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田栽植中番茄斑萎病的综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Momol  SMOlson  JEFunderbuk  颜容 《蔬菜》2005,(2):51-51
番茄斑萎病(TSW)起源于澳洲,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TSWV到目前为止已经侵染了超过1000种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2.
2021年在宁夏银川地区病害调查时发现番茄植株茎秆和未成熟果实上出现了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等疑似病毒病的症状.采用Trizol法提取番茄病株样品的总RNA,使用常见侵染番茄的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南方番茄病毒(south...  相似文献   

3.
2020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校园发现叶片表现褪绿斑点、坏死环斑症状的鸢尾植株。用电子显微镜在病叶汁液中观察到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子。在用感病叶片汁液摩擦接种的普通烟、本生烟上观察到系统坏死斑症状,中国辣椒(PI152225)的接种叶片出现局部坏死斑,但无系统侵染。为进一步明确病原,用RT-PCR扩增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的NSs和N基因,序列测定发现,分别与分离自云南番茄和旱金莲的TSWV分离物具有最高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99.79%和100%)。结果表明引起鸢尾褪绿斑点病的病原是番茄斑萎病毒。  相似文献   

4.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被首次报道,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自1989年在广州出现以来,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宁夏等番茄主产区大面积发生,成为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病害。对番茄斑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特性、危害情况以及番茄抗性资源的鉴定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育种、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定位以及克隆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鲜食番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而番茄病毒病是限制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新型流行性番茄病毒病日益增多,常造成严重危害,已经成为番茄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尽管危害番茄的病毒种类比较多,但是目前对番茄产业危害潜力最大的分别来自于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毛形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和烟草花叶病毒属。从危害我国番茄的病毒种类、危害番茄生产的4种重要病毒及番茄病毒病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番茄重要病毒病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orthotospovirus,MYSV)为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idae)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于1992年首次发现于日本的甜瓜种植基地。目前,该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及我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对甜瓜和黄瓜等葫芦科作物的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以MYSV的发生和分布、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传播方式和媒介、检测方法以及防控对策为重点,系统综述了MYSV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在该病毒致病机制、与寄主互作机制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该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最早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目前已成为全世界10种危害性最大的植物病毒之一.其寄主范围非常广泛,能够侵染84个科1090种植物,烟草、花生、辣椒、莴苣、茄子等经济作物均可被感染.番茄斑萎病毒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和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均有发生.自1989年在广州出现以来,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宁夏等番茄主产区大面积发生,成为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之后的又一种灾害性病毒病.  相似文献   

8.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目前已知的寄主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毒之一。采集北京市顺义地区疑似感染病毒病的莴苣叶片,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叶片斑驳褪绿、矮化,甚至整株枯萎死亡,发病率可达25%以上;结合发病症状和分子检测技术,证明其病原为番茄斑萎病毒属的TSWV。进一步基于TSW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对不同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TSWV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莴苣中的TSWV与国内已报道的TSWV差异较大,而与西班牙分离的TSWV进化关系最近,表明该TSWV病毒非国内其他地区传播,而是由国外直接输入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石岩  默宁  祁世明  梁燕 《中国蔬菜》2020,1(6):39-43
对154份番茄材料(包括普通番茄76份,樱桃番茄78份)进行两年两次田间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情指数调查,筛选出14份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番茄材料,利用sw-5-2共显性SCAR标记对田间表现抗病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发现3份抗病材料携带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的Sw-5基因。为缩短番茄斑萎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周期,以含有sw-5的抗病材料H8和感病材料M82为研究对象,设置4、6、8、10片真叶4个接种时期,分别在接种后14、21、28 d进行病情指数调查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6片真叶期接种,接种后28 d进行病情调查即可有效鉴别植株番茄斑萎病毒病抗性,与8、10片真叶期接种效果相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效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番茄病毒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按照病原分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马铃薯X病毒等20多种,按症状分有花叶病毒病、条纹病毒病、蕨叶病毒病、双毒条纹病毒病等4种类型,以花叶病毒病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条纹病毒病、蕨叶病毒病、双毒条纹病毒病危害也日趋严重,其中条纹病毒病、双毒条纹病毒病的发病植株几乎没有产量,对番茄生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1.
<正>番茄细菌性斑点病(bacterialspeckoftomato)也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等,是危害全世界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Yunisetal.,1980)。1933年该病首次在美国报道(TurgutBasim,2013),之后在南非、印度、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法国、前苏联、巴西、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发生,并造成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力防治番茄TY病毒时,其实番茄病毒病发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多种难防番茄病毒病混发时期,具体来说就是又出现了2种新病毒——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褪绿病毒2011年冬季,正值北京市推广抗T Y病毒品种期间,发现了一种情况,即到初冬,有的抗TY病毒番茄品种出现了叶片变黄的现象(封底图1)。开始认为是营养缺乏症,但采用追肥的方法,并不能缓解,似乎还有发展。后来才知道这是种一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13.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是严重危害辣椒、番茄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番茄斑萎病毒科病毒,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TZSV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采用室内摩擦接种、病情指数调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D-ELISA)对40个辣椒栽培品种进行TZSV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丰达108、海南黄灯笼椒对TZSV表现为抗病(R);大果灯笼椒表现为感病(S);其余37个品种表现为高感(HS)。  相似文献   

14.
陕西杨凌地区番茄斑萎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十大病毒之一,为了确定陕西杨凌地区的番茄感染TSWV情况,采集该地区4份疑似感染TSWV的番茄样品,通过表型观察以及PCR分子鉴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份材料扩增出234bp的特异性条带,表明样品感染了TSWV。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杨凌地区757bpTSWV的外壳蛋白基因(CP),其与西班牙TSWV分离物同源性最高,为99%,而与昆明的TSWV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植物病毒因其危害大,防治又很困难,故有"植物癌症"之称.几乎每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及观赏园艺植物都会受到病毒的危害,病毒病已成为制约作物和园艺植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黄瓜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两种广谱性植物病毒的基本特性、表现症状及目前国内外对该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开展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奠定基...  相似文献   

16.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已成为近年来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TSWV的有效途径。选取自主培育和引进的番茄品种(系),经过连续3a的大棚蓟马传毒和光照培养箱人工接种试验,鉴定番茄品种(系)对TSWV的抗性。结果表明,番茄自交系YNAU335对TSWV表现为免疫,其他品种全部表现为感病,而且在YNAU335人工接种和大田蓟马传毒叶片中并未克隆出TSWV核衣壳蛋白基因和小片段RNA3′端序列,而在其他感病品种(系)中均克隆出这2段序列。研究结果初步确定番茄自交系YNAU335为TSWV抗病品系,可作为TSWV抗病育种的番茄资源。  相似文献   

17.
利用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通用引物及自行设计合成引物对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部分地区的番茄病毒病样品进行了RT-PCR检测及序列测定;进一步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包含N基因在内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包含N基因的914 nt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采集的16个表现TSWV症状和2个未表现典型症状的果实样品中均检测到TSWV;TSWV内蒙古番茄分离物与中国云南、江苏等地的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用表现TSWV症状的番茄果实汁液摩擦接种辣椒叶片,出现叶片褪绿、植株矮小等症状,并经RT-PCR分析检测到TSWV。本研究证实在内蒙古地区有TSWV在番茄上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8.
由蓟马媒介引起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1919年首次在澳洲番茄上发生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生,在各种栽培植物上产生严重坏死斑而成为重要的病毒病害。在日本,1970年冈山县大丽花上发生此病为栽培植物的首次记录,现在各地都有发生。番茄最初发现于1972年奈良县的露地栽培上,此后有些地区每年发生,成为重要病害。此外,本病在神奈川县的番茄大棚,大阪府的番茄露地栽培亦有发生。甜椒,1975年兵库县在露地栽培上发生,此后,茨城县大棚里严重发生。在其他作物上,德岛县的射干,冲绳县的烟草上亦有发生。本病在日本各地…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蝴蝶兰上凤仙花坏死斑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 年对云南省主要花卉基地进行调查,获得症状表现为环斑、坏死,疑似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的蝴蝶兰样品。应用生物测定,结合现代电镜技术、免疫试纸条检测技术初步确定为番茄斑萎病毒属的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l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通过设计的4 对引物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获得核壳体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基因核酸长度为886 nts,RNA M 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NSm)基因核酸长度为681 nts,依赖于RNA 的RNA 聚合酶(RdRp)基因核酸长度为1 048 nts,测序结果在NCBI BLAST 网络数据库中比对,同时应用生物信息软件DNAman 比对,其与INSV的同源性都达90%以上,都证明分离到的病原物为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NSV)。  相似文献   

20.
番茄病毒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病原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20多种,常见的症状有花叶病、条纹病、蕨叶病、双毒条纹病等4种,以花叶病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条纹病、蕨叶病、双毒条纹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其中条纹病、双毒条纹病的发病植株几乎没有产量,对番茄生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