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苗龄植物各性状间的异速生长能客观反映其生长关系随植物发育的变化,探究苗龄差异对云南松异速生长的影响及表型可塑性,为云南松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各苗龄云南松生物量和针叶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同苗龄云南松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柏木异速生长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如下两个问题:(1)柏木的异速生长现象;(2)异速生长常数“K”在不同年龄,立地,林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针对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望江哺鸡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lanuginosa)和衢县红壳竹(Phyllostachys rutila)3种不同刚竹属竹子,分析了其叶片特征(长、宽、周长、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3种竹子叶片特征的所有异速生长关系中,仅叶长和面积的异速生长指数存在竹种间的显著差异,其他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在共同斜率下均发生了沿y轴方向和沿共同斜率方向上的显著移动,说明同为刚竹属的3种竹子间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较为稳定,但大小发生了变化,整体表现为红壳竹哺鸡竹淡竹。  相似文献   

4.
以尚志市帽儿山8种常见绿化木本植物为对象,研究了叶片面积与质量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8个树种叶面积与叶质量异速生长斜率均小于1,即这些植物由于单位叶面积的成本随叶质量增大而不断升高。8个树种的SLA均随叶质量增大而呈降低趋势,也表明该地区叶片符合"收益递减"假说。跨树种尺度上叶片同样符合"收益递减"假说。进一步分析发现,各树种SLA与种内异速生长斜率和截距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异速生长的斜率和截距对叶片异速生长具有指示意义。北方地区选择绿化树种时应选择叶片和比叶面积较小的树种。  相似文献   

5.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研究阔叶树不同冠层高度对当年生小枝上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探明森林内光照环境变化对树木小枝性状的影响,为揭示阔叶树林冠生长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江西省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内69种阔叶树不同冠层高度的单叶生物量(ILM)与出叶强度(单位茎生物量的叶片数量与单位茎体积的叶片数量,Lim与Liv)的异速生长关系(树木本身某一部分的相对增长)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冠层高度(上冠层与下冠层)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常绿和落叶树种的Liv、比叶面积和单叶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的叶片数量、ILM、Lim和茎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 0.05)。常绿树种在不同冠层高度处的叶片数量、Liv、比叶面积、Lim和茎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落叶树种在不同冠层高度处仅与比叶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2)常绿和落叶树种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的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均为负等速关系;冠层高度对常绿树种小枝ILM-Lim的异速生长指数(方程斜率)无显著影响(P=0.95),但上冠层小枝ILM-Lim的异速生长常数(方程截距)显著高于下冠层(分别为1.24、1.05);冠层高度对落叶树种当年生小枝ILM-Lim的异速生长指数(P=0.65)与异速生长常数(P=0.83)均无显著影响。3)冠层高度对常绿树种当年生小枝ILM-Liv的异速生长指数(P=0.43)与异速生长常数(P=0.16)均无显著影响,对落叶树种当年生小枝ILM-Liv的异速生长指数(P=0.69)与异速生长常数(P=0.28)也无显著影响。【结论】冠层高度对常绿和落叶树种当年生小枝的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的负等速关系未产生影响,但冠层高度对常绿树种的异速生长常数则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在一定的出叶强度下,上冠层具有更高的单叶生物量,这可能是受当年生小枝在不同冠层高度处的枝、叶资源获取策略不同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文章引入“异速生长”理论及模型,基于不同区域、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人均建设用地等城市结构视角,探究1996—2016年全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宏观层面上,人口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整体上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公园绿地增速快于人口增速。2)从不同结构视角看,人口密度越高,且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更为适中的城市,其公园绿地相对人口增速越快,异速生长模式越健康;而人口密度、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越小的城市,其异速生长模式有待优化。“异速生长”研究能定量化呈现“人口—公园绿地”在不同结构城市的动态演化规律,可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荆条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坡向的适应对策,以河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天然荆条种群为研究对象,从植物性状和生物量角度,采用整株(整丛)收获法,分析不同坡向荆条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权衡关系,研究其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异速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荆条标准株的阴坡主茎长(58.02±5.10 cm)最大,阳坡的主茎长(43.11±5.47 cm)、基径(0.68±0.07 cm)、冠幅(1 006.75±184.45 cm~2)均显著小于阴坡;生物量在不同坡向的分配并无显著差异。在主根长-主茎长和根生物量-茎生物量之间的权衡中,多数坡向均偏好于主茎长和茎生物量,标准株器官生物量之间为异速生长关系。荆条标准丛中,不同坡向各性状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阳坡的根生物量(61.55±19.94 g)显著高于其他坡向;在茎生物量-主茎长和根生物量-主根长中,大部分坡向均偏好于根生物量,标准丛器官生物量之间由异速生长关系逐渐向等速生长转换。研究认为,荆条种群在该地区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分配模式来适应不同坡向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引种栽培的八月竹叶片对不同生境的可塑性适应规律,在浙江省龙泉市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示范基地内调查不同生境下(林窗、林内、纯竹林)八月竹的叶片形态特征,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分析不同生境下八月竹叶片形态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彼此之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820~2.051,其中仅叶长和叶周长间呈等速生长,其余5对关系均呈异速生长模式;各指标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均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同生境下各指标间异速生长SMA主轴沿y轴或斜率方向上发生了极显著移动(P<0.01),主要有相同叶长下,叶面积为林内>林窗>纯林,叶片大小整体也呈现为林内>林窗>纯林。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的不同生境条件对八月竹叶片形态特征间异速生长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叶片大小上发生了可塑性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3种密度试验研究了1年生梓树苗在不同株距条件下生物量、株高、地径的变化规律以及株高(H)与地径(D)的异速生长关系,并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梓树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密度的根量均小于叶量,地上部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下降幅度的大小顺序为叶、茎生、根。在株距20cm时,其地径与株高之间的关系为简单异速生长关系,在log D-log H坐标图上为直线关系,株距10、5cm时地径与株高的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即为非线性的异速生长。在log D-log H坐标图上为上凸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植物异株克生是一种生物化学关系,即植物能够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对邻近的植物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异株克生的概念、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异株克生物质的产生、吸收和转化等,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促进林木生长,防治林内杂草等。  相似文献   

11.
杉木营养平衡与苗木干物质的分配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详细研究了不同营养 (N、P、NP)条件下杉木苗木干物质在根冠的分配规律 ,结果表明 ,不同的营养条件可导致苗木光合产物在根冠发生明显再分配 ,苗木的营养状态和根冠干物质分配的关系规律可应用异速生长模型y =axk 来描述和刻划。基于营养与光合产物在根冠的再分配规律及异速生长模型参数k值对营养胁迫反应的敏感性变化规律 ,提出了新的营养平衡理论和营养诊断方法 (称之为苗木群体营养诊断法 )。营养诊断法则为 :(1)在某一营养条件下 ,如果苗木异速生长模型参数k <1时 ,表明根系相对生长速率高于冠层相对生长速率 ,苗木处于营养亏缺状态 ;(2 )当k >1时 ,表明苗木冠层相对生长速率高于根系 ,苗木处于营养过剩状态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 ,k >1是不会出现的 ;(3)当k =1时 ,表明根系和冠层相对生长速率相等 ,苗木处于营养平衡状态。根据新的营养诊断方法 ,制定了杉木叶片和土壤营养诊断标准 ,并通过大量的杉木幼、中、近熟林施肥试验结果验证了营养平衡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王朗1985年大熊猫主食竹类引种试验以来,筛选出的四个适应性最强的种:石棉玉山竹(Yushania lineolata)、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糙花箭竹(Fargesia scabrid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及本地缺苞剪竹(Fargesia denudata)作材料,研究了各竹种当年生笋、一年生幼竹和二年生成竹的秆、枝、叶、箨和单株间以及与竹笋——幼竹期高径(D~2H)生长间的异速生长常数K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竹笋到一年生幼竹的各器官(组分)的K值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在竹笋——幼竹期K值的变化规律。另外还根据笋秆K_s值与缺苞箭竹比较,确定各竹种竹笋——幼竹期的长短及进入稳定加固期的时间,评价各竹种的适应性能力。结果表明:笋期秆异速生长最显著的是糙花箭竹,顺次为石棉玉山竹、青川箭竹和冷箭竹。一年生幼竹器官异迷生长缺苞箭竹向多枝性发展,青川箭竹枝与秆之间生长近似于线性关系,秆、枝、叶和单株间成均衡性生长,而石棉玉山竹、糙花箭竹和冷箭竹则向少枝大秆型发展。单株生物量累积速度的主要因子是叶的生长,其次是秆、枝。二年生成竹的K值出现明显的变化,各竹种经竹笋——幼竹期进入稳定加固期的时间是不同的,石棉玉山竹和青川箭竹一般为1—2年,糙花箭竹和冷箭竹约为2—3年。竹笋——幼竹期K值因种和不同生长年龄而发生变化。笋期(秆、单株)生长速度与其笋成竹的秆、枝、叶和单株K值成负相关,但是笋期异速生长越快,则竹笋——幼竹期越长,进入稳定加固期较晚。对于可塑性强, 较为敏感的竹笋——幼竹来说,时间经历越长,对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将会变大。生产实践中,可用笋期秆异速生长常数K_s的大小来确定各竹种其笋进入幼竹和成年稳定后的适应能力及适应程度。表中的数字模型可用来预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长期淹水对河竹鞭根系统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模式的影响,调查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CK)和淹水处理(TR)3、6个月的河竹1年生竹鞭及其根系的生物量,分析了河竹鞭、根生物量分配对淹水环境的适应和响应策略。结果表明: 淹水条件下河竹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分配比例鞭>根。与CK相比,淹水条件下河竹根系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降低,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升高。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河竹鞭、根大量生长,生物量显著升高,但根生物量/总生物量、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水中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变化并不明显。河竹鞭、根生物量间的关系在TR和CK处理下均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但淹水条件下的异速生长指数b要高于CK。研究表明河竹在鞭根系统生长和物质分配上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和可调节性,可以通过鞭根系统的生物量合理分配和异速生长调节以逐步适应淹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江河湖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苦竹叶片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苦竹叶片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对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苦竹林培育适宜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开展了3种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L;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M;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H)苦竹纯林1~3年生立竹叶长(LL)、叶宽(LW)、叶面积(LA)、叶干质量(LM)等主要叶性因子测定,采用标准主轴回归分析解析叶性因子及其异速生长关系随密度的变异规律。[结果]研究表明: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相同密度苦竹林的叶长、叶形指数和比叶面积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叶宽和叶面积总体呈降低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相同年龄立竹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不同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3种密度苦竹林b_(LL-LA)、b_(LW-LA)、b_(LL-LM)、b_(LW-LM)及中密度、低密度苦竹林b_(LA-LM)均显著小于1.0,呈异速生长关系,而高密度苦竹林b_(LA-LM)接近1.0,呈等速生长关系。随着密度的增加,b_(LL-LA)、b_(LL-LM)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b_(LW-LM)、b_(LA-LM)则相反,且b_(LL-LA)、b_(LL-LM)和b_(LA-LM)不同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b_(LW-LA)随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中密度、低密度竹林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高密度竹林。[结论]密度对苦竹林主要叶性因子及其异速生长关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叶长对密度变化敏感,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苦竹林具有较大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是苦竹林培育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德昌杉无性系种子园为研究材料,对38年生30个无性系870个分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进行生长量统计分析,以及从异速生长指数上分析不同无性系间生长量上的差异。30个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28.24 cm、19.18 m和5.18 m,其变异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29、0.19和0.24;胸径-树高、胸径-冠幅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显示德昌杉的在胸径生长量上分配的速率明显高于树高和冠幅,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异速生长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胸径-冠幅和胸径-树高之间的SMA斜率在不同无性系间,无相同的SMA斜率,除16和28号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外,差异均显著(P0.05),30个无性系间没有一致的生长量分配速率。无性系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生长量分配模式进一步体现了环境对各构件生长的生态可塑性和无性系间生长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为德昌杉优良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豫东平原5,7年生欧美杨107杨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比叶面积、叶面积的变化,建立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异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5,7年生单木比叶面积平均分别为136.6,138.2 cm2.g-1,两者差异不显著;叶面积平均分别为45.4,85.8 m2,两者差异显著。冠层位置对比叶面积、叶面积均有显著影响,从树冠的上层到下层,比叶面积显著增加;而叶面积在两林龄中垂直层次表现出差异性,在水平层次,由内层到外层,叶面积均显著增加。不同林龄林带具有不同级别的枝,各级别枝的叶面积间均有显著差异。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树高、胸径、冠长因子都能可靠地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相比而言,胸径和单木叶面积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在测算单木叶面积及其指数时较可靠、方便。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新老叶的"质量-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以50 a以上的台湾含笑成树为材料,分别测量台湾含笑新老叶的叶片数据。采用减少主轴法拟合叶片干鲜重和面积对数转化数据得到线性模型的参数;用自举分位点法检验新老叶模型参数的差异显著性;使用Tukey's HSD检验对比了新老叶叶片功能性状。结果显示:新老叶的干重与鲜重、鲜重与面积和干重与面积的异速生长指数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回归方程的截距项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了宽长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新老叶其余叶片功能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新老叶的异速生长关系都遵从收益递减规律;由于新老叶的叶片功能性状在生长季早期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在研究叶片异速生长关系时,建议在夏末新叶的干物质含量基本稳定时取样。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喀斯特地区特有属异裂菊属(Heteroplexis)植物的光合特性及适应喀斯特逆境的机制,以异裂菊属5种植物为材料,采用4种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并对其关键光合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曲线与实测值曲线偏差较大或不能反映光抑制现象,不宜用于异裂菊属植物光响应拟合;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曲线与实测值曲线相似,最适合用于异裂菊属植物光响应拟合。异裂菊属植物对强光适应性最好的是绢叶异裂菊(Heteroplexis sericophylla),耐荫能力最好的是柳州异裂菊(Heteroplexis incana),光合潜能最强的是小花异裂菊(Heteroplexis microcephala)。应调整相应的环境因子使异裂菊属植物更好生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标准化主轴估计分析了10余年生油松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的当年生小枝的异速生长规律,包括当年生小枝的节间生物量-节间长度、节间生物量-针叶生物量、节间截面积-节间生物量、节间截面积-针叶生物量两两相关关系,进而剖析了油松当年生小枝的生物量分配方式、传输模式和形态结构关系,并通过独立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异速生长关系的相关关系均非常显著,观测值和预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除了节间截面积和针叶生物量外均大于0.85,说明上述异速生长关系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的SMA斜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级别的枝的异速生长关系是相同的;小枝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权度关系明显小于1;叶生物量和小枝截面积的权度关系接近于1,说明二者为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给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良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以2年生云南松实生苗为材料,测定其苗高、地径及各组分生物量,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异速生长分析法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建立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研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反应云南松2年生时的生长状况及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2个生长性状指标和5个生物量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的生物量最大,叶在各器官中的生长速度也最快,说明2年生云南松苗木更倾向地上部分的生长。各指标间均存在密切联系,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估测,也可通过对某一性状进行培育,提高云南松整体指标,满足生产需求,培育更多优良的云南松苗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