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瓜实蝇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瓜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疲害虫,在我国属二类检疫害虫,可危害100多种蔬菜和水果.综述了瓜实蝇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包括瓜实蝇的分布、寄主、危害程度、分类鉴定、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经济重要性评价、综合防治等,并对瓜实蝇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瓜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在我国属二类检疫害虫,繁殖能力较强,在我国一年发生2~12代,南方地区一般一年发生4~8代,且食性较杂,寄主范围极广,据有关文献记载,瓜实蝇可为害的寄主植物己超过了125种。受瓜实蝇为害的瓜果损失程度一般在30%~100%,其中又以苦瓜、丝瓜、黄瓜的受害最为严重,损失的平均产量为50%,严重时可达100%,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瓜实蝇成为瓜类病虫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瓜实蝇是桂林市郊危害苦瓜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苦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2014年通过对桂林市郊苦瓜种植地的瓜实蝇周年监测,初步了解了危害苦瓜生产的主要瓜实蝇种类和周年发生特点。结合多年田间观察和防治经验,提出统防统治、搞好田园清洁、撒施毒土及性诱防控等综合防治瓜实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可为害80多种蔬菜和水果.对近年来南瓜实蝇的分类地位及特征、生态学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发生动态、适生性分析、防治及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南瓜实蝇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辣椒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偶发造成很大损失。现综述了辣椒实蝇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包括辣椒实蝇的分布、寄主、分类鉴定、生物学、经济重要性、综合防治等,并对辣椒实蝇的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富荣  王诚 《长江蔬菜》2019,(15):56-58
导读:黄瓜、苦瓜、菜瓜在生长发育结瓜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虫为害,就害虫来讲,有美洲斑潜蝇、烟粉虱、蚜虫、黄蓟马、瓜绢螟、瓜实蝇等。但从黄瓜和菜瓜生产实践来讲,瓜绢螟是黄瓜生产中为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之一,而随着温州等浙南菜区温室棚栽菜瓜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遭受一种罕见性害虫——瓜实蝇的严重为害,损失十分严重。针对上述2种害虫对黄瓜、菜瓜为害的现状,采用农业、物理和药剂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害虫种群数,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哈密瓜为试材,采用甲基丁香酚(ME)、诱蝇酮(CUE)诱杀雄性成虫和蛋白饵剂假丝酵母丸(TY)、铵盐类合成饵剂醋酸铵(AA)诱杀雄、雌两性成虫的方法,开展了海南反季节大棚哈密瓜园实蝇害虫种群动态与综合防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哈密瓜园实蝇种类主要有5种,即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南亚果实蝇B.tau(Walker)、橘小实蝇B.dorsalis(Hendel)、辣椒果实蝇B.latifrons(Hendel)和普通果实蝇B.caudata(Fabricius);其中,瓜实蝇和南亚果实蝇是哈密瓜园的主要害虫,其优势度指数(D)分别为0.6675与0.2884;冬春茬害虫的种群发生高峰大致出现在5月中下旬。试验表明,铵盐类合成饵剂醋酸铵对瓜实蝇雌虫和南亚果实蝇雌雄虫具有明显的诱捕能力,采用大量诱捕大棚内雌雄两性成虫的诱杀技术与及时处理被害瓜等农业措施相结合方法,综合防治冬春茬哈密瓜实蝇害虫效果显著,在不套袋的情况下被害瓜率与对照瓜园相比下降了22.28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瓜菜》2019,(12):27-30
实蝇是园艺作物上的重大害虫,长期使用化学防治已产生抗药性,为减缓实蝇的抗药性产生速度而开展了实蝇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通过对甜瓜及苦瓜上的实蝇种类进行调查,并比较了4种不同诱捕方法对瓜实蝇、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甜瓜大棚内的实蝇优势种群为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illett),露地苦瓜的实蝇优势种群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4种不同诱捕处理对瓜实蝇、橘小实蝇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其中黄色粘虫板+瓜果实蝇诱粘剂的诱捕处理诱捕的瓜实蝇、橘小实蝇数量最多,诱捕效果最好,建议生产上可结合使用悬挂黄色粘虫板+瓜果实蝇诱粘剂的诱捕方法防治瓜实蝇、橘小实蝇。  相似文献   

9.
实蝇类害虫是一类重要的检疫性果蔬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传播快、危害损失大等特点。鉴于此虫的危险性,我国开始在全国建立长期的防止外来检疫性实蝇传人的预防监测体系。沙县植保植检站从2001年5月开始,承担福建省植保植检站下达的"实蝇类害虫性诱监测和田间危害调查项目"。在连续7年的实蝇类害虫多点性诱剂诱集监测及田间作物受害情况调查过程中,针对性诱监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瓜实蝇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实蝇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隶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又名黄瓜实蝇、瓜小实蝇、瓜蛆等,是瓜类蔬菜和水果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幼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毒死蜱、甲维盐、敌敌畏、顺式氯氰菊酯等4种杀虫剂对瓜实蝇成虫的毒力和二元混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80 %敌敌畏乳油(EC)的LD50最小,为1.683 9 μg?g-1|100 g?L-1顺式氯氰菊酯EC的LD50最大,为8.877 0 μg?g-1。供试杀虫剂毒性大小依次为:80 %敌敌畏EC>5 %甲维盐微乳剂(ME)>480 g?L-1毒死蜱EC>100 g?L-1顺式氯氰菊酯EC。敌敌畏与甲维盐(1∶1)混配的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为426。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敏电阻法对瓜实蝇1日龄幼虫、5日龄幼虫、1日龄蛹、3日龄蛹、5日龄蛹、1日龄雌成虫、1日龄雄成虫、5日龄雌成虫、5日龄雄成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定。结果表明:各虫态以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3日龄蛹的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6.72±0.23)℃和(-13.14±0.55)℃;以5日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14.32±0.45)℃和(-5.52±0.47)℃;各虫态的过冷却点由低到高的顺序为:5日龄蛹<3日龄蛹<5日龄雄成虫<1日龄雄成虫<1日龄蛹<5日龄雌成虫<1日龄幼虫<1日龄雌成虫<5日龄幼虫。  相似文献   

13.
对性诱剂、昆虫物理诱黏剂、橘小实蝇专用食物引诱剂、橘大实蝇专用食物引诱剂、瓜实蝇专用食物引诱剂5种实蝇诱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集橘小实蝇的数量显著多于其余4种诱剂,物理诱黏剂、3种实蝇食诱剂均可同时诱集橘小实蝇、南瓜实蝇和瓜实蝇,诱虫量以瓜实蝇食诱剂和物理诱黏剂最好。性诱剂、诱黏剂和食诱剂各具特点、互有长短,生产应用中可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瓜实蝇对不同寄主果实和不同颜色的趋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瓜实蝇对不同寄主果实和不同颜色的趋向性,结果表明瓜实蝇性成熟和性未成熟的雌、雄虫对苦瓜的趋向性最强,其次是黄瓜,对南瓜、丝瓜、番茄的趋向性较弱。瓜实蝇对黄色的趋向性最强,其次是绿色,对黑色的趋向性最差。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防治苦瓜瓜实蝇的高效低毒药剂,对60%噻虫·灭蝇胺水分散粒剂、7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种杀虫剂田间药效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10 d,除60%噻虫·灭蝇胺水分散粒剂13.0 g/667 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0 g/667 m2外,其他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2.55%;但药后3~10 d,60%噻虫·灭蝇胺水分散粒剂13.0 g/667 m2防效也达到65.28%~67.64%。由此可见,60%噻虫·灭蝇胺水分散粒剂26.0 g/667 m2和60%噻虫·灭蝇胺水分散粒剂20.0 g/667 m2对苦瓜瓜实蝇的防治效果均较优于其他处理,7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20.0 g/667 m2的药剂效果也达到63.91%。因此,为达到防治效果,在生产中应优先使用60%噻虫·灭蝇胺水分散粒剂,其次是7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16.
连续4年对桂林北部全州县柑橘园的橘小实蝇进行田间消长动态监测,并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因素与橘小实蝇发生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在当地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始活动,9月上旬至11月下旬之间会出现2次活动高峰期,12月上旬以后活动停止或减弱;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当地橘小实蝇活动动态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7.
NPR1是水杨酸诱导抗病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主要作用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上、下游。采用稀释池PCR法,筛选■(Prunus salicina var. cordata)叶片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分离■叶片NPR1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喷施一年生■嫁接苗嫩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所获得的NP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共获得了4个NPR1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PsNPR1、PsNPR3.1、PsNPR3.2和PsNPR3.3,其长度分别为2 442、1 827、2 244和2 615 bp,其ORF长度分别为1 788、1 770、1 767和1 782 bp,分别编码596、590、589和59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这4个NPR1同源基因的编码区均含有BTB/POZ和ANK两个保守域及核定位信号(NLS);PsNPR1与拟南芥的AtNPR1和At NPR2聚为一簇,PsNPR3.1、PsNPR3.2和PsNPR3.3与拟南芥的AtNPR3和At NPR4聚为另一簇。PsNPR1在喷施1.0 mmol·L-1水杨酸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PsNPR1、PsNPR3.1、PsNPR3.2在响应1.0 mmol·L-1水杨酸诱导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上升,30h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因此,水杨酸诱导抗病基因高表达的最佳处理浓度为1.0 mmol·L-1,最佳响应时间为30 h。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草莓属( Fragaria) 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草莓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近20年来, 从国内外收集保存了103份野生草莓资源, 鉴定出我国自然分布有11个种, 约占世界草莓属植物20个种的一半。这11个种包括8个二倍体种: 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 L. ) 、黄毛草莓( F. nilgrrensis Schlecht. ) 、五叶草莓( F. pentaphylla Lozinsk. ) 、纤细草莓( F. gracilis Lozinsk. ) 、西藏草莓( F. nubicola Lindl. ) 、绿色草莓( F. viridis Duch. ) 、裂萼草莓( F. daltoniana Gay) 、东北草莓( F. m andschurica Staudt) 和3个四倍体种: 东方草莓( F. orientalis Lozinsk. ) 、西南草莓〔F. m oupinensis ( Franch. ) Card. 〕、伞房草莓( F. corymbosa Lozinsk. ) 。对我国原产野生草莓种类进行了较系统的性状描述和分类研究, 并列出了我国野生草莓分种检索表。提出我国分布有11个种的结论比以前记载的8个种更全面和完整。  相似文献   

19.
以瓜实蝇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测定法,通过研究成虫、蛹、卵在不同温度和湿度胁迫下,成虫存活率及寿命、产卵量、卵孵化率、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以期明确温湿度胁迫对该虫存活和繁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在39~43℃下处理1 h,其存活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1.5~42.5℃是成虫的致死敏感高温区;35℃或41℃下处理0.5~10.0 d,存活率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成虫在31~41℃下驯化1 h后,在43℃高温下的存活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在43℃处理2 h或4℃处理3 d后,成虫寿命及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蛹在33~47℃下处理4 h,羽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卵在41~43℃下分别处理15、30、45 min,卵孵化率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蛹的羽化率随沙土含水量升高而降低;湿度胁迫不同日龄蛹的羽化率差异显著;蛹在沙土含水量0%下处理1~9 d,羽化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25℃下,成虫在RH 0%或RH 100%下处理10~130 h,存活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干旱胁迫下,羽化率随高温或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以上研究表明,温、湿度胁迫对瓜实蝇存活和繁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与温、湿度持续时间及胁迫时各虫态龄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