代培养3~4个月后可获得理想的胚性悬浮细胞系,FDA-PI染色结果表明该细胞悬浮体系活力高。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spl5突变体细胞死亡及其与病原菌互作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A novel rice lesion mimic mutant(LMM) was isolated from an ethane methyl sulfonate(EMS)-induced 02428 mutant bank. The mutant, tentatively designated as lmm6, develops necrotic lesions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along with changes in several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We found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lesions was induced by light and cell death occurred in lmm6 accompanied wit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The lower chlorophyll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ctivity, the higher malondialdehyde(MDA) content were detected in lmm6 than in the wild type(WT). Moreover, the observatio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TEM) demonstrated that some organelles were damaged and the stroma lamella of chloroplast was irregular and loose in mesophyll cell of lmm6. In addition, lmm6 was more resistant than WT to rice blast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infection,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four genes involved in the defense-related reaction.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mutant trait of lmm6 is inherited as a monogenic recessive nuclear gene locat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6.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s, the target gene was finally delimited to an interval of 80.8 kb between markers MM2359 and MM2370, containing 7 annotated genes.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a new gene involved in rice lesion mimic, which will be helpful in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cell dea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23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通过EMS化学诱变获得类病变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C23/浙辐802F2作群体,应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植株三叶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近似圆形淡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数量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并连成中心枯黄色,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几乎遍布整个植株,该类病变发生可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23的成熟期株高降低,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着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C23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SSR标记RM101和InDel标记Ch12-11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6和0.73cM,并与该区段内的4个InDel标记Ch12-91、Ch12-92、Ch12-95和Ch12-104共分离。【结论】认为C23的突变基因位点与已鉴定的spl1位点接近,但其植株类病变表型与spl1突变体表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AZT91,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出现条状褐斑,最后死亡。对突变体及其后代分离群体进行潮霉素抗性检测,证明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突变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PCR和TAIL-PC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的观点。利用TAIL-PCR扩增了左边界侧翼序列,通过分析,初步推测该突变体可能是由于T-DNA插入后激活了单加氧酶基因的过量表达,破坏正常代谢途径,导致突变体死亡。该材料可用于水稻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以60Co-γ射线照射烟草优质感病品种的花药作为诱变手段,用烟草黑胫病疫霉菌粗毒素为筛选剂,对烟草花粉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突变体细胞的筛选.试验表明:毒素对烟草愈伤组织的存活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毒素浓度提高而加强,同一浓度对不同品种也存在着差异.综合毒素浓度对烟草愈伤组织抑制、增殖程度及筛选的有效性,初步认为:筛选红大和K326抗黑胫病突变体细胞的最适粗毒素浓度分别为30%和45%.所筛选出的抗病突变体细胞,其细胞水平的抗性与再生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以60Co-γ射线照射烟草优质感病品种的花药作为诱变手段,用烟草黑胫病疫霉菌粗毒素为筛选剂,对烟草花粉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突变体细胞的筛选.试验表明:毒素对烟草愈伤组织的存活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毒素浓度提高而加强,同一浓度对不同品种也存在着差异.综合毒素浓度对烟草愈伤组织抑制、增殖程度及筛选的有效性,初步认为:筛选红大和K326抗黑胫病突变体细胞的最适粗毒素浓度分别为30%和45%.所筛选出的抗病突变体细胞,其细胞水平的抗性与再生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糖代谢对番茄叶片细菌性叶斑病(Pst DC3000)抗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生理生化机制,为抗病番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糖代谢特征不同的早上取样叶片(早8:00取样)和晚上取样叶片(晚6:00取样)为材料,测定离体接种后不同时期(0、24、48 h)上述两种叶片在Pst DC3000抗性、细菌密度、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转化酶活性、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含量、细胞死亡和H2O2积累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和早上取样叶片相比,晚上取样叶片对Pst DC3000具有更高的抗性,表现为较轻的病斑和细胞死亡现象,同时叶片内的细菌密度也极显著(P≤0.01)降低。此外,和早上取样叶片相比,晚上取样叶片在接种后具有更高的淀粉含量(0~48 h)、葡萄糖含量(0、24 h)和果糖含量(24、48 h),但在蔗糖含量上无显著差异。对3种转化酶活性的测定表明,晚上取样叶片的细胞壁转化酶(CWIN)活性在接种后0、48 h显著(P≤0.05)低于早上取样叶片,而细胞质转化酶(CIN)活性在接种后24、48 h则显著(P≤0.05)高于早上取样叶片,液泡转化酶(VIN)活性在两种叶片之间无显著差异。最后,和早上取样叶片相比,晚上取样叶片具有相对较少的H2O2积累(48 h)和显著(P≤0.05)较高的游离态SA和JA含量(48 h)。总之,和早上取样叶片相比,晚上取样叶片具有较高淀粉、己糖含量和CIN活性,以及较低的CWIN活性,这可能是晚上取样叶片具有较高SA和JA含量,以及较少H2O2积累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得晚上取样叶片对Pst DC3000的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和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为试材,首先测定了pH值、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的离散细胞自然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致病毒素的最佳处理条件,从而建立了一套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的鉴定体系──离散细胞染色法。试验证明,该技术体系可操作性强、快速简便、灵敏可靠,可在其他许多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抗病突变体筛选中引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抗稻瘟病鉴定中的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CO39近等基因系及其累加系和4个稻瘟病菌的原始菌株及其突变体,研究稻瘟病抗性鉴定中经常考虑的几个因子。结果表明,接种孢子量与植株的病级、病斑数和发病叶面积呈正相关,品种对混合菌株接种的抗病性主要取决于致病性强的菌株,弱菌株的诱导抗性有限,过量施用氮肥可使部分抗病品种感病,被克服的主效基因没有明显的残效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