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秸秆气化技术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钙等多种成份 ,开发利用秸秆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是一个新的利用途径 ,也是一项新技术。(一)秸秆气化技术原理秸秆气化是一种热化学处理技术 ,它是将秸秆点燃 ,只供应少量空气 ,并控制其反应过程 ,使氮、氢元素变成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成份的可燃气体 ,去除焦油等杂质 ,经管道输出供用户使用 ,残留的灰分则排出。(二)秸秆气化的主要设备它主要由秸秆原料处理装置、气化机组、燃气净化装置、贮气和输配装置、户内燃气用具等5部分组成。1.原料处理装…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钙等多种成份,开发利用秸秆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是一个新的利用途径,也是一项新技术。一、秸秆气化技术原理秸秆气化是一种热化学处理技术,它是将秸秆点燃,只供应少量空气,并控制其反应过程,使氮、氢元素变成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成份的可燃气体,去除焦油等杂质,经管道输出供用户使用,残留的灰分则排出。二、秸秆气化的主要设备它主要由秸秆原料处理装置、气化机组、燃气净化装置、贮气和输配装置、户内燃气用具5部分组成。1.原料处理装置。包括秸秆粉碎机及加料器。2.气化…  相似文献   

3.
山东天力绿色能源公司、山东省科学院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发明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将废弃的秸秆变成了清洁的空气,使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管道燃气,乡村燃起了绿色之火。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地避免了秸秆焚烧后产生的大量烟尘污染环境问题,为农村提供了新型能源,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是农民赖以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早已厌弃了烟熏火燎的炊事方式。因此,在农村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把秸秆资源转化为气体燃料,实行集中统一输配燃气系统,既提高了用能品位、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各地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秸秆的利用、处理,将秸秆气化后变成农村的燃料这项新技术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秸秆气化不仅可消化大量的农村废弃物,还可成为一种新的能源,使农户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真可谓一举数得,利国利民。现将秸秆气化机组及家用小型气化炉的技术及应用情况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对省内外一些市、县秸秆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秸秆气化及集中供气技术是一项利国利民、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按年产5亿t粮食计算,每年约有6亿t秸秆。这些秸秆除了已被综合利用和在田间焚烧外,尚有60%的秸秆被农民用于烧水做饭。这种烟薰火燎的炊事方式,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对人体有害,农村家庭主妇十分盼望能象城市人一样使用方便、经济、洁净的燃气。而秸秆气化及集中供气技术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技术是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七五”、…  相似文献   

7.
指出秸秆气化是农村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介绍了秸秆气化在国内发展动态和气化模式,提出了促进秸秆气化工作顺利开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和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共同承担的2000年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5HDXY4-40型多仓移动循环式秸秆燃气粮食干燥机中试,采用多仓干燥、利用农作物秸秆气化作热源、整机可移动三项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规模与烘干经营模式的矛盾。经过一年多的实施,项目已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针对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粮食干燥机普遍存在粮仓相对较大,热源成本较高,只能固定作业等缺陷,课题组一是开发了小型一体化秸秆气化机组,该机产气  相似文献   

9.
秸秆燃气示范工程,日前在农一师三团场绿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从而填补了新疆没有秸秆燃气的空白。秸秆燃气是以麦草、稻草等作原料,将粉碎后的生物质经过“生物质气化机组”进行无明火燃烧产生气化,再用储气罐储存起来,然后用输气管通到家家户户。资料表明,一个三口之家每天做3顿饭及烧开水和洗澡,每天用气量约为5,每立方米气单价为0.1~0.15元,而每产1立方气约需秸秆0.6kg。三团场绿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秸秆燃气示范工程,总投资80余万元,示范区300多户居民家家用了秸秆燃气。(据《中国农机化报》)…  相似文献   

10.
一、秸秆气化的技术特点目前我国秸秆气化主要是利用空气氧化气化法和干馏热解气化法这两种制气技术,生产相关设备的企业多达几十家。1.固定床气化集中供气技术该机组由山东能源研究所研发,原理是将生物质切成小段通过输送带输送到气化炉内,从气化炉底部通入的空气将生物质部分氧化  相似文献   

11.
<正>秸秆沼气是指利用沼气设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秸杆沼气主要以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又称为秸秆生物气化。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利用方式可划为三类:一是农村户用秸秆沼气,池容8~12 m~3,以农户为建设单元,沼气自产自用。二是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属中小型沼气工程,池容一般在100~200m~3,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沼气发酵装置和储  相似文献   

12.
1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有6亿t左右,其中可收集利用的在4.8亿t以上。辽宁省秸秆产量每年0.4亿t,其中可收集利用的约0.3亿t左右,而目前秸秆的利用量仅占总量的20%。一方面,大量秸秆被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了交通、民航,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在我国北方牧区草畜矛盾又极为突出,畜牧业的发展对饲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杜绝焚烧仍是政府重视、新闻媒体关注、广大群众呼声强烈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秸秆微贮饲草技术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又适应了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传统生物质秸秆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少,每到夏收和秋收两季时,秸秆焚烧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气候环境,引发了大量的交通事故,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秸秆成型燃料燃烧使用方便,排放的污染物少,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中小型锅炉、热水炉、热风炉、取暖炉以及秸秆气化、发电领域。  相似文献   

14.
1概述 马鞍山市三大农作物是水稻、小麦、油菜,种植结构是麦稻连作、油稻连作,每年农作物秸秆生产量在230万吨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其中约80%以上被焚烧了,不仅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同时严重污染了环境。近几年来,马鞍山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组织相关部门协同作战,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钙等多种成份,开发利用秸秆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是一个新的利用途径,也是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造纸、制炭、建材、编织等工副业生产的原料等。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出现了大量剩余。开发利用秸秆,已经成为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新焦点。提高农作物  相似文献   

17.
介绍秸秆气化技术原理及关键设备,简述国内外秸秆气化技术应用研究情况,分析秸秆气化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应用存在问题,提出农村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用于生产生活势在必行,对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秸秆还田的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是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才开始采用的一种秸秆处理方式。以前由于农村能源的供给形式单一,秸秆常用来做饭取暖生火。随着社会的进步,沼气和天然气等能源普及到农村,加上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初期都是不经处理而直接焚烧掉了。近些年,由于空气污染的加重,国家在焚烧秸秆方面有所限制,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剩余秸秆便成了一个问题。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改变,秸秆还田已成为许多地区普遍的做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秸秆剩余问题,而且利于环保,同时对于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变也是十分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秸秆还田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是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增肥改土工程的…项重要技术,是实现大面积、大数量秸秆还田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该项技术是以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机组实现的秸秆还田农机工程与农业生物技术和农艺配套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技术。该综合技术可一次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  相似文献   

20.
秸秆气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副产品之一,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秸秆气化技术作为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压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介绍了秸秆气化装置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国内外秸秆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