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越冬防护区福鼎大白茶相关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区,春茶鲜叶百芽重、产量、折干率及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水浸出物、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降低了酚氨比,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而夏茶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越冬防护条件下,它的物质代谢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在停止防护措施后,此效应对春茶影响较明显,夏茶不明显。这为茶树安全越冬,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稀土对茶园增产及品质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常规分析方法、 生物痕量分析技术及酶活性检测等手段对茶园喷施稀土后的一些 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喷施稀土可明显提高叶绿素的含量, 有利于光合 作用; 增强了谷氨酸脱氢酶(GDH)、 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POD)及肽酶(PTD)等 酶活性; 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 品质得分高于对照; 有利于  相似文献   

3.
植物多功能营养液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设计,试验就喷施植物多功能营养液(简称营养液)和施用氮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喷施营养液和单独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茶树芽叶密度和百芽重,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单独喷施营养液能极显著地增加茶多酚的含量,但单独施用氮肥却极显著的降低其含量;对芽叶密度,营养液与氮肥之间存在互作。对百芽重,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则不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验用增产灵和2,3,5-三碘苯甲酸(TIBA)对间作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进行喷施。喷施增产灵后,对早熟矮杆品种各处理均表现增产,其增产幅度为0.37%-6.75%,施用时期以结荚期为佳;早中熟、中杆、生长较为繁茂的品种仅在开花期喷30ppm可增产12.06%;增产灵的增产作用主要是由于提高了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喷TIBA后,对植株主要起降矮壮杆的作用,株高降矮0.52-10.78cm,抗倒能力增强,早熟、矮杆的75-88-13开花期喷施呈减产效应,而结荚期喷施可增产0.47%-3.5%;早中熟、中杆的冬二则在开花期喷施可增产6.42%.  相似文献   

5.
栽培技术对茶树春梢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常红  汪东风 《作物学报》1995,21(6):752-755
采用盆栽试验,应用^14C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栽培技术对茶树春梢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茶前修剪明显推迟开采期,但有利于春梢生长及持嫩性;增施氮肥促进春梢生长和持嫩性增强;喷施赤霉素(GA)促进越冬芽早发,一芽二叶展开期提高5天左右。这些效应与栽培技术影响茶树对冬季^14C-光合产物及春肥^15N的积累和分配等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陡坡果桑垄槽栽培开发治理模式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陡坡果桑垄槽栽培法在25度以上应退耕地地实施综合开发治理,每公顷产桑椹汁与蚕茧分别为可达6435kg和480kg以上,较对照高5.38倍和6.64倍,土壤侵蚀模型对照(11.99~162t/hm^2.a)低,无侵蚀;50cm与100cm深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对照的90%或相当;全磷含量高2.9%和26.2%,全钾含量高3.18%和8.01%,水解氮均为对照的61.5%,速效磷高39.02%和97.  相似文献   

7.
1986~1990年对河南省高粱品种资源(1046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冷1级品种29个;苗期抗旱1级品种16个;苗期和芽期均耐盐的品种8个;发病率在12%以下抗丝黑穗病品种8个;抗螟1级品种9个;耐瘠1级品种80个。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蛋含量14%以上的品种7个;赖氨酸占蛋白含量2.6%以上品种14个,赖氨酸占样品含量0.3%以上品种22个,其中赖氨酸占蛋白、占样品均高的品种5个;单宁含量低于0.1%的品种19个;具2个和2个以上优异性状的种质12个,其中具3个以上优异性状的高粱种质2个,这些高粱品种资源是最宝贵的种质材料。实践证明,利用生物措施是稳定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目前河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粱品种多是抗性中上等,丰产性、品质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麦瑰香葡萄花后架面喷施赤霉素与清水对照相比,平均座果粒率提高1.16倍,无籽率达99.17%,提早着色熟23天,浆果Vc、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各项含量指标全面超过清水对照,酸的含量大大低于清水对照,糖酸比值和固酸比值高达20.94%、23.11%。果粒虽然变小,但因无籽早熟优质,产值高于清水对照1.3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茶树在夏秋季节根灌鲁虹牌全营养生态肥180~150倍液,新梢生长粗壮、发芽整齐,芽头密度提高达7.25%,百芽重增加达56.25%,鲜叶产量增加达24.39%;茶叶品质显著提高,感观审评香气嫩香浓高、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其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0个百分点,酚氨比降低4.9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不同抽穗指标相同九二。用量对810s冬繁产量的影响。发现在育性转换期未遇到异常高温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抽穗时期以30g/hm。的剂量喷施九二O,抽穗指标高于25%喷施的各处理,均较对照明显增产,增产幅度达16.5%~24.0%,其中以抽穗50%和80%时喷施产量最高。低喷施指标(5%~25%)卡颈穗率比对照显著高,高喷施指标(50%~80%)卡颈穗率比对照显著低,并且随喷施指标的提高卡颈穗率呈下降趋势。抽穗15%~50%喷施处理的柱头外露率明显比对照高。高的抽穗指标(50%-80%)时喷施九二。增产效果较好。而在育性敏感期遇异常高温时不育系不育特性变强,繁殖产量明显下降。喷施九二。的各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各喷施指标间产量无明显差异,但以喷施指标为25%~50%的两处理产量最高。说明在中等抽穗指标(25%-50%)时喷施九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ity Absorb Assay, ELISA), 研究5个不同物候型茶树栽培品种在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生育周期及春季腋芽萌发前后茶梢叶片内源GA3(gibberellic acid)、ABA(abscisic acid)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 各品种成熟叶片GA3的含量在各年度均随着茶树生长呈现“快速降低—略有上升—下降—快速升高”两度上升、两度下降的变化趋势, GA3含量第一次上升的时间呈早生种早、晚生种迟的趋势; ABA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呈早生种早、晚生种迟的趋势。5个供试品种成熟叶片GA3的年平均含量总体为早生种高于中生种, 中生种高于晚生种。冬季茶树休眠期间, 成熟叶片GA3的含量处于整个生长周期的最低点, ABA的含量处于整个生长周期的最高点。11月至翌年1月, GA3的平均含量和GA3 /ABA值与其越冬芽的萌发期呈显著相关。春季茶树腋芽萌发进程中, 嫩梢GA3的含量总体高于成熟叶片, ABA的含量总体低于成熟叶片。  相似文献   

12.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茶园土壤pH、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茶叶的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长期不施肥,土壤pH稳定;产量前5年稳定,之后逐年下降,14后年产量仅为99.6 kg/hm2。(2)长期单施化肥,A层土壤pH降为pH 4.30,降低了0.30个单位,超出了茶树生长的最适范围pH 4.5~5.5;平均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长期单施有机肥,A、B层土壤分别为pH 6.14和pH 5.52,升高了1.54、0.83个单位,超出了最适范围;产量低于NPKM和NPK处理。(4)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土壤pH基本稳定,在最适范围内;产量可持续性指数最高,较NPK、M、CK分别高出15.3%、48.8%、280.8%;春茶和秋茶总氨基酸含量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M和CK,春茶的儿茶素较NPK、M和CK分别高2.2%、1.8%、32.%。上述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稳定了茶园土壤pH,保证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提高了茶叶的儿茶素、咖啡碱和总氨基酸含量,是普洱地区茶叶绿色发展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早生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系“茶农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经N+离子诱变后的槠叶齐茶种子为原始材料,经系统选种和无性繁殖,育成了早生优质抗寒茶树良种茶农1号。经1998—2003年品种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品系春季萌发期特早,与对照皖农95相比,同期萌展值大0.39~0.96,与福鼎大白茶相比,同期萌展值大0.35~0.57;鲜叶中生化成分含量丰富,其中多酚含量28.22%、氨基酸含量1.51%,咖啡碱含量4.81%,水浸出物含量44.82%,茶多糖含量1.55%;各成分比例协调,绿茶品质佳,尤以香气和滋味表现突出;抗寒性强,对倒春寒的抗性也强。实验结果提示:N+注入是一种有效的茶树良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明氨基酸叶面肥对黄化茶树夏秋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黄化茶树夏秋茶提质增产提供技术支撑。以黄化茶树品种ʻ中黄3号ʼ为试材,设置不施叶面肥(CK)、喷施氨基酸水溶性叶面肥(氨基酸≥100 g/L、锌≥10 g/L、硼≥100 g/L,T1)、喷施活性氨基酸叶面肥(氨基酸≥100 g/L、有机质≥130 g/L、锌+硼≥100 g/L,T2)、喷施茶树叶面肥(氨基酸≥100 g/L、锌+硼≥100 g/L,T3)、水溶喷施1.8%尿素(总氮≥46.4%,T4)5个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对夏秋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叶面肥处理的发芽密度、一芽二叶百芽鲜重分别大于、显著大于CK。CK产量最低,T1、T2、T3的产量分别高于T4,T1和T3产量分别略高于T2。各处里间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CK的酚氨比最高,T2的酚氨比最低,T1和T2的酚氨比显著低于CK和T4,而CK、T3、T4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夏秋季T1、T2能较好地提高黄化茶树茶叶产量,改善绿茶品质,T2的综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对茶多酚-海藻酸钠复合涂膜提升储藏过程中草鱼品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1.5%海藻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0、1%、2%、3%(m/m)的茶多酚,制成茶多酚与海藻酸钠复合涂膜剂处理草鱼片,并以不作涂膜处理为对照组(CK),考察草鱼储藏过程中鱼肉的持水性、pH、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及质构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组草鱼品质变化程度明显较低,并且涂膜中茶多酚含量越高,鱼肉品质保持越好。由此说明,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能够有效控制鱼肉品质的劣变,保鲜效果良好,且以3.0%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组处理保鲜效果最佳,能够有效延长鱼肉的储藏期6 d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不同萌发物候型茶树的休眠机制,以特早生茶树品种龙井43和中生茶树品种碧云为材料,利用钙黄素处理茶树茎段,检测越冬芽在休眠与萌发时期与其他器官的物质交流情况。利用同源比对鉴定胼胝质水解相关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在冬季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越冬芽在茶树生长阶段和休眠阶段都存在着与着生茎段和母叶间的物质交流;从茶树越冬芽休眠形成到解除的不同时期,其物质交流存在"强-弱-强"的变化规律,但龙井43的与碧云相比存在较短的物质交流减弱时期;两种茶树的物质交流变化模式与鉴定到的茶树胼胝质水解正向调控相关基因CsGLU1的表达模式密切相关;启动子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CsGLU1启动子区有多个与激素信号以及低温和休眠响应相关转录因子结合的保守序列。茶树越冬芽在休眠和非休眠状态下都存在与茎和母叶之间的物质交流,且物质交流强弱与茶树越冬芽休眠状态改变密切相关。CsGLU1可能是参与胼胝质水解调控,改变茶树越冬芽物质交流水平,进而影响茶树休眠状态的关键基因。这对明确茶树越冬芽休眠状态变化和深入揭示不同萌发物候型茶树休眠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膏蛋白含量,TF、咖啡碱、儿茶素、GC、EGC、EGCG较高。凤庆滇红茶膏茶红素、总糖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祁红毛峰营养素含量和活性成分均介于四川蒙顶和凤庆滇红之间。四川蒙顶红茶宜作为红茶茶膏加工原料。色差分析a值、b值、△E、Cab、Sab与汤色得分相关系数较高,能更好地反映茶膏汤色状况,可作为茶膏汤色品质衡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参试茶树品种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和适应性鉴定,明确其适宜种植的范围和制茶类以及栽培过程中需防范的灾害,为品种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依据。第4 轮茶树品种桂林点区试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8 个绿茶品种中‘湘妃翠’和‘花秋1 号’综合表现最好,产量和品质评分均高于对照,其中‘湘妃翠’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参加试验的3 个乌龙茶品种中‘鸿雁13 号’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品质评分高于对照;各参试品种的物候期多数表现为早生种,抗逆性较强,适宜在广西桂林及相似地区的绿茶和乌龙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微生物肥料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了考察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了5种不同的处理(不施肥、甘薯废水、1%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2%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4%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茶叶的芽头个数及百芽重,茶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酚氨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甘薯废水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少,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所有施肥处理中,2%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的试验效果最佳,芽头个数增加42.1%,百芽重增加22.3%,茶叶中水浸出物提高21.94%,氨基酸提高8.83%,茶多酚增加9.76%,咖啡碱降低6.36%,酚氨比提高3.05%。利用甘薯废水发酵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肥料)施入茶园,在废水资源化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以期为生态茶园的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