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组织脏器重量与体重的关系,获得脏器系数。本研究随机选取40尾体重为600~900 g雄性吉富罗非鱼(GIFT)成鱼,进行体重、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肠、鳃、皮肤、胆囊、鳞片、肌肉及其他组织(鱼头、鱼鳍和鱼骨等)重量的测定,对体重与各组织脏器重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模型,并采用体重约为500 g雄性吉富罗非鱼对各组织脏器重量进行模型外推验证。结果显示,雄性吉富罗非鱼成鱼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肠、鳃、皮肤、胆囊、鳞片、肌肉和其他组织(鱼头、鱼鳍和鱼骨等)的脏器系数(%)分别为0.12±0.02、1.22±0.20、0.11±0.03、0.13±0.05、1.58±0.30、2.85±0.17、3.31±0.38、1.05±0.24、2.89±0.41、51.60±2.09和29.66±2.00,所有测定11个组织脏器重量与体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x),所建立模型对体重为500 g雄性吉富罗非鱼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皮肤和肌肉重量预测误差均在8%以内。研究结果填补了罗非鱼脏器系数的空白,并为鱼类生理学、毒理学及构建鱼类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 PBPK)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糖稳态调控特性,本研究克隆了糖稳态调控基因gp1、gp2、pepck1、pepck2、hk、pfk和g6p,分别编码878、842、635、624、918、780和338个氨基酸序列,并进行了进化树、空间分布和禁食对其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序列具有较高相似性。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分布于肝脏和肌肉,但呈现出组织表达差异性。其中,gp1在肌肉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在脾脏表达量最低。gp2在肌肉中的mRNA水平也最高,在心脏、肝脏表达也较为丰富。pepck1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肠,在脑、脾脏、肾脏和脂肪中分布较少。pepck2在肝脏和脑中高表达,而在脾脏和鳃中表达量最低。对于hk,其在肝脏、肌肉和心脏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其余组织。肝脏中g6p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其余组织。除此之外,其在肌肉、肠和脂肪中分布也较为丰富。pfk的mRNA水平在肝脏和心脏最高,其次是肠和鳃。对实验大口黑鲈禁食后发现,肝脏gp2、pepck2和g6p的表达从禁食第6小时开始上调并持续到24h...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鱼类不同组织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实验以养殖黄颡鱼为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黄颡鱼18个组织(心脏、肝脏、脑、脾脏、肾脏、肌肉、脂肪、前肠、中后肠、眼睛、鳃、尾鳍、鱼鳔、骨骼、胃、皮肤、血液、全鱼)中7种矿物元素(Ca、Mg、Zn、Fe、Cu、Mn和Se)的含量与分布。结果显示,Ca在骨骼、鳃、尾鳍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尾鳍和骨骼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Mg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最高,在眼睛中含量最低;Zn在骨骼、肌肉、皮肤和眼睛中占比较高,在眼睛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Fe在骨骼、血液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血液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Cu在骨骼、肌肉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高,而在脂肪和眼睛中含量最低;Mn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较高,在眼睛和脂肪中含量较低;Se在肌肉、骨骼、皮肤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脾脏、肝脏、肾脏和前肠中含量较高,在肌肉和脂肪中含量较低。研究表明,黄颡鱼体内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Ca、Mg、Zn、Fe、Cu、Mn、Se),而且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研究采用ICP...  相似文献   

4.
张冬梅  杨淞  赵柳兰  刘巧  何阔  廖磊  罗杰  孙俊龙 《水产学报》2020,44(10):1609-1618
瘦素(leptin)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参与调节动物的摄食、繁殖和能量消耗,其可以通过抑制食欲和促进能量代谢的方式维持机体能量稳态。大多数鱼类具有双重瘦素基因。在本研究中,利用PCR技术克隆了大口黑鲈leptin A基因的编码区,其开放阅读框(ORF)为486 bp,编码161个氨基酸蛋白。通过与其他物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鲈形目的 leptin基因的保守性较高,一致性高达91.46%,在大口黑鲈leptin A中几乎不存在基因特异性突变位点,而且大口黑鲈leptin A氨基酸序列与鳜同源性最高(92.59%),与花鲈(89.51%)、布氏鲳鲹(87.04%)、斜带石斑鱼(83.87%)的同源性次之。组织分布结果显示,leptin A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心脏、头肾、脑、中肾、肠、脾脏、鳃、肌肉和性腺中的表达量均较低。此外,对大口黑鲈进行不同程度急性低氧胁迫[重度低氧(1.2±0.2)mg/L和中度低氧(3.5±0.2)mg/L],发现低氧胁迫初期时,严重低氧组和中度低氧组的leptin A的表达量都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Leptin A的表达。这表明急性低氧能够诱导大口黑鲈leptin A在肝脏中的表达。综上所述,大口黑鲈leptin A基因与鳜leptin A基因的同源性最高,leptin A主要在大口黑鲈肝脏中显著表达,急性低氧胁迫能显著诱导leptin 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口黑鲈蛙病毒(LMBV)的分子流行规律及在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实验对2019—2021年采集的723份患病大口黑鲈样品进行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结果显示,LMBV的阳性率为63.62%,挑选阳性样品接种鳜脑细胞(Chinese perch brain cells,CPB),共获得93株LMBV。通过对分离株MCP、ATP酶、DNA聚合酶和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发现上述基因在LMBV分离株中均保守,其中MCP、ATP酶基因一致性均为100.0%、甲基转移酶基因一致性为99.7%~100.0%、DNA聚合酶基因一致性为99.8%~100.0%。选取1株LMBV毒株感染健康大口黑鲈,采用qPCR方法对不同组织中的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口黑鲈蛙病毒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胃、肠和脑等组织中均有分布,人工感染LMBV后的前5天病毒载量逐步升高;感染后第5天,心脏中病毒载量最高(9.5×105个/mg拷贝),脑组织中病毒载量最低(2.9×102个/mg拷贝)。组织病理结果表明,LMBV可导致大口黑鲈多种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盐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淡水、3、6、9、12的盐度梯度下养殖体长为(6.24±0.39) cm、体质量为(5.42±0.58) g的大口黑鲈幼鱼49 d,统计其存活、生长及摄食情况,测定各盐度下大口黑鲈幼鱼肌肉组织的营养成分和大口黑鲈幼鱼肝脏、肾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结果显示:(1)各盐度组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均为100%;体长、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饵料系数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2)盐度对大口黑鲈幼鱼水分、粗蛋白和灰分的影响不显著;粗脂肪含量差异明显,且盐度越高粗脂肪含量越低。随着盐度的升高,肌肉中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3)肝脏中SOD活性随盐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肾脏中SOD活性随盐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盐度12组幼鱼肝脏中的CAT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肾脏和鳃组织中CAT活性很低。大口黑鲈在盐度12以下的水环境中可以存活生长,在盐度6以...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市售鳜(Siniperca chuatsi)进行取样,测定其不同组织器官中总汞含量,并对消费者食用鳜导致的汞暴露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汞在鳜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存在差异:心脏中的总汞含量最高,含量范围为0.016~0.085 mg/kg;肝脏中总汞含量次之,含量范围为0.032~0.041 mg/kg;肌肉中总汞含量范围为0.011~0.064 mg/kg;其他内脏器官含量较低。检测结果发现总汞在鳜体内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即心脏肝脏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背部肌肉鳃肾脏肠脾脏胰腺生殖腺脑。鳜肌肉中总汞平均含量约为0.025 mg/kg,低于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限量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参考摄入量(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对鳜的食用风险进行分析,发现普通成年人(体重以60 kg计)平均每周通过鳜摄入总汞的量相当于PTWI的1.13%,说明该批样品对于一般人群不会带来汞暴露风险。本研究可为监管、生产、科研等部门了解鳜体内总汞含量、食用风险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王巧煌  林楠  元丽花  季静  林丹 《水产学报》2022,46(5):825-835
为探明2021年3月福建某水库养殖大口黑鲈疾病暴发的原因,实验从患病大口黑鲈肝脏、肾脏、脾脏中分离优势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并综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生理生化和质谱特征等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同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从病鱼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氏菌;该菌株对大口黑鲈的半致死剂量为3.8×105 CFU/尾;该菌株携带yrP1、yhl A、yhl B等毒力基因,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相对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氏菌的感染造成大口黑鲈肝脏、肾脏、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鲁氏耶尔森氏菌对养殖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可为养殖大口黑鲈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分离自患出血病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Aer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健康黄鳝后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健康黄鳝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发病呈急性过程,感染后15~33 h为发病死亡高峰期。黄鳝人工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病例相似,主要表现:体表出现出血斑、肛门红肿、腹腔充血以及各实质性器官出血、充血。人工感染黄鳝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肝脏出现广泛的充血、出血,肝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坏死;肾脏肾小管上皮的肿胀、结构的消失,肾小球出血、变性坏死;脾脏充血、出血;肠粘膜上皮脱落,基底膜排列紊乱,大量出血。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黄鳝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充血、出血,及广泛的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11.
牟明明  蒋余  罗强  陈拥军  罗莉  林仕梅 《水产学报》2018,42(9):1408-1416
为探讨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2.45±0.07)g的大口黑鲈180尾,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养殖84 d。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冰鲜鲢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高于冰鲜鲢组。大口黑鲈摄食配合饲料后,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鲢组,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冰鲜鲢组,而肌糖原和肠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饲喂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a/P比值显著高于冰鲜鲢组,而血浆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尿素、钙和磷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鲢组。各实验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胆固醇(TC)和胰岛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配合饲料明显影响大口黑鲈肝脏和肠道的组织结构,饲喂配合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冰鲜鲢更适合饲喂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不仅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而且损伤肝脏和肠道的健康。因此,可以借鉴冰鲜鲢的营养组成和大口黑鲈的代谢特性,深入研发大口黑鲈的饲料配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2009年10月广东省佛山地区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中暴发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对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腹隔膜进行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切面为六角形,直径约145~150 nm,病毒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似虹彩病毒的病毒粒子.用除菌的病鱼组织滤液感染健康大口黑鲈,被感染鱼死亡率达90%以上.根据已知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取人工感染发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MCP基因同源性为98%.电镜观察和MCP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的分类地位为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细胞肿大病毒属(Megalocytivirus).  相似文献   

13.
淇河鲫不同组织器官溶菌酶与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天然三倍体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in Qihe River),通过试验研究其不同组织器官溶菌酶和抑菌活性,以了解淇河鲫不同组织器官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淇河鲫不同组织器官溶菌酶和抑菌活性存在差异,溶菌酶活性测定值依次为:肝胰脏肾脏鳃脑肠脾脏;抑菌活性测定值依次为:肝胰脏肾脏脑鳃肠脾脏(P0.01);淇河鲫抗菌活性较高的组织为肝胰脏和肾脏,且肝胰脏又极显著高于肾脏(P0.01),肾脏和鳃的抗菌能力极显著高于脾脏(P0.01);表明鱼类不同组织器官免疫能力和抗菌活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抗病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同时说明鱼类不同组织器官在致病菌干预过程中将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种鲟鱼血清及组织中磷酸酶和补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的血清、肝脏、鳃及肠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AKP活性在小体鲟鳃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ACP活性在小体鲟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补体C3活性在小体鲟肝脏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小体鲟血清中补体C4活性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而补体C4活性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及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虽然三种同为鲟科鲟属鱼类,但它们之间的AKP、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酶活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2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消化酶活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对5种消化器官(胃、肝脏、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是淀粉酶的主要分泌器官,淀粉酶活性在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幽门盲囊和十二指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瓣肠(P0.05);胃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极低,与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和瓣肠是蛋白酶分泌主要器官,胃中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瓣肠,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十二指肠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胃和瓣肠(P0.05)。瓣肠、十二指肠和幽门盲囊是脂肪酶分泌的主要器官,瓣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幽门盲囊(P0.05);胃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3种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西伯利亚鲟的消化生理特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8年8月,四川彭州与邛崃的养殖西伯利亚鲟发生一种以出血为临床特征,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为明确其病因,本研究对发病鲟的肝脏、肾脏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鲟疱疹病毒Ⅱ型(AciHV-2)的PCR检测。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2株G+链状球菌,其16S rRNA序列(MN416231、MN416230)与GenBank中海豚链球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99%,在以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分离菌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同时基于海豚链球菌lct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为阳性,鉴定2株分离菌为海豚链球菌。提取患病鲟肝脏、肾脏组织DNA进行AciHV-2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501 bp的特异性条带,在以AciHV-2 polymeras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检测样本与AciHV-2聚为一支。病理组织学上,患病鲟的多组织器官发生明显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鳃、脾脏和肠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肝脏、肾脏组织内大量直径200~22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与0.7~0.8μm的链球菌入侵细胞,并导致细胞损伤。综上,诊断患病西伯利亚鲟的病因是海豚链球菌与AciHV-2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心脏、肠和鳃等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以肾脏病理变化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造血组织局部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增生和肉芽肿形成.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血窦扩张充满单核巨噬细胞,严重者发生局部坏死;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显著,脾实质出现多处局部坏死;心肌纤维变性,肌纤维间有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形成局部坏死灶.此外,在病鱼的肠和鳃内也发现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研究表明,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大菱鲆主要是以单核巨噬细胞来参与炎症反应.爱德华氏菌病的病理分型应属肾脏型或肝肾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鱼体组织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 (CPT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规律。实验设计6%(低脂)、12%(中脂)和18%(高脂)3种脂肪水平的等氮不等脂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3.60±1.26)g的大口黑鲈,分别在饲养第30、60和90天取肝脏、肠道、肾脏和肌肉等组织样品,以18S为内参基因,用CPT1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实验,使用2~(-__C_T)法得到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数据。结果显示,CPT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肠道和肾脏中次之,在鳃丝、心脏、肌肉、胃、脑以及脾脏中表达量较低;在不同脂肪水平处理下,CPT1表达量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生长阶段中,CPT1表达量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研究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及饲养时间会诱导大口黑鲈组织CPT1基因的表达,表明CPT1可能参与机体脂肪的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9.
史氏鲟及小体鲟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史氏鲟及小体鲟血清和几种主要组织的溶菌酶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后发现,同小体鲟相比,史氏鲟的血清、鳃、肝、胃、前肠及后肠的溶菌酶量均较高,血清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鳃、肝及后肠均有显著性的差别,胃及前肠之间无差异;小体鲟的粘液、幽门垂及脾中的溶菌酶含量较史氏鲟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同为鲟科鲟属,溶菌酶在两种鱼之间的差别还是很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中的存活率、生长、性腺成熟、饵料系数的差异,以探索大口黑鲈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新模式的可行性.在8月初将大口黑鲈鱼苗(初始平均体重为23.933 g)分别放养于池塘和水槽中养殖,并于次年4月份将流水槽养殖的大口黑鲈转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