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水稻栽后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及其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秧苗栽后根系和地上部氮素积累的动态特征及其与根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栽后40.d内,地上部及根系氮素积累量呈指数模型增加。茎鞘、发根节和叶片氮含量与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氮含量与根重呈显著负相关;各器官氮积累动态与根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生育期植株氮积累量拟合Logistic曲线较好,决定系数在0.988以上,氮素积累量与根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育期越靠前,相关系数值越大。3种种植方式中,自移栽至孕穗期氮积累量以常耕插秧最高,常耕抛秧其次,免耕高留茬抛秧较低;孕穗后免耕高留茬抛秧各器官氮含量最高,氮积累量也逐渐超过常耕抛秧。3个杂交稻组合中,前期以冈优22的氮积累量最高,后期Ⅱ优162增加速率较快,K优047在整个生育期中均最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育秧基质和水分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适宜机插秧苗的培育方式,本文以杂交中灿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营养土旱育、营养土湿润育秧和淤泥水育秧等3种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育秧方式对秧龄弹性、机插活棵及分蘖成穗的效应。结果表明:播后21 d,营养土旱育秧苗综合素质最好,营养土湿润育秧次之,淤泥水育秧的最差;与淤泥水育秧相比,营养土旱育秧及湿润育秧的秧苗发根力强,根冠比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旱育秧适栽秧龄为18~30 d,秧龄弹性最大。营养土旱育方式育秧能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增加库容量,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旱育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快、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能较好破除本田生育前、中、后期的生长不平衡,有利于优良群体构建和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力、根系特征、根系伤流液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处理促进了土壤肥力提高,水稻成熟期其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均高于常耕插秧、常耕抛秧和移栽前的基础肥力,同时速效氮、钾含量也有明显提高。免耕高留茬抛秧前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量均较低,拔节期总根长和根数均大大低于常耕插秧,也低于常耕抛秧。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缓了后期根系和地上部衰老,抽穗后30d根系伤流液强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耕抛秧和插秧。  相似文献   

4.
壮秧剂对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双季晚稻旱育秧、湿润育秧、塑盘旱育秧、塑盘湿润育秧4 种不同育秧方式施用壮秧剂与不施用壮秧剂 (常规方法育秧) 秧苗生育特性的多点比较研究, 阐明了晚季育秧施壮秧剂生物学效应: (1) 秧苗素质提高, 主要表现为矮壮, 秧龄弹性强, 根系发达, 叶龄进展快, 分蘖率高, 单株带蘖数多, 干物质积累多; (2) 秧苗栽后早生快发, 有效穗多; (3) 对生育进程影响不大, 生育期与对照基本一致; (4) 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增产幅度为3.79% ~6.87% , 是晚稻培育适龄矮壮秧, 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根系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和玉米素(ZT)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均导致各生育期豌豆根系ABA和IAA含量增加,GA和ZT含量减少,且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变化量增大.同时对各生育期豌豆根系内源激素比例产生影响,对ZT与ABA、GA与ABA、GA与IAA、ZT与IAA比例影响较大,对ZT与GA、IAA与ABA比例影响较小.旱后复水可对各生育期豌豆根系内源激素含量产生补偿效应,其补偿量决定于豌豆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强度和复水历时.同时促进各生育期豌豆根系内源激素比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胡萝卜内源激素含量分布与畸裂肉质根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揭示内源激素对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发育的调控作用,以"岐山透心红"的开裂和畸形肉质根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研究分析了内源激素含量分布与开裂和畸形胡萝卜肉质根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迅速膨大中期,与正常肉质根相比,开裂肉质根中外层或外层内源GA3、GA4、ZR、DHZR和IAA含量较低;畸形肉质根纵向内源GA4、ZR和DHZR含量分布呈尾端优势,而GA3、ABA和IAA含量呈均匀分布态势。至迅速膨大末期,开裂肉质根中外层或外层内源GA3、GA4、ABA和IAA含量较低,畸形肉质根纵横向内源激素含量呈均匀分布态势。内源激素含量空间分布的改变可诱导开裂和畸形肉质根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对旱育秧和湿润育秧苗床温度变化及秧苗素质的比较表明;旱育秧苗床膜内日平均温度、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移栽叶龄小、叶片小,根系发达,植株矮壮;干物质积累多,充实度高,比叶重大,比根长小;增产幅度为6.92%~12.22%。  相似文献   

8.
育秧方式与播种量对水稻机插长龄秧苗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探讨适宜机插的大苗培育新技术,该文以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育秧方式及3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成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播种量间,除百株干质量为显著性差异外,株高、茎粗、根数、根长、根活力、丙二醛及质量高比均为极显著差异;无纺布旱育秧的秧块盘结力较小,为6.48 kg/m2,双膜旱育秧的秧块盘结力较大,为18.70 kg/m2。依据GB/T 6243-86评价栽插质量,报纸旱育秧较好,其次为无底旱育秧。播种量为277.78 g/m2时,伤秧率、勾秧率和漏插率较低;播种量为416.67 g/m2时,漂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较低。因此,水稻机插长龄秧苗应选择报纸旱育秧或无底旱育秧,且播种量在277.78~416.67 g/m2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外源GA3对胡萝卜肉质根发育的影响机理,并为高原夏季胡萝卜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理论,本试验以耐先期抽薹的胡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研究了外源GA3对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膨大、木质化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片旺盛生长期和肉质根迅速膨大期分别喷施5.78×10-4 mol·L-1外源GA3 1次,或在苗期、叶片旺盛生长期和肉质根迅速膨大期喷施5.78×10-4 mol·L-1外源GA3 1~3次,能显著降低高原夏季胡萝卜苗期肉质根日鲜重增长速率与库活力,促进肉质根木质化。与对照相比,喷施外源GA3,可显著降低苗期肉质根内源GA3、IAA、GA4、ABA、DHZR与IPA含量,显著提高肉质根内源ZR含量;显著降低叶片旺盛生长期肉质根内源GA3、IAA、GA4、IPA含量,显著提高内源ZR含量;显著提高迅速膨大期肉质根内源IAA、GA4、ZR含量;显著降低肉质根迅速膨大期之前的IAA/ZR和GA4/ZR比值。随着外源GA3喷施次数的增多,IAA/ZR和GA4/ZR比值在肉质根迅速膨大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外源GA3通过改变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态来影响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育秧方式水稻秧苗叶片的衰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肥床旱育,塑盘旱育和半水育3种方式培育的杂交稻秧苗第一完全叶的衰老。结果表明,半水育秧叶片功能期短、MDA含量及POD活性上升快,SOD活性下降迅速,表现出明显的早衰;而肥床旱育和塑盘旱育秧苗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双季稻区杂交稻机插秧低播量精密育秧试验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根据杂交稻种植少本稀植的要求,该文以杂交稻天优998和五优308为材料,采用机械化精密田间育秧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秧盘和4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杂交稻秧苗成毯效果、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体毯状秧盘播种量在65 g/盘以上、毯状秧盘在45 g/盘以上、窄行秧盘在36 g/盘以上,应用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水稻田间工厂化育秧精密播种机"进行精密播种,采用常规田间育秧管理育成的秧苗成毯效果能满足机插的要求;不同秧盘类型对秧苗素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4种不同秧盘育秧方式中,以钵盘培育的秧苗素质最好,整齐性也最好,钵毯秧苗次之,毯状秧苗与窄行秧苗相差不大;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较大,不同播种量之间,秧苗素质各项指标的差异都达显著水平,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下降,表现为叶龄减少,苗高变矮,苗茎宽变细,根长变短,百株鲜质量、百株干质量和百株根质量都变轻;而秧盘与播种量的交互作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不显著;从栽插质量和满足栽插的农艺要求角度看,对杂交稻天优998而言,钵毯和毯状秧盘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65~80 g/盘,窄行秧盘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52~64 g/盘,钵盘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41~50 g/盘。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杂交稻机插秧技术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气吸式纸夹定位水稻精密育秧设备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大量农艺试验表明:播种量和秧苗素质是影响水稻优质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应用先进的精密播种技术培育均质壮秧是增加水稻单产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现有水稻工厂化育秧方式一次性投资大,秧盘土采集困难和育秧过程繁琐等问题,在分析国内外水稻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与装备的基础上,根据水稻育秧的农艺要求,提出了应用纸介夹持定位封种的一种新的水稻无秧盘育秧精播方法,设计出气吸式纸夹定位水稻精密育秧设备并进行育秧试验。试验结果为单粒率达80%以上,合格指数(每穴1~2粒种子)超过95%,重播率(每穴3粒以上种子)小于4%,粒距合格率大于90%,纸介种带封固基本可靠,培育秧苗矮壮,栽插后发根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对杂交稻汕优桂99新式旱育、传统旱育和半水育3种秧苗的根数、根长、根毛长度、宽度、密度进行考察,并对根的解剖结构,如根半径、皮层厚度、中柱大小、导管数、导管直径等进行观察、测量。经计算发现:根的总吸收面积、输水组织的横切面是新式旱育秧的最大,但皮层厚度则反之。表明新式旱育秧苗根系具有自身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能够通过生长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实现水分的高效吸收和快速运输,这是新式旱育秧苗素质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方法,根据杂交稻少本稀植的农艺要求,该文对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插秧机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质量和产量进行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在广东省江门市、肇庆市和汕头市进行不同育秧播种密度(30~90 g/盘)和取秧面积耦合栽插对比试验,分析了耦合栽插对栽插质量、根系损伤率和发根力的影响;以钵体苗人工手插为对照,开展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大田生产试验,分析了杂交稻毯状苗不同育秧播种密度耦合栽插方式的产量表现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现有技术条件下,基于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栽插方法可实现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下较高质量的栽插,1~3株/穴的比例介于80.67%~95.33%之间,1~4株/穴的比例超过90.67%;育秧床土对栽插质量有较大影响,采用基质育秧或"基质+旱地土"育秧,当育秧播种密度超过50 g/盘时,漏插率为3.50%~6.38%,平均为5.11%,基本满足杂交稻机插农艺要求。2)不同育秧播种密度耦合栽插方式的根系损伤率为15.37%~31.16%;当育秧播种密度大于40 g/盘时,根系损伤率随育秧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发根力与根系损伤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9 3;当育秧播种密度差异不超过10 g/盘时,发根力没有显著差异,当育秧播种密度差异超过20 g/盘,发根力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耦合栽插方式中,50 g/盘机插的单产最高;从产量角度看,不同耦合栽插方式及对照的产量规律为:50 g/盘机插钵苗手插60 g/盘机插70 g/盘机插或90 g/盘机插;与各品种的区试产量表现比较发现,不同耦合栽插方式的实际产量都未达到区试产量,其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都不及区试中的表现,但穗长达到或略超过区试中的表现。研究结果对攻克杂交稻机械化种植难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降解秧盘及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生物降解秧盘稀播育秧、带盘机插的生产适用性,以籼型杂交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型杂交稻甬优538为材料,普通平盘作对照,研究了生物降解秧盘不同播种量(30,50,70和90 g/盘)育秧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显著提高出苗率(P0.05),且播种量越低,出苗率越高,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出苗率较普通平盘育秧高20.5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采用上毯下钵设计,所育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白根多且粗壮,其平均根直径较普通平盘宽8.63%,且盘根力均大于100 N,满足机插对秧块成毯的要求。同时,可带盘按钵精准机插,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漏秧率仅7.78%,较普通平盘机插低6.6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于普通平盘,群体颖花量则高于后者,最终产量较普通平盘机插略高。综合育秧、机插效果及产量表现,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播种量以70 g/盘为宜。因此,生物降解秧盘带盘机插可发挥稀播培育壮秧优势,提高机插质量,有助于杂交稻少本稀植、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剪根稻苗移栽后叶鞘3H-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H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剪根稻苗移栽后叶鞘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剪根处理稻苗各器官干重均低于对照,而3H-同化物的比活度却高于对照,标记后10d多数器官高出对照1倍左右,分蘖高2倍,新根高4倍。剪根处理发根节和新根的放射性总活度和3H-同化物的分配比例均高于对照,意味着其新根的发生更加依赖于主茎叶鞘物质输出。  相似文献   

17.
水稻钵苗机插秧苗素质的调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为探讨适宜水稻钵苗机插培育壮秧新技术,促进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文以武运粳24号为材料,研究了钵苗机插稻育秧中的播种量、秧田水分管理及二次化控组合施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种量试验中,钵苗的秧苗素质随播量的增加而趋劣。高播量处理秧苗群体通风透光受限,穴钵内个体竞争激烈,秧苗素质较差;低播量处理苗质各性状得到优化,但钵体成球度差,难以配套插秧机田间正常栽插作业,且基本苗偏少、漏插率高。偏大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适宜的播量为45~60 g/盘,平均每孔成苗3~4株。2)秧田水分管理下,旱育钵苗群体带蘖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湿润秧有一定优势。旱育方式推迟水稻群体茎蘖滞增期,叶片叶绿素降解率低、持绿能力较强,该试验条件下适栽秧龄可延长至35 d。3)二次化学调控中,通过多因子正交试验对秧苗充实度进行分析,确定了二次化控最优组合。表明适量、适时二次化控可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有效控制苗高,增加秧苗整齐度。在具体调控措施上,认为播量45 g/盘、旱育方式下,每100 kg底土拌入0.5 kg壮秧剂,2叶期每盘施多效唑0.06 g,钵苗秧苗素质表现最佳。该研究可为水稻钵苗机插培育壮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空气整根育秧技术对水稻钵苗进行育秧试验,提出了水稻钵苗空气整根育秧、气吸取苗和投苗的有序移栽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空气整根培育钵苗,根系遍布整个钵腔,生物学特性优于常规钵育秧,且移栽时钵体不易破碎和倒伏。采用空气整根钵盘,以较小的吸力,钵苗就可从钵腔底部取出,实现不伤苗和根的钵苗有序移栽。对气吸式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横纵向移箱装置、投苗装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制了样机。试验结果表明,由步进电机驱动齿轮齿条机构控制横纵向送秧箱,驱动曲柄摆杆机构控制吸气活门,由电磁铁控制导苗管投苗活门的单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龙粳31和垦稻24为供试品种,共设置9种调节剂[多效唑(MET)、脱落酸(ABA)、壳寡糖(COS)、萘乙酸(NAA)、烯效唑(S3307)、吲哚丁酸钾(IBAK)、缩节胺(DPC)、1-(3-甲酸甲酯-1,2,4-三唑)-基-3.3-二甲基-2-丁酮(CGR3)和胺鲜酯(DTA-6)]与壮秧肥配施的新型壮秧剂处理,以不添加调节剂的壮秧肥为CK,研究不同壮秧剂对水稻幼苗形态建成、生物量积累、分配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MET、COS、ABA、NAA、IBAK、DPC和CGR3均能促进龙粳31和垦稻24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其中,MET和ABA处理的2个品种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总叶绿素均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MET、ABA和COS能有效促进同化产物向根中转运,2个品种根中淀粉含量均高于CK。各壮秧剂处理(除NAA和DPC外)均对龙粳31和垦稻24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其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MET、S3307、DPC和DTA-6处理均提高了2个品种的壮苗指数和充实度。MET和S3307处理降低了2个品种的株高,但增加了茎基宽。COS和ABA处理下,龙粳3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CK,MET处理下的龙粳31和垦稻24的CAT活性最高。综上可知,MET、ABA和COS这3种壮秧剂能够提高龙粳31和垦稻24秧苗素质和植株抗性,有利于水稻幼苗生长,其中垦稻24作用效果优于龙粳31。本研究结果为化控技术在壮秧剂中的应用和水稻培育壮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